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收购东芝 日本制造究竟怎么了?

海信收购东芝 日本制造究竟怎么了?
2017年11月18日 15:02 不执著财经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平说财经)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这个曾让全球消费者耳熟能详品牌,如今已失去昔日辉煌。2017年11月14日,海信电器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东芝将旗下映像解决方案公司股权的95%正式转让给海信电器,其余5%股权仍由东芝保留。海信电器为这笔交易将支付自有资金129.16亿日元(约人民币7.98亿元)。

根据双方签署的转让协议,转让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暂时不含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实际上,东芝涉足电视业务已近百年。就在2010年东芝生产出了全球首款裸眼3D电视。东芝在显示技术领域引领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就在6年之前,东芝还定下“2011年度全球售出1800万台液晶电视”的宏伟目标。

然而,这个梦想却始终未能兑现。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突然爆发核泄露事故,使得日本的核电产业瞬间速冻,日本政府当即关停所有的核电站,全球也迎来了新一轮核电站关闭浪潮。这让东芝株式会社从此走上了衰退之路。

原来,2006年2月东芝以54亿美元接近3倍是溢价收购了美国西屋电气,开始涉足核电领域。而随后爆发的福岛核泄露事件,东芝受到了核电业务的拖累,2015 年东芝爆出亏损44亿美元,为有史以来最大亏损;2016年,西屋电气的巨额亏损又让东芝当年的商誉减损规模高达61亿美元,直接导致东芝2016年资不抵债额高达5529亿日元。

日本东芝近日又公开表示,2018年三月底结束的2017财年内,公司将净亏损大约10亿美元。这意味着,若是2017财年东芝株式会社仍然不能扭亏,那么东芝马上就有退市之虞。为了免遭退市厄运,东芝被迫以180亿美元将其宝贵的半导体芯片业务出售给一个由美国贝恩资本牵头的国际财团。

但是,东芝半导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20%,如果东芝要将该业务转让出去,就要受日本及国际《反垄断法》审查。于是,市场普遍认为出售根本无法在2018年3月底前完成,赶不上东京证交所强制东芝退市的最后期限。在万般无奈之下,东芝只能采取“断臂自救”措施,将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电视业务转让给海信电器。

为此,东芝于2017年4月,分别与中国海信、土耳其Vestel等就出售电视业务进行密谈。从那时起,谈判桌上的东芝就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既受时限所迫、急于出手,又担心售价过低、无法抵偿亏损。最终,11月14日海信以支付自有资金129.16亿日元的对价夺下东芝电视业务。

海信电器出巨资收购东芝的电视业务,主要基于三个因素的考量:首先,东芝拥有OLED技术,而海信一直倡导ULED技术路径,并购将使海信同时握有两种不同液晶技术,技术研发更加平衡。毕竟,海信在液晶技术领域又多获得了一项技术,既可少投入庞大的研发资金,又可以少走技术上的弯路。

再者,此前海信获得了夏普在北美市场5年的品牌授权,眼看着2020年即将到期,东芝品牌也可作为及时的替补,起码东芝品牌在欧美市场还是具有一定的声望,海信可以借着东芝在北美的销售渠道,输出海信的产品。

最后,海信收购了东芝的电视业务,有利于拓展其在日本电视机市场的份额。2016年东芝电视在日本市场的销量排名第三,交易完成后海信与东芝两个品牌的累计市场份额超过了20%。如果海信能够很好的利用东芝在日本的电视业务方面的销售渠道、售后服务、产品设计等本土优势,那么海信要想进一步开拓日本市场份额已经“水到渠成”。

现在问题来了,近期引爆而且仍在发酵的神户制钢篡改检测数据丑闻,并让社会各界对相关新干线列车、飞机及汽车产品的安全性产生担忧。现在又轮到东芝转让电视业务。人们开始质疑,日本制造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么,日本制造真的要被市场“淘汰”了吗?

第一,日企在中低端制造业与中国企业比拼,毫无优势可言。大部分日本公司存在着架构臃肿、决策链条过长、经营效率较低以及对民用终端消费反应速度慢等问题,而且它们对家电业的智能化、互联网化、IT化趋势把握不准。种种弊端让日企逐渐失去了对市场的掌控,让诸多日本制造企业力不从心。所以要么是造假遮羞,要么是转让旗下业务给中国企业。

第二,日本企业受制于人力成本、生产效率等因素,正逐渐把把B to C业务剥离,而专注于商用环境的B to B业务的发展。比如,中国、韩国都有能力生产面板,但是生产面板的设备还是日本生产的。

在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大背景下,日本公司把不能带来更多利润的业务转让出售,而专注于带来收益的业务,也正是其现阶段的战略意图。尽管日本企业在“TO C”的整机消费领域出现大溃退,但也要看到日系企业纷纷转向上游“TO B”环节、专攻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所以,在崛起中的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体系还与之有着较大差距。

第三,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困扰。从中低端制造业来看,中国世界加工厂地位受到挑战。市场往往被东南亚、非洲等“成本洼地”给拿走,要么中国企业干脆把中低端制造业搬到成本更低的地区。未来中国企业除了走出去外,还应该在品牌构建和科技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否则中低端制造被人抢去,高端制造业又拿不下来,这样就会陷入转型升级的困境之中。

日本制造业近期麻烦不断,而现在又有海信收购东芝事件发生,日本企业真的衰退了吗?应该说,现在日本制造业也开始谋取利益最大化,工匠精神也日渐衰微。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日企正由原来的中端制造业退出,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原来中低端行业的红利逐步消逝,向中高端领域转型升级也已迫在眉捷。

本文由平说财经(微信ID:bzzcaijing)供稿,观点犀利、时效性强,财经爱好者喜爱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