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大消息!楼市首现惊人一幕,只租、不售

深夜大消息!楼市首现惊人一幕,只租、不售
2017年07月06日 20:08 金融深度

刚刚,上海把楼市调控玩出了新高度——租赁住房只租不售!

就在昨天(7月4日)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发布了一则公告,挂出位于浦东新区和嘉定区的两宗地块,在两块土地的使用用途里,只给了租赁住房选项,没有任何其他选择!

公告显示,浦东新区地块为张江南区配套生活基地A3-06地块,总土地面积6.5万平方米,保证金1.45亿元。嘉定区为嘉定新城E17-1地块,总土地面积2.85万平方米,保证金8480万元。

在该出让公告的文末,其他事项里,还明确的提出:

本地块土地用途为租赁住房,所建物业严格按照“只租不售”模式管理,仅用于出租,不得出售。受让人应在出让年限内整体持有租赁住房物业并持续出租运营,有关房屋套型、功能及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具体详见地块出让文件中所附的《上海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租赁住房用地)》。

那么,这则公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政府发话了,房子的土地属性是70年的住宅性质,但是现在开发商需要整体持有这样的房子,只许租不许售!

其实以前,我们也看到政府类似的调控,就是鼓励开发商竞争自持面积,比如之前闹的沸沸扬扬的“小米员工半价买房,而且还在寸土寸金的海淀区”一事,就是万科将与小米合作开发永丰自持地块,主要供小米高管和员工购买。

但是这次,政府直接告诉开放商,自持面积和年限不用搞竞拍了,直接租吧!这种运营模式,在上海尚属首次。

任何政策都不是空穴来风,这么突然的政策,其实国家早已有所铺垫。

今年以来,国家一直在鼓励开发商商住房建成后只租不卖。

比如,今年5月11日,江苏省苏州市挂牌出让的地块中要求开发商按比例自持地块,50%不可分割销售的部分需要开发商自持。

上海也已有先例,2016年5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一幅住宅用地出让,规定开发商必须自持项目15%住宅物业70年,只能租赁,不能销售。

这样一来,开发商就渐渐有了心里准备,意识到将会以后再建房必须得持有一部分住宅类房子。

在这段适应期里,开发商就可以相应地做出调整,在产品研发和资源配备方面也有所准备。

现在政府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了,对于商住房,是可以转为居住类产品的,但是前提就是不能销售不能转让。

那么,政府这项政策,是为了什么呢?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在高房价的阴霾之下留住人才,捍卫经济的成果。

所以,我们看到这段时间以来各地关于吸引人才的种种大招不断,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希望通过人力资本驱动来实现经济长远发展。

蜜姐在文章深圳房价九连跌!中国发展进入另一个黄金十年!中,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而上海推行这项政策,背后逻辑也正是基于此。通过大力发展租房市场,把商住房转居住属性作为租赁市场的一种补充,来满足年轻人的种种需求。

对于年轻人来说,面对高房价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解决居住问题的方法会越来越多,他们也就更愿意来城市奋斗。

其实这对于政府也是一件好事,过去上海的租赁市场很不规范,都是散落在个体,该征的税也征不到,财政收入出现了流失。

但是,这样的房子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由于这些房子需要开放商全部自持,只能拿来租,不能拿来卖。

这就意味着,房子是人家开发商的,你就没有产权和房本,相当于你只是租了一个租期比较长的房子而已。

既不能因为房价上涨而获利,也不能因为产权而落户。

很多人花大力气要在大城市买房,要么是为了升值,要么是为了房子配套的福利(比如户口什么的),现在两样都不沾边。那么不知道这样的房子,你愿不愿意要呢?

而且这样的政策,推行起来估计会很困难,因为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是赔本的买卖。

我们都知道,现在楼市的租金回报率可是低到令人发指,一线城市的大概在2%左右,这样的收益,还不如定期存款呢。

现在开发商的日子已经很难过了,债台高筑、求钱若渴,要想仅仅靠租金过活,那是绝对吃不饱的。

一项连自己的生存都会成问题的政策,开发商们真的有高尚的情操,来响应国家的调控号召吗?

比如之前,万科和小米公司的定向开发,刚开始动静闹的挺大,各路媒体纷纷唱好,但是到后来还是被叫停了。

但是,要留住年轻人,让年轻人买得起一套房子,其实有很多种方法。

比如被称为欧洲“创业之都”的柏林,年轻人花费工资的五分之一大概就可以租到满意的房子。

方法有三种:

1提供社会住房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廉租房,政府出钱支持建造,低收入者均可申请

2提供住房津补贴

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享受“住房金”,能享受多少还要取决于家庭人口、收入等多方面因素。

3租房合同中,更支持租户

比如只要签了合同,规定期间内就不能涨房租。

据统计,上海政府2016的财政收入傲居全国榜首,高达6406.13亿元。

以这样雄厚的财力,加大对廉租房、住房金补贴的投入以及提高对租户的政策保护力度,真的很难吗?

来源公众号:金融深度(id:tmtreport)综合整理自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本号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谢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