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货币政策已到周期尾部 财政政策继续发力

周小川:货币政策已到周期尾部 财政政策继续发力
2017年03月26日 15:30 经济观察报

理性·建设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讲指出目前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都还有空间,而全球货币政策宽松已到周期尾部。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讲时,反复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金油”这一观点。他指出目前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都还有空间,而全球货币政策宽松已到周期尾部。如果理性来看,应该把关注点调整到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不能只依赖货币政策。同时,周小川还向财政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议,他认为应该修复政府资产负债表,修复财政状况等。

这并不是周小川第一次提出这观点,早在2016年的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2016年两会多个公开场合,周小川都表示过类似的观点。在2016年两会中,周小川对媒体公开表示,从功能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中表示,首先要看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有各自功能,货币政策不是一个万金油,它也会造成负面后果。政府应当选择正确的工具。如果理性来看,经济政策制定者可能会调整到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等其他政策,而不只是使用货币政策。当这些政策都产生效果时,经济就不会遇到麻烦。未来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都会有很大的空间,不应该过多依赖货币政策。

周小川认为,自去年之后,中国在实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减少库存、减少债务杠杆率、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来解决中国经济结构上的瓶颈问题。就全球而言,各国政府也正在经历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再转向结构性改革的过程。

此前倾向于货币政策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金融危机刚刚开始,许多先进国家的债务在GDP中占比相当高,之后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又出现问题。这让当时很多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认为财政政策的手段已经穷尽。

周小川进一步阐述说,财政政策对结构性改革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如果财政政策已经没有空间,那就很难继续进行结构性改革。“未来即使财政指标不是很好,我们还是必须继续使用财政手段和财政工具。之后大家会再度看到某些国家开始强调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财政政策空间。每个国家要单独作出判断。”

周小川对于财政政策的制定者提出建议。他认为,对中国来说,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不是很高,但同时中国也是大国,所以要思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省政府自己也可以借债,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化以及发展服务行业,但是我们需要去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调整财权、事权以及地方财政政策的限度。”周小川表示。不同的省会有不同的财政指标,有些省已经债台高筑,有些省还有举债的空间,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周小川表示,未来的货币政策将会以调整总量需求为主,而不是调整结构或者调整行业。“我们并不完全认为货币政策是完全无用的,无法促进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也可以有一些创意,去塑造一些工具,鼓励支持某些行业,比如战略行业。在中国我们也希望能够制定一些政策来鼓励向农村地区进行贷款,以及向小企业进行贷款。但最终的成效还要拭目以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