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皮书 | 成都票房连续五年排“新一线”首位

电影白皮书 | 成都票房连续五年排“新一线”首位
2017年06月21日 06:15 每日经济新闻

在经过了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电影票房终于在2016年放慢了前进脚步,仅以3.22%的增幅收获454.9 亿元票房。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依然拥有庞大的观影群体,统计显示,去年城市院线观影人次超过13亿。

如果说电影因人的聚集而诞生消费群落,城市便是支撑起一个个票房数据的具体组成。按照惯例,有数据的地方就会有排名,在备受关注的“强影之路”上,哪些城市走到了最前列?哪些城市又在蓄势待发?

在6月18日由上海电影集团、每日经济新闻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三方联合主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之“中国影视领袖峰会”上,每日经济新闻携手上海电影集团联合发布了《强影之路——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白皮书》(后称“白皮书”),对中国电影的票房走势、产业链形势、内容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展望和总结。

白皮书指出,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中国的票房城市呈现“一二线城市发展趋于稳定、三线城市扩张加剧”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十大票房城市”的格局几乎没有变化,只是从2016年开始,上海超越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票房城市,北京、广州、深圳紧随其后。而成都、武汉、重庆、杭州则连续五年稳稳占据5~8位。

▲2012年~2017年中国城市票房排名一览

成都带队“新一线”方阵

由上海领衔一线方阵,由成都带队“新一线”方阵,应该说,票房成绩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中国城市的发展格局。

白皮书分析指出,城市人口数量、银幕数、人均观影次数,都是影响城市票房排名的变量。

“尤其是人均观影次数,反映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一座城市中的‘群众基础’,对预测该城市的电影消费未来具有特别的参照意义。”

同时,“经济基础好、人口年轻程度比较高的二线城市,将成为未来的十大票仓城市新晋成员。”

对于成都的票房成绩,尽管连续5年均排在北上广深之后,但事实上,这背后是其票房成绩的显著增长。记者梳理发现,从2012年的6.1亿元到2016年的14.7亿,成都票房五年增长了一倍多。

▲成都2012~2016年票房成绩一览

“市场成熟”功不可没

守城自古不易。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都何以始终占据“新一线”城市的头把交椅?

时代今典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城市票房,与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情况等因素密不可分。

在他看来,显而易见地,电影放映必须要有规模效应,“比如每一场至少要有一定数量的观众,才能保证成本”,“城市化率高、城市规模大的地方,受众群体就比较多。”

▲成都近年来常住人口数量

在博纳影业四川地区负责人高轶看来,“影城建设、影城数量都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电影票房。”

而据猫眼电影统计显示,目前,成都的影院数量为130家,重庆为177家,杭州则为116家。那么,与杭州、重庆等城市相比,影院数量并不太占优势的成都,又为何能在票房上贡献更大呢?

对此,高轶向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成都的票房成绩得益于“成都的观影群比较成熟”,面对好电影,这类观众更易形成“口碑传播”。同时,“因为成都的电影市场比较成熟,其指向性也很明显,可能在排片率方面比其他地方要略高一些。”

在吴鹤沪看来,文化也会给一个城市的票房带来一定影响,各地的城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对艺术产品的欣赏。

“可能成都人比其他城市的人对于文化的关注度更加强,使得成都观众在对电影文化也更加关注,成都的票房相对于同等级城市的表现是很好的。”吴鹤沪说。

记者注意到,此前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将影院观影视为日常活动的城市居民”,这种观影行为与购物、外出就餐等行为类似,在时间、地点合适的情况下会自动发生。同时,如果出现了“现象级电影”,还会吸引一批“临时电影观众”。

▲部分城市影院数量对比一览

票房“叫座”背后 城市发展“叫好”

无疑,对于懂得享受生活的成都人来说,“看电影”这件事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同时,票房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都消费实力。

记者注意到,在上个月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成都再次排名“新一线”城市第一位,并在五个评估指标中拿下四个100分,包括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

尽管对于外界的分析、评价需要辩证看待,因商而立的成都,如今的确期待因商而兴。

就像每一个电影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血之作“叫好又叫座”一样,成都希望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化水平等多个维度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