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化身“书目治疗师”:高质量的友情与爱情一样

李健化身“书目治疗师”:高质量的友情与爱情一样
2017年12月09日 09:35 时代周报

治愈身体疾病,要靠药;治愈心灵疾病,得靠书。音乐人李健除了做音乐,还常年以读书为伴,优雅淡泊,通身散发着文艺男神的气息。

近日,他在接受拾贰象岛书目治疗师栏目采访时,为焦虑于人际关系的朋友们开出了“药方”。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拾贰象岛”(ID:twelvexd)

书目治疗师: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如何把握与他人的关系远近似乎对大部分人来说一直都是一个难题。“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关系过于亲密的时候难免会缺少尊重和独立的空间,但如果有意地与他人保持距离,又会被认为不太合群。

热闹中会感受到孤独,而在孤独中又渴望着陪伴,矛盾的心理需要时间去探究,摸索,消化,还有,被指引方向。索性,坐下来,静静地读一本书,听一位老师讲话。

在我看来,李健老师作为一名歌手和公众人物,总能给人一种与外界很合适的距离感和分寸感。

请问这种距离和分寸是如何把握的?您又是如何处理与朋友、公众之间的关系呢?有什么关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书可以推荐吗?

——小叶子

本期治疗师

李 健

著名歌手、音乐制作人

代表作《传奇》《向往》等

治疗书单:

①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②周云鹏《绿皮火车》

辅助书单:

③余华《兄弟》

④阿乙《阳光凶猛,万物显形》

⑤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⑥米洛拉德·帕维奇《哈扎尔辞典》

(李健/口述,于靖园/整理)

与朋友不应走得太近,但好的友情终究会翻山越岭。当你感到孤独时,去做一点慢的事情。

在我看来,跟朋友相处特别像过节,不能天天有,也不能完全没有,一年有那么几次就行。节日是自动降临的,而情感的联络是不定期的,但它们同样都有周期。

准确来说,我的经验是既不应与朋友走太近,但也不能离群索居。保持距离,也是尊重他人。既要有自己的空间,也要有交流。我建议你筛选合适的人做朋友,朋友不宜多,三五即可,不一定要位高权重,但一定与你步调一致。友谊的表现方式有很多,我比较尊崇非功利的友谊,志趣相投。泛泛之交谈不上朋友,好的朋友会在不经意间给你启发。友谊有质量之分,当有的友谊被岁月流逝稀释了,高质量的友情与爱情一样,终究会翻山越岭,流向它应去之处。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不要挑战友谊的边界,尽量维护友谊的纯度和友谊的质量。这其实不需要你付出过多,甚至做出额外影响家庭生活和真正需求的事情,只要你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好。

我上大学读的第一本小说就是《百年孤独》,那时所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都是未经授权的,我像来到一个新的世界,充满好奇,任意采撷。

作家马尔克斯每天强迫自己上午9点到下午2点进入工作状态,实在写不出东西,也要在书桌旁坐上两个小时。读书同样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强制。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现实与虚幻,两个东西糅合在一起,迸发出的是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特别适合你在感到人际疲惫时阅读。

阅读与音乐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二者时有关联,有时却未必。我更倡导非功利的阅读,建议大家读点看似无用的书,培养点看似无用的爱好。

读书、弹琴、喝酒、喝茶,做一点慢的事情。尤其是读书。我至今还记得《百年孤独》里面的一句话:“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书中到处都是孤独的影子。生活中也是,孤独的声音与自嘲,到处都是。

所以在生活中,我不太喜欢去强求一段完美的关系,我最喜欢的词是随遇而安。我认为的随遇而安,是不拼命与生活抗争,而让自己在大的潮流中安身立命,得以享受个人的幸福和安稳。

随着人的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生活方式也会不断调整。比如这个阶段,我更愿意与自然接触,是真正的自然,不是人工自然。我越来越推崇杨绛先生所说的:热爱自然、热爱艺术。在生活方式上,人们不应追求奢华,但应该追求品质。中国人讲究中庸和平衡,任何问题上都不要偏颇,物质与精神应是匹配的。不能要求同时拥有霍金的大脑和博尔特的体魄。

周云鹏在他的杂文集《绿皮火车》中写道:“曾经有那样的生活,有人水路旱路地走上一个月,探望远方的老友;或者,盼着一封信,日复一日地在街口等邮差;除夕夜,守在柴锅旁,炖着的蹄髈咕嘟嘟地几个小时了还没出锅;在云南的小城晒太阳,路边坐上一整天,碰不到一个熟人;在草原上,和哈萨克族人弹琴唱歌,所有的歌都是一首歌,日升月落,草原辽阔,时间无处流淌。”

怎样才可以做到无欲则刚?在现实压力下,怎样才能做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平衡?

首先,无欲则刚,我没有做到。现代人减少欲望是有可能的,做到无欲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社会文明的。

人不需要无欲,也做不到,只能做到自我约束,通过信仰、家庭、社会道德准则,使欲望降到合理的程度。

我觉得有能力先追求物质,再谈精神,因为现实中大部分人需要物质基础,才能谈得上生活品质、谈得上稳定。

当然只追求精神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关于我与大众的关系,我与大众的关系一定是若即若离的,当我有作品时,才需要与观众见面。人们见你的时候,一定对你是有期待的。作为作者,作品才是唯一的名片。有观点、有作品的时候才去见面,这是我与大众见面的礼物,不能空手而来。

余华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他的作品我几乎都读过,几年前读《兄弟》的时候我觉得他写得似乎过于荒诞了,但今天看来,又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还喜欢阿乙的作品,阿乙的人有趣,作品精彩,《阳光猛烈,万物显形》是阿乙最新随笔集,汇集了2011年至今他写的随笔文字与小叙事,内容涉及自己与家人、过去与现在、老家与置身所在。写得生动而精简,没有冗余的叙述,包括情感。

最后我想说,人的一生不可能只读童话,还是要强迫自己读一些看不懂、不好读的书。《追忆似水年华》《哈扎尔辞典》这类书不像心灵鸡汤那么好读,但强制自己读下来,一定会有收获。

读书,是一种汲取、吸收、自我教育。

人们受教育是可以更多感知生活的乐趣,从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智慧。

比如一棵树,有的人能看到小的局部,有的人能想象树根,有的人能想象树的气息。这是培养眼界、提高感知力,更大范围、更深度、更有质量地感受幸福。

文字 / 于靖园

视觉 / 徐铭远

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木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