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毕业生买不起房?到底忽悠了谁

清华毕业生买不起房?到底忽悠了谁
2017年10月22日 17:05 金融深度

据说,房价被推高,中介有责任;中介说,这个锅我们不背;你说房价高,买的人照样多。

然而,前阵子热议的话题说了:北大清华的毕业生都买不起房了;而很多人还要买“天价学区房”,以求经过好的高中,去上北大清华。

于是各种埋怨这个社会不尊重知识的声音起来了,而指向都是房价。房价说,这个锅我不背。

伪逻辑难以带来对房价的正确认识!

事实上,从专业投资人的角度看,北大清华毕业生和买房没有半毛钱关系。知识理应得到尊重,但如果仅仅把“尊重”等同于“买房”,也不知道是“尊重”知识还是把知识“看扁”了;更何况,自称“有实力、有知识”的毕业生,经过几年努力,别说买房,就连租好一点的房子都租不起,又让谁相信“知识”和“实力”是真才实学呢?

这种伪逻辑,用偷换概念的手法,掩盖了事实的真相;而媒体这么说博得了眼球,获得了流量,如果普通投资者和买房人也相信了这种逻辑,无疑会让自己在投资路上跑偏。

一个例子:百万富翁和百万富翁的差别

如果换个类似的例子,可能人们更好理解。那就是3年前,你有一百万现金——这个比起考上北大,几率更大一些。

好了,3年前坐拥百万现金是什么概念?放余额宝,尽管收益率持续低走,接近4%的年化收益率,一年也有近4万收益;二三线城市可以买到百平米的房子;投资海外地产,可拥有平均年增长率8%的独栋别墅。然而你却把它以存款形式放在了家里。既没有抗住6%的平均通胀率,也没有抗住13%的广义货币M2的增长。结果,当年在二三线城市买百平米房子的钱,如今只能买五六十平了。

那么,你说买不起房也好,货币缩水也好,真的只能怨市场、怨投机客、怨中介吗?自己总要有责任吧。

毕业生买不起房的伪命题

同理,北大清华毕业,谋了个体制内的闲职,撑不死饿不着,没事上网发个帖:“买不起房,我好冤”“北京对人才不友好,逃离北上广”之类的,试问北大清华的毕业生的价值,就仅仅是发帖吗?果真如此,这样的毕业生和存在家里的一百万又有什么差别呢?

再算一笔细账,发帖人自称“年薪20万+”,甚至有望达到“30万+”,如果房租每月4000元,通勤每月500,伙食每月1000,其他算1000,满打满算支出80000元,还剩12万;结婚了更好咯,一年可以结余24万……

目前北京均价6万,60平米就是360万,按照首付30%来说,需要108万,按照上面的条件,5年即可凑够首付……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粗略算下来只是说明,高级人才白手起家,并非遥不可及。何况收入还可以做做短线投资抵御一下通胀,或者北京发展几年后去二线城市配置房产求增值……总而言之,办法有很多,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只想躺在床上数钱,那肯定行不通。

此外,一线城市的房价是有附加价值的,为什么很多人“逃离北上广”之后,又“逃回北上广”?机会、资源、人文环境等等,这些可以让人活的更舒服。那么话说回来了,为什么人们欣然接受学区房价位高,或者说,好地段的价位高,却不能接受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价位高呢?为什么肯为好的小区的物业、绿化买单,却觉得一流的文化氛围、投资环境、创业机会等,不值那么高的房价呢?

综上,早在西汉时代,司马迁就在《史记·货殖列传》写到:“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大意就是,赚了钱去买地,去找到守住财富的载体,只有这样,才能把赚的钱真正握在手里。同理,在现代社会,第一你要能挣来钱,第二你要会打理钱,做到这两点,财富就会不断积累;所以说,资产不等于财富,学历不等于财商,把它们混为一谈,不但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还会误导自己的投资方向,从而和真正的财富渐行渐远。

来源:金融深度(id:tmtreport)综合整理自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本号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谢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