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转型下的医改:家庭医生或成金钥匙

公共治理转型下的医改:家庭医生或成金钥匙
2016年12月08日 10:26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淯心 新医改进行到第七年,仍有很多问题待解。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医改在中国更是一个社会转型和公共治理转型的问题,通过公共治理让医生流动起来或为医改注入新活力。

市场经济带来财富的增加,但社会也存在阶级固化、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虽然医改是个具体的领域,但在中国更是一个社会转型和公共治理转型的问题。”朱恒鹏说,经济增长带来好处同时也有不利之处,社会分层带来潜在社会冲突,医改存在各利益方的博弈,这个过程要求公共治理必须要转型。

而如何通过户籍、编制等社会问题让医生流动起来,缓解大医院人流压力、让社区医院发挥基层把关作用,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提出,家庭医生或为医改的金钥匙。

他认为,社区医院应该提供和大医院差异化的服务。社会发展带来疾病谱的改变,能治好的急性传染病少,治不好的慢性疾病多了,这个时候最需要不一定是治疗,更多的依赖于健康的管理。但医院提供的多是治疗服务,大医院和小医院的服务同质化,社区医院没有大医院的人才和设备支持,人们倾向于去三甲医院看病情有可原。

王震说,现代社区的特征是网络化,流动性,行政化和机构化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难以满足需求。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模式,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的调整供给结构。以医生为中心来重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符合这种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特点的卫生服务应该是个体化而非机构化,要建立新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实现社会化人才流动。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要有一个宽厚的社会层,这个社会层由社会组织构成,很多矛盾能在此化解。

今年6月份,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今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明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体人群。在此之前,已有多地试点,例如上海推出了“1+1+1”签约服务制,即居民在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

试点初行,上海市居民多有异议,认为这是限制本地人去三甲医院看病,把更多资源让给了外地人。

为了保证家庭医生服务质量,长宁区卫计委主任葛敏曾介绍,长宁区除了安排家庭医生出国培训外,还要求家庭医生五年内拿到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培养他们各种技能,要有专科医生不具备的沟通能力。比如说,健康管理师对病人进行管理时,除了对有些特别严重的高血压患者指导要不要去看全科医生,还会建议患者做什么运动、饮食、心情来保证疾病平稳。在治疗之外更多进行健康管理,是家庭医生的责任之一。

上海市决策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在12月2日财新峰会健康点医疗专场的主旨演讲时,在自己的手机上打开社区综合改革“云管理”的APP实时可以看到上海市所有社区医院的综合医疗数据,手机显示活动当天上海市家庭医生1+1+1转诊服务关系的签约数突破了百万。

许速认为,大数据能把宏观问题量化,为微观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通过大数据建立了评价机制,标化工作总量,形成了财政补偿机制。同时,对于家庭医生薪酬,根据总体工作量结构、每个工作量单价,量化家庭医生年收入。量化中看到执行力的情况,有利于家庭医生签约制的推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