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晓光先生 | 我有一个梦想

纪念刘晓光先生 | 我有一个梦想
2017年01月17日 01:00 观点地产新媒体

置顶:点击上方蓝字“观点”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快速获取房地产新鲜深度资讯。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够大力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编者按:我们说,房地产行业需要领袖,但有多少人物能够被称之为“领袖”?

从狭义范畴解读,领袖仅是指领导一家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从广义范畴解读,领袖是引领整个行业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已经成为诠释时代进程的符号。

我们今天要缅怀和纪念的正是这样一位可以称之为“行业领袖”的老人——原北京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先生。

首次深入接触刘晓光先生,是在观点地产新媒体主办的2003博鳌房地产论坛。自此之后十多年,刘晓光少有缺席,他几乎每一年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如期赶赴海南出席论坛。

博鳌房地产论坛之所以成为行业内最具有权威性、思想性和影响力的论坛,成为中国地产智慧尖峰对撞的顶级盛会,正是因为有刘晓光等为代表的一批房地产及经济界领袖人物为旗帜。

官员、企业家和公益家,首创和阿拉善,这是媒体在描绘刘晓光时常常会用到的关键词。这些词语串联在一起,隐约成为了这位地产江湖“带头大哥”的一幅素描。

但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老一辈的领袖级人物,即便刘晓光已经逐渐淡出地产江湖,他的思想,他的观点,他的成就,仍然是整个行业的宝贵财富。

近几年来,每一年夏天,观点地产新媒体都会邀请刘晓光先生进行一次深度的领袖专访,并将之传播。

2016年7月,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团队照常飞赴北京,与刘晓光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8月,刘晓光先生因身体原因无法照常出席博鳌房地产论坛。

如今未曾想,这一次领袖访谈,成为了刘晓光先生透过观点留给行业的最后一次思考和记忆。

惟愿安息,一路走好!

以下为采访全文回顾:

2016年7月中旬的一个中午,刘晓光坐在京城的一家饭店里点了个打卤面和番茄炒蛋,在吃饭的间隙,他随身携带的两部手机一直不太安分地震动,期间他接了4个电话,回了多次微信。

这是已经退休近一年的刘晓光,但看起来,此时的他并没有比执掌首创时闲下来太多,“有好多事要做,过去是首创,现在是其它领域”。

或许是源于此前过度操劳,这一年刘晓光身体一直不太好,但提起“推进中国城镇化”以及“中国房地产的改变方向”等话题,他仍然侃侃而谈,长达一个半小时里保持着专注,目光中闪现出思维的活力。

不是栽花养鸟喝茶下棋,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刘晓光早在几年前就给自己安排好的“退休生活”;至于“中国房地产未来的改变方向”,则是刘晓光自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后就从未停止过的思考。

刘晓光说:“我这一年脱离了原来高速运行的状态,更有时间去研究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专心致志地去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改变的力量

2016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主题是“改变的力量”,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对观点地产新媒体说,国内能够客观看待中国房地产历史的,刘晓光是一个。他身份变革很多,是历史的见证者,而且因为已经不在岗位上,对于“改变”的思考更为客观、全面。

15岁参军,1978年报考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攻读商业经济学专业,后入了北京市计划委员会,一路从商贸处的副处长、处长、总经济师直升到计委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1995年开始成为投身房地产行业时代潮头的国企领导人。

这就是施永青所说的“身份变革”,而行业最为熟知的是,他用十年时光将首创集团从一个净资产仅15亿、拥有数十个杂乱无章产业的“烂摊子”,变为旗下拥有170家公司包括多家上市公司和上市基金的集团公司。

刘晓光曾在过往岁月里成功启动首创IPO,带领其跨越初始的创业期,也与首创一同走过房地产发展速度最快的黄金十年;2015年退休的刘晓光,完整经历了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的落差。

因肩负着调任重建首创的责任,在刘晓光进入房地产行业的20年里,如何变革就成为刘晓光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刘晓光多年前出席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一段演讲可以进行佐证:“2004年对于地产行业来说,确实是风云震荡的一年,总结出来就是一个‘变’字,变得非常快。土地价格在变化、土地政策在变化、原材料价格在变化、出让金在变化、国家政策在变化、金融在变化,政策面、宏观面、资金面调整得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地产商肯定都有很深很深的感触。”

大量项目涌现,大量外资进入,地产企业之间的合作趋势、倾向越来越明显,价格还在上涨等,是当时刘晓光认为2003年到2004年间房地产行业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彼时他的观点是:“各种各样的表现和信号,不是说地产并购时代将来临,而是已经来临了。”

斗转星移,时光流转到2016年,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库存化已经成为行业大势之时,中国房地产更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进入到这一年的刘晓光也已经从“首创掌门人”变成了“原首创掌门人”。

身份有了改变后,刘晓光认为这一年自己更有时间去研究“改变”,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于“中国房地产未来的改变方向”,他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房地产的未来,需要找准方向,需要进行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改变什么?一是要充分认识中国的国情,在现阶段中国国情对地产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怎样去发展;第二,一定要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房地产的发展之中,包括价值服务、销售等方面;第三,一定要有创新的金融;第四,要真正把房地产的跨界经营研究透,给地产赋予更多的内容。”

这些是刘晓光现在对于“改变”的观点,而关于房地产企业在变化中需要新的形式与方式,刘晓光用存量房的改造作为例子:“把写字楼租下来,将律师、会计师等引进来,不需要付租金,但需要他们每年有一定时长的服务。运用这种模式的人发现,这样的价值比原来高出30倍。”

在这之间,刘晓光特别提到的一点是“中国城镇化”:“我建议下一步大家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增长的支点,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中做点文章,将来肯定很有前景,因为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房子,还需要基础设施,需要学校、医院,需要很多服务,有很广阔的空间。”

城镇化想象

2015年,在刘晓光退休之际,他曾对观点地产新媒体说:“我觉得人生肯定是有起伏的,不可能永远站在一个大的舞台,肯定也有小舞台。经历了这些过程,到了一定的岁数肯定要退了,我的心理没什么变化,以后也会有很多事找我。”

当时,刘晓光就在计划着退休后准备做的几个事,一个是公益,一个是论坛,还有一个是解决二元结构农民贫困问题的事情,他说:“想做点文化,做点环保”。

如此前所计划,在这一年时间里,尽管身体并不适合继续操劳,刘晓光仍然全国各地奔波,参加了许多论坛,这些论坛大多与公益、环保、文化相关,或是与推进中国城镇化相关。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推进中国城镇化”这个话题显得很不实际,但了解刘晓光的人知道,这是匹配刘晓光的最佳选项。

刘晓光自己也认为,推进中国城镇化他是自信最能胜任的。他说:“过去30年,我开创了一些渠道和资源,去年我退休了,希望把积累的资源转化一下,最终转化为可以实施的、能够市场化运作的资本。我信奉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要问可不可以,要问应不应该。我坚信新型城镇化这件事,这是我最为看好的,也是最应该做的。”

这绝不是刘晓光近一年来的一时兴起,刘晓光执掌时的首创,业务就与推进中国城镇化密切相关。比如,奥特莱斯就是首创城镇化战略的重要部署,按照首创的计划,是先将奥特莱斯重点聚焦核心城市市场,再逐步扩张业务到城镇。

国企领导人、党的干部和政府官员,刘晓光曾经担任着这三个极具中国色彩的改革角色,这也就不难理解,在退休之后,刘晓光仍有兴趣研究并推进中国城镇化。

唯此,在每年接受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时,在谈论中国城镇化时,刘晓光的眼中充满了期盼。

在他看来,工业4.0、互联网+、一带一路、消费升级、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五大支点,而新型城镇化的角色是最厉害的,因为涉及到14万个城镇,量非常大,又集合了房地产、工业产业、服务业、金融业等。

远景美好,但仍需更多努力。刘晓光认为,现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缺少章法,属于自由落体式。

“我们要做的就是填补空白。”刘晓光介绍了他在推进中国城镇化中做的努力:“我在去年发起成立了中新城镇化事业平台,做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引擎并建立模型,准备做一个十分精干的城镇化投资银行。”

这个中新城镇化事业平台具体结构包括一个主平台,负责战略定位、协调与合作,资源获取和分配;下设立四个子平台,一是研究咨询平台,进行研究、咨询顾问服务,出研究成果、模式设计、运行方案等,同时承担研究院职能;二是科技平台,掌握智慧、科技数据,主要任务是高科技含量的城市形态方案;三是金融平台,打通金融管道,构造金融体系,解决公共征信问题,解决贷款债权等金融方案设计问题;四是产业构造平台,负责产业设计构造和运营。未来还要搭建项目交易平台,实现项目的规模化上量和公开筛选交易。

另外,刘晓光在这个平台上还建立了人文基金研究会,重点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中国人未来的生活方式。

刘晓光谈到,这里最重要的是解决中国实体经济的拉动,解决中国农民的贫困,以及解决中国城乡的贫富差距问题。

他说:“我特别希望,将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富裕了以后能投入到这里面。”

以下采访实录全文:

观点地产新媒体:2016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主题是“改变的力量”,您对这个主题的建议以及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看法是怎样的?

刘晓光:城镇化是中国下一步最大的经济节点,涉及到文化、教育、基础设施、一带一路等,这可能是中国下一步农民脱贫、城乡差别缩小、中国经济再启动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中国经济的5个支点,第一是工业4.0,是加工业升级,第二是一带一路,第三是互联网+,第四是消费升级,第五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我觉得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因为涉及到14万个城镇,量非常大,又集合了房地产、工业产业、服务业、金融业等。

这5个支点是中国下一步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每个支点都非常大,例如中国的五大消费升级,一个旅游升级就带动了很多行业。

中国城镇化是这5大支点里面最厉害的,因为有大量的内容要建设,这是物质的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的形态,包含着人类生存的复合体,谁也离不开。所以说新型城镇化是价值服务的场景,是中国爆发更大力量所蕴藏的基础,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平衡的真正动力,这个进程蕴含着巨大能量,是国家积极推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够大力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加速进行城镇化。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的城镇化率大概是56%,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这里有些虚数,不够准确。

这个进程将来一定会加速推进,我们现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确实存在着农民贫困、贫富差距大、农民没有市民权等问题,国家层面已经很重视这个问题,“十八大”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下一步可能要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和机制,城镇化要坚持市场化的道路,还要填补空白。

我现在主要精力放在中国城镇化投资银行和平台上,有四个平台:第一个平台出科技、智慧、生态方案,第二个平台做金融服务,第三个平台是基础设施落地服务,第四个平台是规划、策划,将来还有第五个平台,就是做交易,实际上做的是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投资银行业务和智囊、智库业务,是软实力的服务。

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拉动问题,解决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以及解决中国城乡的贫富差距问题,还要带动中国千千万万企业家投入到中国城镇化建设中去。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一直在推动这个?

刘晓光:对,这个平台比阿拉善更厉害。阿拉善解决的是精神层面,这个是解决物质层面的,我特别希望将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富裕了以后投入到这里。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怎么看待中国房地产的未来?

刘晓光:房地产的未来需要找准方向,需要进行形式和内容的改变,还是老一套肯定没戏。如果不改变,中小企业肯定就死了,大企业能活着,但也活不太好。

改变什么?第一,要充分认识中国的国情,认识现阶段国情对地产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怎么发展;第二,一定要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房地产的发展中,包括价值服务、销售等方面;第三,一定要有创新的金融;第四,要真正把房地产的跨界经营研究透,给地产赋予更多内容。

房地产的变化可能主要体现在创新金融服务、互联网应用、跨界经营,中国房地产的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过去干了就跑,现在长期持有的会越来越多。

还有一点,存量房的改造怎么办?现在很多新的产业出来了,比如物流产业。新的房地产运作方式出来了,但怎么利用旧的存量?我看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把写字楼租下来,将律师、会计师等引进来,不需要付租金,但需要他们每年有一定时长的服务。运用这种模式的人发现,这样获得的价值会比原来高出30倍。

房地产企业在变化中需要新的形式、新的方式,老一套已经没戏了。我们面临的首先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市场变了企业不变不行。从开发到销售,都有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互联网服务,行业已经发生变化了,企业肯定也要发生变化。

大的方向来看,房地产还是一个大的产业,13亿人,每年总有1000万结婚的人和一两千万进城的农民,总有消费,但是这种消费在供过于求的时候,房企要改变。

我一直提倡的几个方面,一是要在互联网运用上进行改变,二是在房地产价值运用上进行改变,就是把其它产业的价值输入到房地产产业里;第三是要有跨界经营;第四是模式要发生重大变化,不再是拿来就卖,可以选择长期经营。

几大改变之后,我们要找到中国地产的主要方向,我觉得中国城镇化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方向,特别是中国大城市开始起步,周边的美丽乡村都是中国城市人群消费一个很重要的新趋势。

我们的房地产要认清中国未来5年、10年、20年的发展态势。

将来我们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本的市场面,基本的消费还是有,但是没有过去那么火了;第二个是要研究新的消费力量,新型的消费管道要适合房地产发展。

观点地产新媒体:消费改变是巨大的,实体就是餐饮火,其它都很冷清。

刘晓光:现在一方面互联网发达,另一方面实体店衰败,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新形式,还没有找到。

我在法国看过一个最新的商业形式,20万平米,中档装修,在机场附近,离市区很远,但是每个礼拜六、礼拜天大批人去,为什么?因为70%是实体销售,30%是消费体验。

消费体验就是自己端一个碗,把冰激凌放进去,然后加葡萄干什么的都是自己来。这说明实体店并不是不行,而是要改变形式,增加内容。

观点地产新媒体:国外相对比较成熟,实体店不停地改变,改变一些经营的手法,引进了很多的模式。国内现在比较盲目一点,还是照搬过来的多。

刘晓光:还是本质上没有掌握。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是退而不休?

刘晓光:有好多事要做,过去是首创,现在是其它领域。

观点地产新媒体:很多人来找您来当顾问?

刘晓光:让我当董事长我不当,我也当不了,太累了。

中国房地产的下一步变化要研究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能就房地产研究房地产,也要研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研究中国下一步到底是市场化道路还是往回走的道路。

要研究中国人消费的新习惯、新特点,要研究中国金融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还要研究国家到底有没有什么新的重大政策调整。

研究过程中最核心的可能就是这个企业下一步怎样改变:怎样改变自己?怎样改变企业的投资?怎样适应市场?怎样能够把互联网技术、金融技术运用得非常好?怎样更好地跨界经营?怎样把其它产业的价值链真正运用起来,输送到产业之中?

观点地产新媒体:关键是要运用起来?

刘晓光:市场怎么样,需求怎么样,供给也要怎么样。供给脱离了市场需求就很麻烦,但是现在很多人还没认识到。

怎么才能运用好中国这几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升级中包含着住房升级,怎么升级?不是房子盖得越贵才是升级,而是内容、价值服务的升级,更加贴近市场的升级。

建议下一步大家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上做文章,肯定很有前景。因为城镇化需要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房子,还需要基础设施,需要学校、医院,需要很多服务,有很广阔的空间。

观点地产新媒体:有一部分企业家的眼界还是比较窄,只盯着眼前的生意。

刘晓光:碧桂园做的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小城镇,许家印也是干这个,虽然他们认识上可能没有达到高度,但是行动上有了。

要讲改变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哪些东西改变了,改变的方向、方式是什么?包括整个经济面的改变,包括金融政策的改变,包括市场需求的改变,包括地产商运作的改变等,是哪些方面的改变要研究透,然后再适应、迎合改变。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这一年有什么改变?

刘晓光:我这一年脱离了原来的高速运行的状态,有时间去研究一些问题。

另外,我专心致志地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第一手真实资料,人家会愿意跟你说了,不会说假话。

整个中国房地产的消费需求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因为人口在这里,基数在这里,固定的消费需求是有的,只是下一步应该会从细节方向发生变化。

比如说老人别墅,以前住200平米,现在住80平米、70平米,而且要有一些适应老人生活的设备。再比如中产阶级,希望在郊区有一个自己的小房子,这都是新的趋势。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医养结合的养老,这一块产业会比较大?

刘晓光:有医养结合的,还有一些教育结合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未来房地产的细分可能很厉害。

刘晓光:进一步细分化,进一步专业化,进一步服务多样化。其实,我们研究美国的50年代,研究欧洲的60年代,就是我们的今天,很有借鉴的意义。

观点地产新媒体:我们要承认落后了几十年。

刘晓光:肯定要承认。我看过一个影片,日本人在60年代末期的时候,买电冰箱要排队,买洗衣机要抢,我们以前跟他们一模一样,是我们80年代的样子。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这一辈子的跨度很大,如果要是重新做,您觉得做国企还是自己做民营?

刘晓光:当然做民营的,做金融家、做地产商都可以。

观点地产新媒体:因为您在房地产里面最早引入金融和传播?

刘晓光:我最早把金融的创新运用到房地产上,主要是因为对金融、地产、外资和旅游这些都比较熟。

“改变”这个主题,可以再研究一下。要从本质上彻底改变恐怕很难,就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跟老的模式、老的需求市场相关,认认真真把事情做好,另一条是积极创新。

全部人都去创新也有问题,而且改变一定要紧紧围绕着需求进行,我们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总结得太差。

观点地产新媒体:就是用户需求来倒推?

刘晓光:市场需要什么要弄清楚,多少人在研究金融、开发、互联网,没有人老老实实研究需求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细节变化,怎么能适应现在的需求。

把需求研究透了以后,才能把市场、供给研究透,不然就还是盲目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下一代企业家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更妥贴地在行业中稳步发展?

刘晓光:下一步中国房地产到底是什么样的模式?这可能是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

一个是国家的模式变不变,另一个是开发商的模式变不变?还有一个是市场经济要求,是不是要走美国这条路,就是持有型物业的问题。

还有一个改变的问题,中国现在有很多企业在改变、在突破,比如花样年、绿城、绿地,但是我们要总结一下这些变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如果只是作为个性的改变,对中国房地产企业有借鉴作用,但是不能作为一个潮流,作为一个方向。

如果具有普遍性,将来就可以总结出来加以推广,这是改变中的一个问题。

此外就是要研究未来5年、10年,国家的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会不会有新的变化,向哪个方向进行变化,这种变化会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变化方面还有一个问题要研究,就是未来还有哪些东西现在没有预测到,又是需要进行变化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是要预测未来?

刘晓光:对,预测未来新的变化趋势。如果房地产商在5年前就预知到今天,那就很厉害了,我觉得可能需要研究一些国外的经验。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怎么看农业集体用地入市的情况,本质上也是为了推动城镇化,您怎么看待这种政策?

刘晓光:我认为是好事,可以使农民的权利跟市民的权利相等,使农民所占有的生产要素升值,对农民的富裕肯定有好处。

观点地产新媒体:但把地卖了之后,农民不种地做什么?

刘晓光:要有限制,不能把农业耕地都卖了。有农村建设用地,有宅基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变化,应该是对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好处,对解决贫富差距有好处,对解决农民贫困有好处,这是一件天大的事。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估计城镇化的进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

刘晓光:还有二三十年。

观点地产新媒体:一二线地价这么贵,您觉得是一个可持续的现象吗?未来走势会怎么样?

刘晓光: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现象,中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大城市的地特别紧张。另外,中国现在正在发展中,大批的人涌进大城市,这个非常正常,这种现象要维持一个历史阶段。

英国伦敦、日本东京都是一样的,日本人当年向日本东京跑过去,全韩国的人向首尔涌,造成了土地稀缺、价值上升,持续几十年。

在特别大的优质城市,像首都或者是上海的土地,拿一块就少一块,这些城市的地价不会下降,只会上升,而且跟货币贬值有关系。

观点地产新媒体:货币发行量太大了。

刘晓光:对,靠什么来抵挡货币贬值呢?只能靠房地产。

很多个体性的改革和创新能不能覆盖中国房地产的未来?这是一个问号,将来要研究这个问题。

比如花样年、万达,在某一个点上的突破能不能代表中国房地产的趋势?这个要研究。

另外一个要研究的问题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数量之间的关系,可能不需要那么多地产商。

还有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一定要借鉴国际上的发展规律,跟我们发展历史阶段相同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昨天一定是我们的今天,他们的今天一定是我们的明天,这里面有什么样的规律要研究。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