证券时报:IPO减速只能让A股变成一潭死水

证券时报:IPO减速只能让A股变成一潭死水
2017年06月15日 18:20 新浪财经

关注新浪财经微信号,把套牢你的股票代码回复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哦!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熊锦秋

目前各方对IPO的观点比较对立,从网上评论来看,不少散户支持暂停或减缓IPO。笔者认为,基于个人短期利益来看IPO节奏,观点难免偏颇,若从市场、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看IPO节奏,才能做到比较公正。

在一些散户看来,只要能推动股市上涨、能让他赚钱的政策,就是好政策。只是,一些投资者现在拿的股票动不动就上百倍市盈率,缺乏投资价值,要让他们赚钱,就只能通过零和投机游戏找到更傻的傻子、以更高的价格接盘才能赚钱。但如果只是投资者之间尔虞我诈、零和游戏,那么有人赚钱、就必然有人亏钱,即使大牛市期间多数投资者账面盈利,这也只是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等投资者去兑现利润必然发现那只是一场空。

新股炒作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投机、操纵、题材等哄抬下,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市盈率炒成市梦率,有人美其名曰上市公司有高成长,但现实中还难看到几家上市公司实现高成长。说到底,新股炒作的最根本依托就是物以稀为贵,新股价格受IPO节奏、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最为巨大。

一些投资者总想利用新股的高弹性来赚快钱,高位买完新股之后就希望来几个涨停板,只是新股内在价值不足,要维持高股价,投资者就只能期盼IPO维持较缓节奏;也即一方面有些投资者希望买到最新上市的、嘎嘎新的新股,另一方面又巴不得IPO立马暂停,好凸显新股的稀缺性,对这些投资者而言,监管层要调控IPO节奏、恰到好处满足其要求,实在是过于高难。

让IPO减缓或暂停,堵上A股市场进口,既影响服务实体经济融资,还有碍于A股竞争氛围形成,让A股变成自娱自乐、每况愈下的一潭死水。美国股市的成功,就是让一些站在时代潮流的好公司源源不断上市,同时将一些平庸公司淘汰出局,通过持续不断换血,股市中的上市公司基本将社会中的精英公司囊括进来。A股市场又岂能让现在3000多家上市公司长期垄断上市地位?况且,A股供给不足哄抬高股价,大小非将更多股票高抛给社会公众,将有越来越多社会公众受害。

散户在投机博傻的零和游戏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散户投机炒作注定输多赢少,面对当前股市局面,不适应的散户要不退出股市,要不交给专业人士打理,要不转而投资那些业绩比较好、确定性比较强的股票。散户要赚钱,只能赚上市公司的钱,若公司经营业绩过硬,其分红甚至超过银行利息,又有何惧,即使套牢也只输时间不输钱。

假若投资者都本着投资观念,远离高市盈率题材股、次新股,都去投资好公司,那么好公司的价值得以挖掘,更多的股市资源将配置在好公司上面,可以为股民创造更多财富。而次新股不再被投资者无脑追捧,估值降下来,与二级市场老股差不多,那么有些新股以目前23倍市盈率发行就可能发不出去,由此市场就会对IPO产生自我保护能力,IPO节奏也自然而然可以实现市场化。

监管层维持IPO一定节奏,其最终目的或许也就是要降低新股稀缺性,让投资者以内在价值来评估新股定价,通过培育A股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来优化资源配置,为投资者创造更多财富、实现多赢,彻底扭转之前A股的零和游戏局面。

当前市场和媒体舆论基本都倾向于维持一定IPO节奏,基本达成共识,对此韩志国先生却称“新股IPO的利益链条已经充分显现”。笔者也痛恨企业与中介机构狼狈为奸包装上市圈钱,认为这才是应该遭到抨击的“IPO利益链条”,但对于企业本本分分履行必要信息披露、没有包装的上市,对此不宜过多指责。事实上,赞成IPO维持一段节奏的媒体或市场人士,未必就属于IPO利益链条,他们更希望在市场的自我选择下,IPO无疾而终、实现暂停;恰恰相反,那些参与新股炒作、呼吁暂停IPO的人,不知不觉成为IPO利益链条一部分,没有他们对新股的无脑投机,一些新股根本就发行不出去。

屁股决定脑袋,只有坐在最广大公众一边,对IPO的观点才能公正独立,否则就可能让利益扭曲立场。

相关阅读:

《IPO常态化是A股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市场的保障》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朱邦凌

6月8日,阿里巴巴发布2018财年营收预测远超市场预期,股价闻风暴涨13%,总市值达3565亿美元,再度反超4月才刚刚登顶的腾讯,成为亚洲市值最高公司。而凭借2.6万亿港元的市值,腾讯成为了香港股市最大的公司,继续它的“王者荣耀”之旅。

在阿里、腾讯等公司风生水起的同时,国内A股在金融股、地产股、白酒股的带动下上演“漂亮50”行情。这种反讽,不由让人发出“A股老了”的慨叹。而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为民请命”者正慷慨陈词希望监管层暂停IPO。

这种对比,鲜明揭示了IPO是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可以给市场注入新的经济动力,IPO常态化是A股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市场的保障。

但是,IPO常态化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多发新股,更不是为了消化IPO堰塞湖,而应是让更多的优秀公司脱颖而出。通过IPO常态化,扶持更多的优秀公司成为A股的腾讯、阿里,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优秀公司的成长红利。如果没有有效的审核机制,让一批没有行业成长前景、依靠粉饰业绩的平庸公司“闯关”IPO,则只是为市场徒增一批所谓的“壳资源”。

笔者认为,在IPO常态化基本稳定之后,应着手考虑制定更具战略前瞻性、包容性、针对性的IPO政策,当然不只是针对互联网公司和中概股公司,而是包含经济转型升级希望的具有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公司。

我国除了互联网企业集体赴美上市外,生物制药、新能源、教育培训、商业连锁等新兴企业也非常集中,这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对部分新兴行业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除了目前已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国内还有一批未上市的“独角兽”公司。这些公司在商业模式和发展潜力上比目前的大部分国内上市公司更为优秀,我们确实应该制定好的IPO政策,尽力留住它们在国内上市。

IPO常态化可以提振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显然不应只是机器制造等传统行业,更应包含“独角兽”集中的新兴产业。

留住这些代表新经济希望的公司,需要量身打造适合新经济的新IPO标准。A股市场目前的IPO标准,基本上是比照工业企业标准设计的,更多考虑传统行业、成熟企业的融资需求。工业版本的IPO标准,将一大批轻资产的新兴行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挡在了门外。

我国台湾地区“证管会”前主席戴立宁有一个生动的“果汁理论”:不同的投资人偏好不同,监管部门不应该把人们的口味格式化,而应把各种公司都提供给投资人,唯一的要求则是,必须做到信息公开,就像果汁要标明浓度一样。

新股发行如何让优秀公司脱颖而出,培育自己的伟大企业在A股上市,需要对现行的《证券法》、《公司法》进行修改,修改IPO企业的上市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NASDAQ和纽交所的经验,率先从创业板入手进行改革试点。

我们看到,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兴产业依然是中国经济最具成长性的行业,其高成长轻资产特性代表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目前,腾讯和阿里已经成功跻身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而前十公司中7家是科技公司。

中国科技公司背靠国内庞大市场,具有迅速成长的潜力,腾讯和阿里的成功已是证明。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体量达到22.77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数字经济占总体GDP的比例较低,发展潜力巨大。

在新业态经济在中国爆发的开始阶段,我们的资本市场没有理由视而不见,也没有理由继续将高速增长的新业态公司挡在IPO大门之外。

来源:证券时报

本文编辑:钟艳蓉

推荐阅读:

上市“围城”:它有多诱人,就有多可怕!

四大报点评IPO:为大盘背黑锅不合宜,要扭住依法监管牛鼻子不放松

金融业人士吐槽安迪式做空:这样做先破产的是安迪!

版权说明: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wujian1@staff.sina.com.cn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