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社交用户的可能性:腾讯的普惠金融之路

10亿社交用户的可能性:腾讯的普惠金融之路
2017年12月04日 20:05 新金融琅琊榜

根据最新数据,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8亿,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的普及率达到90%,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触碰和服务的海量人群,腾讯通过技术手段具备了新的可能,并且在服务效率和服务体验上,都实现了飞跃。

社交网络和普惠金融,是两个看似并无太大关联的名词。不过,短短几年间,腾讯将这二者连接在一起,推出微信支付、理财通、微粒贷、腾讯征信等金融服务,成为推动中国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触达用户难一直是普惠金融的最大痛点,而社交网络具有覆盖广泛的显著特点,是开展普惠金融的最佳载体。近年来,腾讯通过微信、QQ两大社交平台推动普惠金融落地的经验受到世界关注。”12月1日,腾讯副总裁江阳在首届普惠金融全球倡议研讨会上表示。

普惠金融全球倡议(FIGI)是由世界银行、国际电联及国际清算银行共同发起的一个在全球推广普惠金融的项目。上周,首届普惠金融全球倡议研讨会在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召开。

从普惠金融到数字普惠金融

无论普惠金融还是数字普惠金融,均为本世纪以来才形成的概念。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全球经济与金融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人类开始致力于在金融效率与金融公平之间达成平衡。

在起源上,一些研究者认为,普惠金融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意大利天主教堂设立的当铺,其为社区中的穷人获得贷款提供了可能。在此后很长时间里,小额信贷一直被视为普惠金融的主要形式。

现代普惠金融的概念则于20世纪90至本世纪初开始形成。一方面小额信贷向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发展,另一方面更多的机构开始介入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的经营。

2005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普惠金融体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的概念:“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普惠金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推动普惠金融向数字普惠金融过渡。

按照GPFI白皮书中的概念,数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包括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

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推动G20讨论通过了一系列数字普惠金融重要文件,最值得关注的是《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的高级别指引性文件。

而在2016年初,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

10亿社交用户的可能性

根据《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全球有20亿成年人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服务,也无法获得改善生活的机会。

在中国,最新的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到2016年6月底,央行征信中心覆盖人群8.8亿人,其中信贷记录人群仅为3.8亿人。这意味着,哪怕不考虑央行征信中心未覆盖的人群,还有5亿人从未获得过信贷服务。在央行征信中心覆盖的人群之外,还有5亿人群。

由此观之,中国的普惠金融可谓任重而道远。如果继续走传统的老路,依靠政策驱动,采用网点和人力的方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是由传统金融模式的局限所决定的。11月28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就公开表示,传统的金融条件构建的成本和效益的框架,事实上让金融机构无法既盈利又服务收入较低人群。

不过,李扬指出,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这个前提条件。它史无前例的迭代速度,使得使用新技术的各种服务行业(特别是金融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普及化、规模化。这使得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成为可能,甚至还能为那些收入较低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

李扬所说的,正是数字普惠金融之路。

《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指出,数字技术能够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妇女在其中占大多数)以可负担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务,如教育储蓄、支付、获取小额商业贷款、汇款以及购买保险等。

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亦提出: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的作用,积极引导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交易成本。

这对腾讯来说,不仅是历史性的机遇,更是历史性的使命。

根据最新数据,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8亿,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的普及率达到90%,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触碰和服务的海量人群,腾讯通过技术手段具备了新的可能,并且在服务效率和服务体验上,都实现了飞跃。

这对中国普惠金融事业意味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改变正在迅速发生。

社交网络+普惠金融

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推动下,过去几年里,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快速发展,领头羊则是两大科技巨头——腾讯和阿里巴巴。

有意思的是,在普惠金融这条路上,腾讯从社交网络切入,阿里巴巴则从电商切入;阿里巴巴起步更早,腾讯则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依托10亿用户的社交网络,腾讯不断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具体来说,通过微信、QQ构成的社交渠道,腾讯打造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信贷、互联网征信等金融能力,摆脱地域限制,使普惠金融从大城市延伸到中小城市乃至县域城市、偏远山区,使普罗大众也能够享受安全便捷、随时随地的基础金融服务。

这一切要归功于技术的力量,更准确地是,是以社交网络为核心的腾讯生态系统的力量。

举例来说,腾讯今年在广州、合肥、济南、重庆等多个城市推出的“手机二维码乘车”服务,市民打开微信,调出乘车码小程序即可刷码乘车,而且技术上实现了脱网验证,0.2秒内即可完成验证过程,可以“先乘车,后付费”。

目前,以微信支付为代表,中国移动支付引领全球,基本实现了普惠,为其他金融服务提供了触达用户的入口,同时极大提升民众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幸福感。

除了“刚性”的支付,还有“柔性”的投融资服务,其关键在于定价。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投融资服务同样正在走向普惠。例如,腾讯的微粒贷、供应链金融等基于大数据智能分析定价的信贷产品,已经能够以较为合理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求。

在这次的首届普惠金融全球倡议研讨会上,江阳总结道,广泛的覆盖率、便捷的用户体验、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社交网络的传播力量是在社交网络上开展普惠金融的四大优势。

“腾讯愿意与各国的监管机构、电信及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从技术输出、市场培育、资金支持三个方面,共同推动普惠金融在全球的发展。”江阳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