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蚕食之下,银行如何避免成为“毕加索的鱼”

金融科技蚕食之下,银行如何避免成为“毕加索的鱼”
2017年11月07日 22:02 新金融琅琊榜

“在金融科技的攻击下,银行会迎击、反击、蜕变、创新,使自己变成一条新的鱼,这条鱼就会是毕加索的新的鱼。这条鱼会继续的活着,仍然游的非常迅猛。”

在当前金融科技浪潮的席卷之下,传统金融机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新兴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互动越来越常见,此前京东金融牵手工商银行、蚂蚁金服牵手建设银行等就是典型案例。

在11月6日举行的首届“JDD-2017京东金融全球数据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在演讲中表示,“无论是从全球还是整个国家来看,我们都真的需要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这样整个行业才能够逐步健康和健全起来。”

谈及京东金融的定位,刘强东表态称,“并不想颠覆谁,并不想干掉谁,我们是大家的盟友,是各位的伙伴。”

金融科技意味着什么?

2016年3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第一次在国际组织层面对金融科技做出了初步定义,即金融科技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和产品。

那么,对金融行业来说,金融科技究竟意味着什么?

据刘强东介绍,京东金融以AI技术为核心,通过技术手段大幅提升了金融效率。他列举了两个例子:

其一,京东金融的风控体系利用深度学习、图计算、生物探针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无人工审核授信和放款,坏账率和资损水平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京东金融帮助银行在信贷审核上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客单成本降低70%以上。

其二,京东金融最初做ABS是为了解决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来源问题,并搭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后来以此为基础推出“资产证券化云平台”,有效降低了融资企业的门槛,从传统的每单最低8亿起降至2亿起,融资成本降低了1到3个点,中介机构的服务效率、管理效率提升至少20倍。

其背后的逻辑是,金融行业本身是数据密集型的产业,天然适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

出席JDD大会的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杨强指出,“金融领域,是技术革新和商业应用最契合的领域之一。金融领域,不仅闭环的路径较短,沟通高频同时也会有复合效应产生,很快能够让模型变得壮大。”

杨强并称,金融拥有各种各样的场景,比方和用户沟通的场景,如金融的安全、活体识别等。在后端,可以对用户整个风险进行分析,是不是应该借贷;做一笔投资,在这笔投资之前要进行风险分析,现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自动产生分析。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除了京东金融,从腾讯、蚂蚁金服、百度金融,到招商银行、中国平安等传统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海银行副行长胡德斌以该行为例,阐述了传统银行如何通过金融科技实现业务上的飞跃。

根据胡德斌提供的数据,“上海银行成立22年,我们所获得的所谓传统的在柜面获得的个人客户大概是一千多万,通过三年直销银行的发展所获得的客户也已经达到一千多万,基本上两个数据是相等的。”

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如果不去拥抱金融科技,又意味着什么呢?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JDD大会上表示,从现在金融科技的发展来看,银行已有的表外业务,以及贷款、账户管理、存款、投资银行、交易和资产管理这六大表内业务,金融科技企业都可以做,而且可以做的很好。

朱民以《毕加索的鱼》举例说,传统银行的鱼,其实是被垂直的细分的金融机构在蚕食和分割。如果传统商业银行没有反击,没有积极的动作,用不了多久,金融科技就会一个产品一个产品,一个领域一个领域残解掉传统商业银行的鱼。

银行与金融科技如何共生?

作为传统金融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可以与金融科技共生吗?答案是肯定的。在过去多年的探索与试验之后,共识正在形成。

在今年9月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上,陈生强提出,京东金融是一家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金融科技的核心应该是企业服务,并且是用科技能力服务金融机构的企业服务。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亦将自身定位为一个科技公司。他曾表示,蚂蚁金服在过去几年逐渐积累了金融云计算、风险管理、人工智能、信用体系等一系列的技术能力,这些能力将全面向金融机构开放。

出席JDD大会的江苏银行行长季明在演讲中强调,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共生,不是同质的叠加,而是优势的互补。

他指出,银行具有三大优势:拥有庞大高质量的数据优势;长期风险管理的能力优势;广泛客户基础的信用优势;互联网公司具有三大优势:服务简单快捷;应用场景丰富;批量业务及信息收集处理优势明显。

“银行在双方合作中要运用加法思维,追求乘数效应。” 季明表示,银行不会消失,但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一定会改变。互联网大数据公司和银行应当抓紧合作良机,发挥聚合效应,合作越主动,越深入,作用越显著。银行要与互联网大数据公司构建一套全新的体系,体现普惠性和社会性,打造智慧银行。

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王卫东看来,银行跟金融科技企业是完全互补的。一方面,银行有着很强的风控能力和客户经营能力,以及久经监管考验的稳健文化。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有很好的场景,有大量的数据和流量,有比较强的科技能力,而这些恰恰是传统银行的短板。

在此基础上,王卫东指出,“如果把大家各自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是可以比较好的提升银行对客户经营的能力,以及发挥金融科技公司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

“太平洋足够大,容纳得下中美两国。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足够大,发展足够快,完全容纳得了传统银行跟金融科技的同步发展。“王卫东说。

据胡德斌介绍,上海银行在三年前就开始推进金融科技相关合作,包括和京东金融的一些合作。通过三年多的时间,该行在获客能力,在金融科技水平运用能力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他表示,“在这样一个机遇期,虽然我们面临这样的挑战,但是我们也相信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供应,也是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一个机遇。”

同样,尽管朱民认为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具有颠覆性的影响,他并不悲观。

朱民称,在金融科技的攻击下,银行会迎击、反击、蜕变、创新,使自己变成一条新的鱼,这条鱼就会是毕加索的新的鱼。

“我们今天还不知道这是条什么鱼,但我们仍然相信这条鱼会继续的活着,仍然游的非常迅猛。”朱民说。

在早前的题为《中国银行业转型20大痛点问题与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的报告中,毕马威中国建议,在推进金融科技的过程中,除了自行研发创新金融技术,银行可以采用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形式,还可以利用“投贷联动”等产业政策契机,投资或参股金融科技创业公司。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