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超发根源是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中国货币超发根源是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2017年02月21日 22:47 不执著财经

 

中国的货币近些年是否超发严重?我们随便去找个普通百姓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现在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越来越差,房价和物价越来越贵,已成民间普遍共识。那么,货币为何会超发?多数人将其归咎于央行印钞票。但央行却感到很委屈,周小川曾多次表示,我国不存在货币超发,央行也并未超发货币。

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末,中国广义货币(M2)已达155.01万亿,M2/GDP达208.3%,这一数据在2008年初仅为150%,货币对经济刺激的边际效应在快速递减,本来1元钱的投资,就能拉动1.2个GDP。现在同样1元钱的投入,只能拉动0.7个GDP,而且这样的拉动效果还越来越差。同时,过多的货币还让资产价格出现泡沫。

另外,如果作横向比较,当前中国M2总额已经超过美国和日本之和,已属于全球第一大货币发行国。不同的是美元和日元等发达国家的钞票是世界性货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而人民币由于资本项目管制,且还没有国际化,主要在国内流通,其后果只能是巨额的货币发行量全都流向了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业。

可能会有人问,中国货币超发之后,为何会更多的体现在房价上,而在物价上的感受并不是那么明显?

原因很简单,由于CPI所含的各类商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资本更愿意流向房地产业。致使超发的货币短内难以传导至消费者终端,更多的是侵占了实体经济的利润,这也就是企业家们感觉实体经济越来越难做,物价涨幅反而相对前些年涨幅有所收敛些。

试想,如果现在的货币超发问题发生在各行业产能都不足的计划经济时代,那么只要央行货币一超发,通胀马上就会出现两位数。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我国的通胀主要体现在房价、房租上,而各类商品的涨幅却非常有限.

既然,中国M2规模超过了155万亿,却在谈及货币超发、通胀抬头时,央行还觉得很委屈,一再表示没有多印钞票呢?因为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开启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通过购买国债的方式加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几年下来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基础货币量都翻了近4倍,但反映至广义货币上,涨幅并不快,货币乘数并未增长反而是下跌的。

这其中的奥秘就是西方国家的银行作为货币创造的主要部门­­­,看到实体经济形势不好,就会降低对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即使各国央行使用“零利率”政策,欧洲央行采取负利率政策,结果是“费尽心计”,商业银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还是不会听从央行的话。

而反观我国,央行在货币扩张上显得相对克制,近年来存款准备金率一直都较高,目前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仍维持在16.5%的高位,另一方面,金融危机至今,央行总资产扩张的幅度远低于欧美央行。也就是说,在中国央行保持克制的情况下我国广义货币增速仍保持在高位,其中表面原因是货币乘数增速较快,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应与经济增长方式有直接关联。

首先,我国的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2014年中期我国外汇占款一度达到了29.5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达到近4万亿美元。但2015年至今,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呈现了显著下降,截止2016年末,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下降至21.9万亿人民币和3.01万亿美元。

笔者认为,前几年基础货币增长与改革开放以来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长期保持“双顺差”,同时人民币汇率长期处于升势,于是外汇占款便成为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事实上,央行前些年是被动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而银行拿到了大量货币,也只能被迫信贷扩张,否则现金放在银行里是有成本的。

再者,货币超发与中国储蓄率长期较高有关。央行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5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居民存款余额就达到了60.25万亿元。当然,表面看居民存款额较大,但是如果分到人均就显得“杯水车薪”。

对此,笔者认为,高储蓄率与其说是国人爱存钱,不如说是富人爱存钱、穷人不敢花钱。中国存在贫富差距问题以及医疗保险不健全的问题,导致中国人的高储蓄率。而对于银行来说,民众将钱放在银行里,银行不管是否能够贷出去,都要支付利息的,不可能把储蓄都放在自己手上,那只能将储蓄资金快速变成信贷资金。

再次,基础设施投资离不开信贷扩张。根据已完全公开的地方两会数据,有16个省份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其GDP,22个明确公布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的省份,累计计划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超过40万亿元。

笔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依赖于基建投资(不是民间消费和投资),但基建投资则需要天量的信贷资金作为坚强后盾。而对于银行来说,基础建设投资主要是由地方融资平台承建,地方融资平台背后又有各级政府背书,其对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是不言可喻的,但造成的后果是信贷资金都涌向了基建项目。

最后,房地产投资对货币需求也很大。一些人口长期净流入、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房子就容易成为企业与家庭资产自住、改善、投资的首选。从土地市场招拍挂开始,开发商贷款拿地、居民贷款购房、到企业与居民商品房抵押,货币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创造”,货币乘数显著提高。

总体来看,在央行对基础货币有所控制的背景下,通过外汇占款、高储蓄率、基建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等方式,货币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创造,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大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过,高层显然已经注意到了中国这种独有的货币超发途径,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

一方面,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减少对基础货币的冲击,央行近年不断丰富其“弹药库”,通过逆回购、SLF、MLF等多种手段保持市场流动性,近期为抑制资产泡沫,央行已经显著上调了SLF利率;

另一方面,为了改变国有经济投资为主的模式,从2014年起,国家开始不断限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扩张,并通过PPP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加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投融资平台逐步过渡至政府购买服务,旨在更多地采用存量资本代替商业银行贷款,以减少货币创造。

在以上几点出台下,今年广义货币的增幅将会有所回落。但目前这些政策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整体投融资体制对货币的再创造,货币超发预计一段时间内还是无法避免。要彻底改变则需要一整套改革为保障,盘活民间存量资金为依托。

其一,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减少银行间接融资的份额。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转让、股市IPO、新三板等市场解决融资难问题。在国外,企业融资主要是靠直接融资来解决,而银行间接融资的比重很低。只有间接融资比例降下来了,国内M2增速就会逐步放缓,规模逐步缩小。

其二,将更多的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向民资开放,所谓的“资产荒”不过是在很多行业准入受到限制下,可投资产较少导致的,但事实情况却是像教育、医疗、养老这样的行业供给仍明显不足,更多的服务业需向民资开放,服务业的逐步放开可以达到有效吸引民间投资的目的,对吸收存量资产、减少货币创造是有明显好处的;

其三,房地产业泡沫是投机资金借助银行贷款吹出来的。为防止企业与居民在房地产上加杠杆,监管机构不仅加强了房企资金的监管,而且未来还要进行房产税扩围。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政策出台,扶助自住性需求,打击投资性需求,来给房地产业降杠杆,从而达到遏制资产泡沫的目的。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货币超发不仅是央行多印钞票,还与国内整体投融资体制有着密切关系,要想解决货币超发问题则必须从整体投融资体制改革入手,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渠道,盘活巨额社会存量资金,这样才能在货币超发上,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

本文由不执着财经(微信ID:bzzcaijing)供稿,观点犀利、时效性强,财经爱好者喜爱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