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G20进入中国时刻,我们还可以期待什么?

当G20进入中国时刻,我们还可以期待什么?
2016年09月05日 11:01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社论/文 有一天回想起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那些年轻人会问,这个世界的领导者曾经做过些什么?如果这个世界重新回到增长的轨道,创新成为驱动成长的最大动力,更多人免于贫穷并拥有尊严,财富不再是集中在少数经济体和少数人手中。那些领导者,无论他们来自发达或不发达经济体,他们是否以同样的责任感,选择合作而非孤立,以开放的胸怀和政治家的勇气,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积极地推动那场不可回避的变革?

在各国领导人汇聚于杭州之时,全球经济仍然在增长的迷雾中喘息不定。尽管金融危机已经过去8年,但世界经济已经连续5个年度低于危机前均值3.7%的增长——2017年仍可能如此。一些人迫不及待地宣告凯恩斯主义的失败,因为仅仅依靠政府投资不能提供稳定的增长动能;一些人私底下承认任由流动性泛滥是饮鸩止渴,但却无法戒除对货币宽松的依赖。那么变革呢,没有人否认推动变革是政治家的责任。决策者的两难在于,如果不能维持基本的经济增长,推动结构性改革可能面对更大的现实压力。但结构性改革本身却要求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对增长的苛求。

某些时候这像一曲指挥家缺席的交响音乐会,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在正确的调门上,实际上并非如此。你可以不管不顾地按着自己的曲谱演奏下去,最终却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更何况,我们身处一个仍然欠缺平等的国际货币体系,掌握话语权的人有时并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对竞争性贬值的记忆让各个经济体彼此防范——不断有人提醒我们1998年发生的故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挥之不去——想想看还有多少人关心现任的WTO总干事的名字。令很多人困惑的是,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摇摆中,是否存在一个更好的选择?

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独善其身,这凸显了问题的复杂性。这个庞大星球上的人们或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坦诚对话与沟通。即使从最自私的角度考虑,这也是最好不过的方式。全球经济同频共振,在复苏和振兴之路上,放弃合作意味着失去。如何充分调动各种宏观政策工具稳定经济,并以创新方式推动结构性改革,构建更为公平的经济金融体系,让全球经济拥有新的活力,惠及更广泛的人群。这是现在就必须回答的问题,一个确定的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只能来自今天的我们。这个使命无法推卸给后来人。国际社会对G20抱有更多期待,因为这是一个更具代表性的沟通与合作平台。

中国正在尝试一个全新的角色。这个东方的古老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乐观者预期不用等待太久,中国就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另外一种声音则不断暗示,中国的繁荣可能面临终结,这是过去几十年中持续的“中国崩溃论”的一个翻版。这两种说法都不客观。当我们谈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时候,比增长放缓更值得关注的是正在推动的波及广泛的变革,以及变革进程中,中国经济可能展示出的前所未见的机会。

这场中国实践当然是全球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向了更具创造力和包容性的经济体系,决策者希望激活深藏于民间的创造力,以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更为强劲和平衡的增长引擎。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时,人们相信中国经济稳定可以帮助这个世界更快地走出危机的阴霾。如今,当G20峰会聚焦于推动创新增长,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的目标,对于全球经济或许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期待承担与自身经济地位和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这不仅仅是为全球经济增长率的提升贡献更多的增量。毫无疑问,在中国对自身成长路径思考的印记之外,G20杭州峰会“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主题,更多体现了他和世界的对话。一个倾听者,一个主张者,一个协调者,一个推动者,在中国的多重角色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成长。

这个世界会好么?G20的中国时刻,能否帮助世界甩脱危机的阴影,成为全球经济重新回顾强劲增长的起点?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一场新科技革命,一场创新引领下的繁荣盛宴,让那些甚至身处边缘的人们也可以分享增长的红利?我们能否让贸易和投资在全球价值链中焕发新的活力,那个建立在更具包容性的国际金融体系之上的好的社会,是否可以从此奠基?

现在,当G20进入中国时刻,整个世界都在倾听。我们将获得的机会和承诺,理应让我们坦然面对那些年轻人跨越时空的追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