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老矣,谁是手机界的戈多?

苹果老矣,谁是手机界的戈多?
2016年09月09日 14:22 波波夫

文|波波夫

消费者总是薄情的。iPhone7 刚发布,双摄像头、防水、取消传统耳机孔,当这些剧透一一兑现时,各种冷嘲热讽便铺天盖地而来,甚至连线网站也语带讥讽其和上一代产品“大同小异”。这让人无比怀念六年前iPhone4面世时的风头无二,而今回想起来,竟如相隔一个世纪般遥远。

消费电子市场竞争历来激烈,智能手机的问世,打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潘多拉魔盒,人们惊喜、拥抱、沉迷之后,终于若有所思:我们是不是真的无法离开互联网、离开智能手机? 

毋庸置疑,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身体的一部分,成为眼耳鼻舌身意的最新触手,成为了一个需要充电的器官,离开手机的生活几乎变的不可想象, 

只不过手机——这只我们再也离不开的拐杖,正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轻、越来越薄,彼此长得越来越像,特别是当苹果、三星变成街机之后,手机作为身份识别的功能,已经所剩无几,所以Moto重返中国掀起了一场行业波澜。

当作为行业的领军者,苹果手机未能延续其创新精神时,怀旧的情绪难免就会大范围传染,所以数百摩粉从各地涌入Moto Z的北京发布会,就不足为奇。甚至在发布会的开场视频中,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称“回归的Moto会唤醒我们美好的记忆”。1994年,他刚刚领导联想个人电脑业务,拥有的第一部手机,正是摩托罗拉。那是联想的光辉岁月,从全球电子制造的边缘地带冲向行业高地,那也是杨元庆的光辉岁月,从独当一面的业务大员,到掌控全局的董事长。如今,Moto Z 肩负双重复兴的使命:联想手机业务如何从苹果、三星、华为的包围圈中突围,摩托罗拉品牌如何擦拭历史尘埃重放光辉。

手机行业也着实沉寂太久:三星和苹果基本上在原有维度上有限创新,但受制于手机元件本身物理性能的饱和,而注定不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比如屏幕不会变得更大,note之外就是pad的地盘,处理器也无需承载更多功能去实现宽屏智能化和处理云计算。传统的智能手机已经进入了一个极限期,缺乏创新、设计雷同,所以,每一款产品的细微改变都被媒体们轻易猜中,每一次的剧透兑现也是对消费者耐心的再一次打击。

杨元庆把Moto Z视为“一款引领行业变革、重新定义智能手机的产品”,从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上看确实如此:这种突破不仅仅是把通过外接电池模块解决设计上的轻薄与续航能力的冲突,通过外接哈苏模块实现专业级拍摄效果,这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突破的关键之处更在于,模块化设计思路试图把手机视为一个平台,融入到一个更为庞大的物联网和消费电子生态之中。它不仅拓展了手机周边市场的疆域,把哈苏、JBL、TUMI等不同领域顶尖企业引入到智能硬件的市场,同时也在泛化手机作为人类在21世纪拐杖的实际功能。

这是Moto Z作为一款手机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Moto回归中国之后,联想采取的“升维”竞争战略。按照多数厂商“销售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策略,模块化思路并非Moto一家独行。几年前,联想在Vibe X2上留下了三个触点探索模块化。而谷歌Ara,苹果的Smart 也都在瞄准模块化创新的机遇,但从概念机到可以大规模生产的成品,仍然需要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支持,Moto Z的诞生,正是Moto强大研发实力和几十年来深厚技术积淀的体现。

创新的风险无需赘言,一如当年等离子与液晶技术的抉择,让一批厂商成为先烈,另一批走向新巅峰,Moto 吃了手机行业的第一个螃蟹,不管后续战况如何,这种久违的勇气和先锋的姿态无疑值得肯定,它阻止了手机沦为电子工业里的铁锈地带,把想象力重新带到消费者身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