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如何把资源从负担变成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林毅夫:如何把资源从负担变成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017年02月20日 15:39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网 林毅夫/文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个为什么在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丰富的经济体或是城市,资源怎么容易变成负担。

我想谈谈现在主流的经济学对资源诅咒现象它提出的自己的思路是什么,第三个我想进一步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这个角度来谈谈怎么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把资源从负担变成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认为,人多是我们发展的不利条件,因为人太多了资源太少了,所以经济就发展不起来,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思路,我们才推行了非常严格的计划生育,想控制人口的规模,当然从这个角度我可以讲很多道理,可是从实践的经验来看,大部分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丰富的经济体经济发展比较高,并不是像我们当时在谈说人多资源少是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把人减少了,资源多的经济又发展不起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个原因就是资源是埋在地底下的,那埋在地底下的这些资源到底有多少财富有多大并不是一人就能看清楚,那么在这种状况之下如果资源的开发是由企业来开发,那就很容易变成私营企业为了它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最好是在取得资源的时候资格要的非常的低,当然它要取得资源开发权需要政府的批准,然后贿赂政府官员,然后以很低的价格来取得这个资源开发的权利,在国内大家知道山西煤老板的故事,国内也知道,在发改委一个副市长家里可以藏两亿多人民币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那么不仅在国内这种情形出现,其实在国际上这种情形也十分常见的。

即使说资源的开发像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等等是由跨国公司来开采的时候,跨国公司也是一个私营企业,它跟国内的私营企业有同样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般人很难一言就断定地下的矿产资源值多少钱的时候,它跟政府的少数官员合谋然后把资源开采的价格压的非常低或者把开采的权利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这些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私营企业,不管是国内的私营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那增加利润当中有一部分就变成政府官员在银行,有的是国内银行,有的是瑞士银行里面的成分,资源特别容易跟腐败联系在一起

那么这个腐败当然是有社会增值代价的,造成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社会政治上面很多的冲突跟矛盾,那在这种状况下,经济当然也不容易发展的好。

第二个,是资源的价格波动非常大,因为资源的供需弹性少,如果需求多的时候而价格一年可以涨好几倍,但是需求少的时候资源的价格会跌的非常的厉害,那么在这种状况下,不管腐败发生不发生,当然腐败的时候也会有一部分钱进入到政府的财政里,不腐败的状况之下,有更多的钱会进入到政府的财政里,当它价格高的时候,然后价格高的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很容易造成政府在花钱上面大手大脚,有的是在福利的开支上特别的多,有的是在各种建设上面到处铺开,大手大脚。但是资源的价格不会永远高的,它是波动的,当资源价格降下来以后,很多支出是有波动性的,比如说福利支出在价格高的时候,政府财政收入多的时候,那福利支出多,等到价格低下来你想把价格减少非常的困难,那么有一些建设你铺的太开的建到一半,不建下去全部白费,因此就很容易出现在资源价格下跌的时候财政上面日子就过不下去了,政府负债就会特别的高,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资源是会枯竭的,它并不是永远开采的,那资源枯竭了以后这个城市、这个地区、这个国家怎么继续发展下去?要是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话,那整个经济可能就会出现崩溃的情形。

那么第四点是现在在主流学界研究的不太多,我个人是比较关注的,在2007年的时候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做马歇尔讲座的时候,当中提出一个分析,一般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常会有赶上发达国家的愿望,用我们过去讲的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然后发展中国家很容易有一种很大的冲动,想去发展跟发达国家一样非常先进的这种产业,那这种产业看起来很先进,可是这种产业它是违反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的,你即使能把它建立起来,它继续经营下去需要靠政府不断保护补贴的,我做了一些分析,一般这种赶超产业它的规模越大,然后它实践的时间越长,通常跟一个国家的资源丰富程度有关,资源丰富程度越多的国家这种赶超产业的规模越大,持续的时间就越长,你比如说像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它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持续了60年,那么我们持续的时间就比较短,我们50年代中到1979年以后基本上这个发展战略都很新,那我们发现资源越丰富的国家,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非社会主义国家,它在50年代的发展、60年代的发展需求是一样的,都是受到当时认为你要赶上发达国家,那么人均收入水平要赶上发达国家,产业技术水平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高,你要变成发达国家,国防实力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强,那国防实力是建立在先进的重工业的基础上,因此在50年代、60年代兴起的政治独立的这些前殖民地国家或是原来不是殖民地国家,但是二战以后开始在他们国家领导人领导下开始现代化的建设的国家,普遍就有这种赶超的事情。这种赶超的战略能够持续的时间,跟这个国家的资源丰富是正相关的,当然说这些产业把它建立起来也不能说没有贡献,但是它对经济的效力来讲是非常低的,对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福利的改善的作用是非常低的,这是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负担的第四个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现在主流经济学也有不少讨论,像我们今天讲的政策的创新,让我们这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经济和城市能够发展的好一点,目前的治理思路大概讲有三点。

针对第一点,资源容易发生腐败,怎么办呢?就强调透明性、强调监管,来防止腐败的出现。那么国际上甚至有一些组织,叫做开采资源透明国际组织,包括像世界银行也再推动这个,很多的资源多的国家在非洲,他们也有一些非政府组织,专门在倡导这个透明,然后来监督政府,这是一个思路,减少腐败的可能性。

对于第二点,资源架构波动大,怎么来解决呢?让它解决的办法就是说当资源的价格高的时候钱收入多,那你不能都用掉,只能用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要储蓄下来未雨绸缪,然后资源价格低的时候,因为你有储蓄,就可以用储蓄来支付像这些福利支出或政府的一些必要的公共支出,这是第二点。

对于第三点,资源可能会枯竭,那解决这个的办法跟第二个办法是相关的,也就是说你在资源收益高的时候,你要把大部分储蓄起来,从地下的财富变成地面的财富,变成地面的财富以后你变成金融财富,那么把它储蓄下来投资在国内、国际上面的股票市场或者是一些政府债券,然后这些资产就会永续的收入,用永续的收入避免资源枯竭的时候可以靠这些投资的收益来支持你的开出。

那么解决资源枯竭沿着同样的思路又有一些讨论,这个讨论就是要转向多样化,从资源转向对资源产业的发展。要转向非资源产业的发展就会有新的增长点,当然非资源产业里面是制造业、服务业等等,但是怎么样去发展这个非资源型的产业,要避免我前面所讲的赶超,这个目前在主流学界里面基本没有讨论,而且沿着现在的思路很容易又犯到前面说讲的,认为技术越先进、资本业密集就是越先进的产业,在这一点上面,是新结构经济学想做贡献的地方。

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技术在现有产业不断创新,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第二个是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因为你在现有的产业上面,技术创新固然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但它不断创新,也会碰到创新的天花板,即使在创新会投入很大回报也不高,那在这种状况之下,就必须把经济的生产活动不断的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转移到附加价值比较高的新的产业上去,那这个产业转型过程从历史的回顾来看的话,基本上都是从以资源为主的生产活动向非资源为主的生产活动,因为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早期的时候,即使是现在西欧、北美这些发达国家,当时它的经济是什么?是农业,农业也是一个资源型的产业,因为它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当然还有一些矿产资源产业也是资源型的,其实低收入国家它的产业结构必然是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农业跟矿产资源,然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它是不断的把生产活动包括劳动力转移到非资源型的产业,非农业、非矿产资源的产业,然后在这个国家当中不断爬技术的台阶,还有资本的台阶,进入到各种非资源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知道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必然现象。

在这个过程当中,经济要转型升级以后,怎么样才能够真正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呢?基本上是要求进入新的产业必须符合潜在比较优势,因为只有符合潜在比较优势要素生产成本才会最低,当然在市场上的竞争不是要素生产成本的竞争,是总成本的竞争,总成本除了要素生产成本之外还包含另外一种成本叫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决定着什么呢?一方面决定运用的各种基础设施,比如说电力供应充足不充足、交通基础设施好不好,也包含软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素质等等,以及一些制度安排的,像金融、法律等等是不是有效力,这些都会影响企业在经营的时候,除了它自己要素生产成本之外的成本。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一方面你进入的产业必须符合比较优势,但是符合比较优势是一个经济学家的语言,从企业家角度来看,他关心的是利润,利润决定于什么?一方面是产品的成本,二方面是投入的要素,那除非它是一个垄断行业,不然的话企业家对产品的价格是没有控制力的,它是一个接受者,那么在这种状况下,在给予一定新的产品价格之下,它获得的利润决定于要素生产成本,在这种状况下,如果让企业家在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根据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潜在比较优势去发展有一个前提,就是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必须反映各种要素的相对需求性,那么怎样才能够让各种要素相对需求性在积极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比较好的反应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这个前提是必须是一个有效的市场,靠对各种产品要素需求的竞争来形成要素的价格,所以要想经济发展的好,前提必须有比较好的市场制度。

但是比较好的市场制度不够,为什么呢?经济发展过程本身是一个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第一个愿意采用创新的,新的技术进入新的产业的企业家,那第一个采用技术的企业家他要冒着更大的风险,可能失败,失败后果也要承担,他如果可以成功,那他成功就会给追随者提供一个信息,新的技术是合适的或者新的产业是有利的,竞争就来了,竞争来了以后,每个企业家都得到平均利润,所以对于创新的企业家,失败成本都是它的,成功的好处大家可以分享,那我们知道,企业家是迷信的,对于迷信的企业家最好是等别人创新成功的或者新进入的产业成功他再跟着进,在这种状况下,那有必要给创新的企业家提供一个激励的补偿,在发达国家容易做,因为它的技术都在世界最前沿,它产业都在世界最前沿,它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是等于发明,发明可以给专利,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它进入的产业对这个国家来讲是新的,对世界来讲是成熟的,没办法给专利,但是并不是说对企业家的激励不用补偿,所以说必须政府来做。

第二个,我前面讲,你进入的产业基础是符合潜在比较优势,只是要素生产成本不一样,如果你进入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软的制度环境不完善,整个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结构不合适,那它交易成本会不会非常高?在这种状况下,即使进入了产业是对的也是没竞争力的,而这种软硬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提高,单个企业家没积极性去做,也没有能力去做,在这种状况下就必须有政府来做,所以我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也必须要有一个有为的政府来解决在经济转型过程当中他必然出现的外部性跟这些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问题,因此我一直讲的是有效市场跟有为政府,刚李虹在总结我的观点的时候,犯了一个现在媒体上经常犯的偏差,就认为我只谈有为政府的作用,然后就把市场忽视了,其实我一直是强调要有效市场跟有为政府两支所同时用,当然我也不怪李虹,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只讲市场的重要,那反对政府的作用,因为我是少数几个在公开场合里面老在讲除了市场外还要有政府,因此媒体上面很容易就读出别人不讲的那一部分,但是这种一传二二传三、三传十,十传百以后就扭曲了,就变成林毅夫只讲政府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那别人就认为市场非常重要,就变成这样了,其实不是这样,我认为既要有有效的市场,又要有有为的正确。

那么在这种状况下,对我们现在怎么样把资源从它可能的诅咒变成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呢?前面我讲的,现在主流经济学所讲的这些我接受,必须要透明,防止腐败,必须要除去一部分房子资源价格的波动,也必须在资源型的经济当中去多样化来创造新的增长点,但我常常说,目前在主流经济学当中它没有讲新的增长点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的符合比较优势?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来让它变成一个真正的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我在新结构经济学里面我谈到的因势利导,也就是说一个资源型的城市或是一个资源型的国家,尤其是属于在发展阶段的这些经济体或者这些城市,它基本上能做的第一点就是你要找到一个既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它是有比较优势,那技术投入非常大也必然是失败,第一个要符合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那怎样找到一个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那我提出的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你要去找对标,这个对标就是找一些国家或者是城市,它过去这二三十年发展的非常好,但它人均GDP大概是你一倍到三倍左右,然后它在过去这二三十年发展的这些产业是什么产业,那些产业很可能是你的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这里分两点,一代资源的产业当然必须跟它有同样的资源,比如说是农业,那你必须有跟它同样的土地供给,如果它是矿产资源或者是矿产资源的加工,那你必须有跟它同样的矿产资源的类型,那么除了这种矿产资源之外,我觉得如果只是沿着矿产资源做加工还不行,因为矿产资源跟矿产资源的加工同样受波动影响的,你对资源的需求会有市场的波动,对资源的加工同样对资源的需求波动有影响,所以要找到非资源的产品,非资源产品主要是资本跟劳动的对比,人均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一个很好的指标,看人均收入水平一倍到三倍,但是过去这二三十年发展非常好的城市或者是地区或者是国家,它的产业是有什么?那些产业很可能是你的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什么呢?如果一个经济体它能够除去二三十年的发展非常好,那这个经济体绝大多数产业一定符合它的比较优势,如果不符合比较优势不可能维持二三十年发展的非常好,那如果它二三十年发展的非常好,它资本积累一定非常快,原来符合比较优势的这些产业就会逐渐去掉比较优势,你年均收入水平比它低,那在这种状况下,它是叫比较优势,就是你的潜在比较优势,因为在这样状况下,你的要素生产成本会比它低,你必须先有这样的一个概念,这样子的一个好处是什么?一个防止政府找一些距离太远的,太先进的产业,政府自己犯错误,脑筋发热,也避免政府被企业所捕捉,因为经常会有企业来跟政府讲,这个产业太重要了,没有这个产业就不能现代化,但这个产业其实在这个国家一点优势都没有,那它就只能保护补贴才能生存,那经常是为了保护补贴需要政府来扶持,那永远靠保护补贴,所以第一步要避免这个错误。

在这种状况之下来看,我这个地方、我这个国家、这个城市是不是已经有企业进入了,如果它有企业进入的话,照理说要素生产成本会比你作为对标的国家和地区低,但它为什么现在没竞争力?一定是交易成本太高,那什么东西让它交易成本高,政府可以进行分析,然后来帮企业解决。

第三部分,可能有一些产业我这个地区根本没有企业家进入,在这种状况之下可以招商引资,那些发展好的国家或者地区,它这个产业发展二三十年以后在那个地方工资水平地位上涨很快,逐渐是要比较优势,既然是比较优势它会有积极性,到一个条件大约相似,但是要素生产成本比较低的地方去创造第二春,那它现在为什么不能?可能不了解你这个地方,也可能是软硬基础设施不好,因此可以积极的招商,然后让对方知道并且改善基础设施,改善软硬环境,来把它吸引过来。

第四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我前面讲的对标是已经发展二三十年非常好的地区或者国家,但是现在技术发展非常快,有些新技术、新产品二三十年前没有,现在出现了,尤其是在互联网移动通信以后,有一个新的业态就是它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主要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的非常少,拿个具体的例子来讲,雷军开发小米手机,无非就拉了100多个人,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设计出来了,100多个人一年的时间你说要多少钱?所以资本投入是非常少的,主要是靠人力资本,我们国内人力资本,又是大的国内市场,所以这种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而且产品的研发、技术的研发特别短的产业,我们跟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是没有什么劣势的,因为我们跟发达国家比真正的劣势是在长期积累下来金融资本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靠的是天分,中国人多,天才多,靠的是交易,这些年我们交易提高非常快,因此这种产业形式跟发达国家没有多大的差距,更何况我们跟其他国家比还有个很大的国内市场,这种新产品、新技术,它研发出来以后在市场上面就决定第一个批量的生产谁能够最大,通常大市场的国家第一个批量市场是我们的优势,那我想,从全国角度可以这么多,从各个地区可以做,从资源型城市也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来,然后创造一个条件,把这种可以弯道超车的,它所需要的人才能吸引来。

第五个,软硬基础设施的完善,大部分导致交易份额高的是软硬基础设施不完善,那就可以针对你要发展的产业去完善它所需要的软硬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

第六,给这些创新型企业一定的这种激励补偿,这种激励补偿不是保护,比如说可以给它免税一段时间或者是给它一次性的奖励等等,如果这样做的话,我想我们这些资源型的城市,它应该可以比非资源型的城市发展的更好,它就可以从资源型是一个诅咒变成一个祝福发展的有利条件,为什么呢?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产业不断升级、不断转型、不断多样化,当中你对创新者必须激励补偿,对他所需要的软硬基础设施必须不断完善,这些都是要资源的,没有资源的地区、国家,它只能从自己生产的剩余当中省出一部分来从事这些工作,那有资源的地区,资源经济学上叫做“猪”,也就是可以不劳而获,你开采出来,相对于开采的投入成本是很低的,收益是很大的,所以跟不劳而获是相等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用的资源更多,你用来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力度可以更大,在这种状况下的,它的经济发展转型应该是可以更好更快,实际上固然有很多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变成经济发展非常失败的案例,也有地区这种情形,但是我们知道,像美国,它是一个资源极端丰富的国家,那它经济也发展非常好,所以资源不见得一定是发展的负担,如果把资源用得好,一个方面在管理上透明、避免腐败,二方面了解到资源的这种波动的特性,那么一定要把大部分的收益节省下来,未雨绸缪,第三部分如果能用资源的支持这个地区、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跟产业转型升级,将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地区、资源型国家应该可以应该可以发展的比非资源的城市、非资源地区、非资源国家更好,谢谢!(内容节选自林毅夫在第二届北京大学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