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来了,刘士余讲话、证监会发布会释放重要信号!

利好来了,刘士余讲话、证监会发布会释放重要信号!
2017年03月26日 22:32 金融深度

导读:利好来了。

利好1: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昨天发表讲话称,要向货币政策借势借力;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下,中国必须加快发展资本市场。

利好2:证监会发言人昨天强调,将严格监管,要求送转股的送转比例应与公司业绩增长相匹配,同时严格披露减持计划;对有能力但长期不分红的公司加强约束,对不分红反而配合高送转操纵的公司严查严办。

小心高送转

刘主席的讲话比较长,放在后面,大伙慢慢看。先说下证监会发布会的事。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3月24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将严格监管,要求送转股的送转比例应与公司业绩增长相匹配,同时严格披露减持计划。

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方案采用现金股利形式时,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公司要有足够的未指明用途的留存收益;2、公司要有足够的现金。

梳理发现,按照此条件,自2014年以来,沪深两市有213家公司有能力送红股,而未选择现金分红(剔除2015年后上市的次新股)。其中87家公司去年三季度每股留存收益和现金均为正值,这些公司将迎来利好,具体名单如下。

还有一批公司则要小心了。

数据显示,截止3月24日,沪深两市已有585家公司披露了2016年度分红预案,其中有124家公司送转比例不低于10送转10股(高送转)。根据上市公司业绩快报和年报业绩数据显示,目前有17家公司推高送转的公司年报业绩不增反降,具体名单如下:

证监会发布会要点:严打忽悠式重组

 

1、证监会调查:山东墨龙、*ST昆机等9案

山东墨龙、*ST昆机等9起案件,作为第一批案件进行部署,调查工作已全面展开。股票发行、持续信息披露环节存在虚假陈述的行为。

这些案件主要特点,一是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利益关联方在减持等敏感时点,涉嫌虚构或隐瞒重要信息;二是定期披露信息不准确、不真实、不完整,涉嫌通过虚增收入的方式虚增利润,有的公司长期掩盖财务问题,市场反应强烈;三是虚构交易,粉饰业绩,不披露关联交易等;四是高管、实际控制人等,涉嫌通过资金划转、放弃债权等手段,进行违法行为。

发言人表示,这些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往往伴生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其他违法行为。

2、证监会全面检查多家审计、评估机构,存在项目倒签、允许其他机构以本机构名义执业等问题

审计、 评估机构的监督检查,打击违法违规,证监会2016年统一组织对2家审计机构、3家评估机构全面检查,抽查39个审计项目、33个评估项目,对2家审计机构、1家评估项目回访检查。

3、证监会启动全系统干部法治专项培训

4、证监会开出5张罚单:涉金新农、宁波富邦等股票


其中,一宗信息披露违法及短线交易案:金新农控股股东新疆陈农,利用大宗交易减持5.5432%股票,没有按规定公告,没有停止减持。证监局决定对新疆陈农罚款210万元,对直接责任人罚款20万。

另外,广州穗富利用账户组持有宁波富邦超过5%,49个交易日合计持股超过5%。后减持超过5%。均未公告。广州穗富还利用账户组操纵宁波富邦。证监会对广州穗富做出处罚。

5、证监会回应查处*ST昆机

目前公司已预告2016年将继续亏损,可能暂停上市;如果财务违规被查实,可能强制退市。证监会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触及退市标准,将严格执行,将其清除出市场。

6、“借壳上市”监管新趋势:短时间内同时变更实际控制人及主业将受严格监管

证监会严格对借壳上市的监管,2016年通过19单,同比降低49%。

对于新出现的突击打散标的股权、委托表决权、定向锁价配套融资等,逃避监管的行为严格监管,已有9单此类项目终止重组。

另外此前有4家被否决,共同特征是,向一方转让控制权,同时向另一方购买资产,不属于同行业或上下游,短时间内不仅变更实际控制人还做了主业调整,比重组上市还复杂,需要从严监管。

7、证监会:加强并购重组监管,打击忽悠式跟风式重组 

近期并购重组市场出现了突击打散,表决权给他人,规避实际控制人认定回避重组上市监管的情况,目前已有9单项目被终止重组,这些重组项目共同特征是,向一方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新购买资产与原公司主营业务不符,在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需要从严监管,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强并购重组监管,分析研判新问题,重点打击忽悠式跟风式重组。

8、证监会回应“高送转”

将严格监管,要求送转股的送转比例应与公司业绩增长相匹配,同时严格披露减持计划。

9、证监会回应“中国神华高分红”:表现出了国有上市公司的良好典范

证监会通报,2016年有2031家公司现金分红,总计8301亿元。证监会下一步将完善制度,引导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对于有能力但长期不分红的公司加强约束,对不分红反而配合高送转操纵的公司严查严办。

10、证监会:严禁公募基金通道化,防范流动性风险

目前部分基金管理人在接受申购以后,存在单一投资者持有份额比例过于集中、对待投资者不公平、通道化等问题,需加以规范。3月17日,证监会进行了情况通报,并强调,机构投资者是重要投资人,当前监管措施是为了防范集中赎回、防范流动性风险,是对现有要求的完善,证监会支持规范基础上为全体国民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作用。

刘士余博鳌讲话:必须加快发展资本市场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3月24日出席博鳌论坛,并在“2017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发表演讲。

他表示,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下,中国必须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证监会也将配合央行做好相应的金融稳定工作,资本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灵敏和及时;证监会不仅会一如既往的重视央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而且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珍惜、尊重中央银行履行法定职能,配合央行做好金融监管协调、金融稳定工作。

以下为全文:

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

感谢陈雨露副行长对我的邀请,非常高兴参加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的题目是“百年变局中的全球经济与中国金融:新趋势、新挑战、新动力”。这个题目本身就令人激动、催人奋进,彰显了中国央行作为大国央行的新视野、新站位、新使命。

大家都知道,证监会不仅要管证券期货行业,还要监管证券期货市场。中国股市有1.2亿投资者,其中8000万是中小投资者。所以,当了证监会主席,我才体会到这是个求人的岗位、求人的差事,因为股市要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今天这么重要的场合,我不能不来。全球金融体系目前仍处于复杂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阴霾之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跨境、跨业传染的复杂性、敏感性和交叉性特征明显增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G20峰会推动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各主要经济体金融体系(包括银行体系、资本市场体系)的稳健性有所提升,但金融风险跨境传染的速度或脆弱性实际上是增加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性结构性改革推进当中,处于三期叠加和新常态阶段。在此过程中,先前金融体系改革带来的效应已经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复杂形势,经济金融体系多年运行积累的风险值得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防控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难题。历史是严肃的老师,最近我回顾了一下金融危机的历史,看了几本书,有点感悟,借此机会和各位专家、同行做一点汇报。大体是两点:

一是资本市场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金融风险的书籍很多,《美丽的泡沫》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这本书比较经典,详细介绍了一系列早期的、传统的金融风险案例。例如,英国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与今天相比,当时的金融尚称不上金融体系,这些金融风险也不构成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泡沫破灭后,投资者承担了损失。谈到资本市场或者说单纯的股市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影响,首先必须要提到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据统计,1929年前美国股市的市值占GDP的比重一度达到80%以上,那次危机对美国经济以及相关国家的经济冲击是致命的。这次股灾之后,美国重建了它的制度体系,出台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证券法》、《证券交易法》,建立了证监会以及相应的基本规则,确立了风险经营、风险监管的基本框架,维持了美国资本市场半个多世纪的平稳。

其次就是美国1987年10月21日的黑色星期一。那时,我国的金融体系还谈不上开放,大部分人只知道美国资本市场出了大事,但究竟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对国际有什么影响,我们并不知道,因为我国那时还没有自己的股市,与美国金融体系之间的联动也无从谈起。

2000-2001年,美国股市出现了.com泡沫,科技公司的股票价格在暴涨后暴跌。美联储当时的操作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每一次资本市场发生异常波动时,美联储都能够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关键因素和信号,什么时候该逆势而动、什么时候该顺势而为、什么时候在价格信号上做文章、什么时候在流动性量的方面下功夫,是有很多思维、方法与经验的。今天,纽联储副总裁Joseph Tracy先生也来参加这个重要的会议,他最有发言权,一定有很多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观察美国大危机以来的金融体系运行实践可以发现,在每一次危机中,美联储的政策及政策信号始终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针对美联储在1929-1933年大危机中的作用,弗里德曼曾在《美国货币史》一书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美联储在大萧条时期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最终导致大萧条从金融萧条转变为经济衰退。1987年“黑色星期一”,格林斯潘主席第一时间表示,美联储已经准备了充足的流动性资金以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需要。美联储及时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债,并降低短端利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从而快速遏制了危机的蔓延。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出问题后,美联储有史以来第一次出面,召集14家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商讨共同救助LTCM。当时,13家机构同意出资,仅贝尔斯登不同意出资。后来有个传说,即贝尔斯登从此与美联储结下了“梁子”。其实那13家也不愿意出资,但如果LTCM倒闭了,他们也难逃厄运,因此才愿意出资救助。当年的14家机构,如今有的被兼并了、有的已倒闭。多年来,由于工作需要,我一直想找这些机构当年参加这次会议的CEO聊一聊,但始终未能如愿。一想到此,便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之感。但无论如何,1998年美联储牵头救助LTCM这件事,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技术和艺术都是非常得当的,挽救了美国的资本市场,也挽救了美国的金融体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同心同行、力挽美国高风险金融体系于狂澜之中,期间也有很多方法、工具与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格林斯潘1996年曾经有一段著名的演讲,他说如果崩溃的金融资产泡沫不会威胁到实体经济和就业稳定,中央银行家就不用担心,但不应该低估资产市场和经济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因此综合考虑资产负债表变动情况(特别是资产价格变动)必须是货币政策整体的一部分。伯南克也认为,对资产价格的泡沫,货币政策要么任其自然发展,要么刺破泡沫,但这两种操作的效果都带有一定的极端性,最好避免这两种极端。这就要求通过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及时性和适当性来维护金融稳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管好流动性闸门。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教训。例如,1989年日本金融出了问题后,央行货币政策的导向与操作与当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资本市场的衰退走势在较长时间内背道而驰,这很可能是导致日本经济经历长时间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

二是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是货币政策信号有效传导的重要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脱媒呈加速态势,以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为代表的非银行部门快速发展,支撑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资本市场体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货币政策及其信号的传导由以前以银行系统为主发展为更加复杂的多渠道传导。从实践上看,资本市场能够直接对宏观经济变量和货币政策信号做出快速灵敏的反应,资本市场参与者最多、透明度高,通过价格涨跌,通过期货和现货的交替应用,通过正向和反向的操作,能够迅速地管理和出清风险,从而将资金引导到有投资价值的领域。利率、汇率、流动性总量及其他衍生工具操作等货币政策信号,都会通过资本市场传导,正常情况下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灵敏度也是最高的。

货币政策信号在资本市场上传导的渠道主要有五个。一是抵押品效应。随着股票价格的上涨,企业估值增加,可用于融资的抵押品价值上升,企业融资功能随之增强,从而放大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二是托宾Q效应。股票价格上涨还可导致单位资本投资回报增加,企业重组成本下降、投资意愿增加。三是财富效应。股票等资本工具价格上涨,企业资产和居民财富将随之增加,投资和消费意愿增强。四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兼并重组实现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其通过银行体系获得资金的价格会大幅降低,便利性会大幅增加。五是资本市场创新支持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从而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经济竞争力和稳定性,进而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

当然,资本市场也有局限性。当资本市场泡沫快速形成甚至不断放大时,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会变得迟钝,甚至是逆反映。就像“黑洞”完全或者部分吸收了太阳的光线,此时资本市场的泡沫可能达到了顶点,情况非常可怕。因此,中央银行及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应尽力避免出现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信号产生“黑洞”吸收现象。

IMF跟踪研究了OECD国家在每次金融危机发生后的经济复苏情况,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也有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发现,一国经济的活跃程度(特别是危机重创后经济复苏的程度、速度和可持续性)与该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高度正相关。美国即为最典型例证。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所以其经济修复能力也很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很快复苏。尽管中国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但基本规律是相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国也有独特的做法和优势,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例如,2003年修订《人民银行法》时,赋予了央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能。我在央行期间为这一神圣职能工作了10多年。历史上,央行主导的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与重组,以及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的多部门联手应对,都彰显了央行的前瞻性和系统性,这方面我国经验不逊于也不输于其他国家。在当今世界金融体系处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三性”交织状态下,我们应继续加强货币政策信号对资本市场体系的影响和关系方面的研究。

总之,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下,中国必须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市场前景广阔,对此我们有自信、有把握、更有担当。第二,资本市场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证监会也将配合央行做好相应的金融稳定工作。第三,资本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灵敏和及时。应当利用有效的货币政策时间窗口,不失时机地深化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不失时机地向货币政策借势借力,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所以,中国证监会不仅会一如既往地,而且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珍惜央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并以此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持续稳健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