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12亿资本疯狂入局!我们真的需要共享充电宝吗?

40天12亿资本疯狂入局!我们真的需要共享充电宝吗?
2017年05月11日 16:40 时代周报

共享充电宝的火正在越烧越热,但到底能“旺”多久呢?共享充电宝的火正在越烧越热,资本驱动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据公开数据统计,今年3月31日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宣布获得融资的有Hi电、来电科技、街电、小电等等。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融资场面,”共享充电宝公司来电科技的COO黄云告诉《财经》杂志,黄云在加入来电之前在另外一家创业公司负责项目融资。

这是一轮共享经济的资本狂欢,但过快的融资显然会带来问题,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曾经公开表示,如果融资太容易就意味着商业模式足够简单,也意味着有很高的可复制性,同时他也提到:“创业公司需要控制融资节奏。”

而他本人以及金沙江创投在短短十天,投资了共享充电宝公司小电科技的两轮融资。

商业模式不清晰,融资背景成为最大筹码

在过去的 40 天里,小电科技完成了3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3.5亿人民币,由红杉资本领投,具体估值还未透露。

根据《财经》报道,目前早期投资领域里的投资人和融资顾问(FA)最追捧的项目就是小电,主要原因并不是小电的商业模式更加突出,或是创始团队背景更强,一位参与充电宝项目的融资顾问表示:

目前主要被大家考量的因素是融资背景,小电的天使投资人里包括朱啸虎和滴滴的天使投资人王刚,带动效应明显。”

据了解,像小电这样的小场景充电设备,一台机器的成本为800元人民币,可以容纳6台充电宝,充电宝的成本在50到80元不等,投放地点为餐厅,由于这项服务可以作为餐厅的增值服务之一。

目前还没有餐厅对此进行收费,而未来这项机器上的电子显示屏还计划搭载代驾、餐厅排队取号等第三方服务。

与小电切入的小场景不同,另一家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来电科技切的是“大场景”——商场、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

接近两米高的充电宝设备可以容纳40台充电宝,除去充电宝,一台设备的成本在1万2到2万元人民币之间,搭载一个更大,操作性也更丰富的电子显示屏。而目前在北京,这样一台大型充电宝设备需要支付每月1000元的租金。

来电创始人袁炳松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可以收回成本,但是前提是不考虑柜台成本和场地费用。但同时,共享充电宝公司更大的成本来自于人员、地推、营销和后期维护等费用。“如果把所有的成本都算上,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盈利的。”另一位融资顾问表示。

怕错过的投资人们愿意赌一把

九合创投的投资经理许妙成是最早关注到共享充电宝项目的人之一,2016年的圣诞节,他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来电充电宝设备旁边蹲了半个小时,看到了5、6个人真的从那台设备里租借了充电宝,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投资机会。

他找到来电科技,并且考察了当时能找到的10来家充电宝项目,春节前迅速决定投资来电科技,甚至在公司估值还没定下来的时候,就打了200万人民币的预付款过去。

会这么着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作为早期基金,九合创投错过了共享单车刚刚崛起的那一波浪潮。

随后,腾讯、阿里巴巴,以及IDG资本、红杉资本等一线投资方的入局,让更大范围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不得不开始紧急做决策。

上述融资顾问在走访投资人时,很明显的感觉到,很多投资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在投资这个领域。他说道。

这个行业火了之后,冒出来很多新的项目,早期投个几百万对于这些投资机构来说问题不大,他们考虑的不是未来公司的价值,而是在博未来并购收购的退出机会。”

想赌一把的不仅是投资人,创始人也在赌,他们的筹码是手里的股权。

能不能借助资本的力量把量级迅速铺起来是所有投资人最关注的地方——这是决定这样一家公司估值的关键因素,也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爬升到行业头部的位置。

但这导致了共享充电宝公司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融资,而在估值无法得到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创始团队的股份被迅速稀释。

袁炳松表示这也是无奈之举,他和其他公司一样,选择的应对方式是严格控制投资方的董事会席位。而在完成3轮融资之后,小电创始团队手里的还剩30%左右的股份。

一个新的烧钱轮回

战火越烧越热,过高的热度也让一些投资机构开始思考这样的模式是否真正有价值,一家投资机构在见完几家共享充电宝项目之后,随机做了一个200人的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并没有租借充电宝的需求,拿到这样的结果,这家机构选择暂时观望,并不入局。

星翰资本投资总监赵豪认为,在投资人看来,充电宝属于有快速扩张潜力的项目,损耗率和回报周期都低于共享单车,因此吸引了不少投资方。但他同时又表示,“也有可能没到高峰期就下滑了。”

而资本的过分推动也造成了行业新的变动,艾瑞咨询分析师李昊表示共享充电宝本来盈利空间就不是特别大,虽然需要烧的钱比单车少,但由于行业门槛更低,竞争会更加激烈,长期看来持续烧钱的可能性极大。

而许妙成也发现,他们早期建立的财务模型已经发生了变化,“市场现状变得越来越混乱,合理的竞争范畴已经被打破了,大家都不补贴的时候都能盈利,而现在处于快速竞争的时期,必然会牺牲部分盈利来抢占市场。”

而这样的烧钱轮回,已经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里上演过一遍又一遍, 烧出了新的用户习惯,但也烧掉了大量的公司和资本,而充电宝能否会成为下一个单车、网约车、外卖、团购,决定的关键因素显然并不是资本。

新华社发文:我们真的需要共享充电宝吗?

面对“共享充电宝”的热潮,新华社发表了标题为《我们真的需要共享充电宝吗?》的评论文章,以下是该文的主要观点。

我们真的需要共享充电宝吗?

投资人说,充电是高频行为,用户们都懒得带充电宝出门……所以需要共享充电宝。在他们看来,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不然他们也不会投那么多钱。

那我们这些被“代表”的用户到底在什么情景下会需要一个共享的充电宝呢?

1、手机即将没电。

2、没带充电宝。

3、又没带充电线。

4、带了充电线但没插座。

5、身边没办法借到充电宝或者充电线。

这五个条件差不多得完全满足,我们才会想到要寻找一个共享充电宝。那要用上一个共享充电宝又需要几步呢?

1、打开手机定位查看最近的共享充电宝机器,最近的机器在一家在咖啡厅里。(啊电量在燃烧!)

2、准确根据路线找到最近的共享充电宝机器。(啊电量在燃烧!)

3、扫码。(啊电量在燃烧!)

4、服务员的注视下,你觉得有点点不好意思,于是点了一杯喝的。(啊费钱!)

5、支付押金。(啊费劲!)

6、支付租金。(啊费劲!)

7、哎呀这个充电宝不配线我还得买一个。(啊费劲!)

的确,有一些模式的共享充电宝可能能省去一个到两个步骤,但试想想你的手机已经发出了手机电量不足的“滴滴”声,你还要经历这么多步骤,消耗时间、体力甚至是金钱才能用上共享充电宝。老实说,这对于我们懒人来说太不科学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几乎是人手一个充电宝。实在手机没电又急着要出门,带个充电宝耽误的时间远比到处找商场去租赁一个充电宝要来的方便,另外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也不算太累。

不过重上几百克,不至于像某些投资人所说的“当前人们出门连钱包都不想带,更别说带充电宝”。所以,即使用户会使用充电宝,但也不会是一个高频的行为。

另外,当前无线充电技术在发展。在5月1日,苹果的新专利“双频天线的无线充电和通信系统”通过了美国专利局审核,这项专利的核心内容是用于wifi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充电。

快充技术也不甘为人后,“充电五分钟,刷手机一天”可能不再是梦。电池容量也在不断扩充,一天一充发展到2天一充,再到7天一充是进步的规律。

在新科技的发展之下,充电宝以后会不会消失都是问题,更不用说共享充电宝了。在笔者看来,共享充电宝的前景甚是堪忧,投资人乐观不知道能持续多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综合自《财经》杂志、新华网

编辑:魏帆

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

如果不能、那就同时代一起前进

但决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

 ——布留索夫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