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通全球 摩纳哥举国接纳支付宝的背后逻辑

“码”通全球 摩纳哥举国接纳支付宝的背后逻辑
2017年06月04日 22:00 一千二百字

戛纳海岸,瞬间想起电影《神秘河》,旁边200米远的电影宫举办第70届戛纳电影节

“无现金是未来趋势,中国是移动支付的领先者,我们以开放心态把这些新的支付方式接纳进来,选择权在用户手上。”摩纳哥首相(国务大臣)Serge Telle本周在摩纳哥对Mr.Key说。当天,欧洲“袖珍国”之一摩纳哥第一个以国家身份与支付宝签订合作备忘录,同步落地的是当地各类商户接入移动支付。

几乎同时,作为马云eWTP理念(电子贸易平台)在全球实施的第一站,吉隆坡的2000多家7-11便利店刚刚接入支付宝,这在日韩、泰国已司空见惯。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这两年的海外线下竞赛中,中国出境游客发现越来越多的场景可以使用手机扫码付款,甚至在提供Wi-Fi的芬兰航空上也能完成。

眼下,全球的电子钱包纷繁杂乱,彼此间仍是一个个孤岛状的存在。试想,如果一个印度人可以使用他最熟悉的Paytm在中国的商场里扫码购物,甚至他到了泰国亦可如此,这意味着不同国家的商户可以同时接入并结算多国的移动支付,码通全球。

但目前这一设想还存在诸如金融准入、监管、技术、文化差异等一系列需要突破的障碍。能将全球移动支付这张网织起来的底层参与者,有望成为移动支付国际标准的构建者。

摩纳哥首相(国务大臣)Serge Telle在与支付宝签约现场

码入欧洲

上周正值F1摩纳哥站,来这里看比赛的中国游客李道在赛道边一家纪念品商店用支付宝扫码,花45欧元买了一顶法拉利车队的红色帽子。由于刚接入支付宝不久,店员还在熟悉扫码付款的操作。不远处的Chanel店,收银台上摆放着精致的手机付款提示牌,店主在等待第一笔来自中国的手机支付,这家店接入支付宝刚刚3天时间。同期接入的还包括曼廷凯洛等几家酒店。

在相对保守而成熟的欧洲市场,信用卡是线下消费的主流,移动支付仍是很新的付款方式,基本都在服务于中国出境游客。芬兰航空企业传播与责任部门高级副总裁Arja Suominen展示了一张同事上周发给她的照片,在芬兰到中国的飞机上,一位中国游客用支付宝购买的商品(包括提前预定)壮观的堆了一地。被老外戏称为“移动钱包”的中国人在国内养成了手机付款习惯后,正在将它蔓延至全球。

让欧洲人习惯手机付款目前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芬兰人是一个例外。当地已经有近一半大企业在使用一款电子钱包ePassi给雇员发放福利(比如餐饮、健身或通勤费用)。ePassi首席财务官兼执行董事尹伟展示了他自己的ePassi 用户界面,公司福利按照类目明细显示余额,这部分资金只能“专款专用”。这是与中国电子钱包最独特的差异点。

这款10年前由中国人创办的电子钱包在芬兰已拥有70万用户,芬兰全国500万人口中有200万工作人口,意味着ePassi覆盖了其中的三分之一。这在欧洲比较罕见,与政府的支持有关。

尹伟举例称,芬兰的平均税率在30%,假设芬兰雇主给员工发放1000欧元福利,可能要缴税300欧元,员工个人使用这1000欧元福利时,也要缴税300欧。但使用ePassi双方均能免税,雇主和员工都高兴。这实际上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对消费方向的引导,通过免税鼓励市民多去健身,多乘坐公共交通,以减少疾病,降低污染,最终缓解政府的公共医疗压力,并有机会延长国民退休年龄。

目前,ePassi是支付宝在芬兰的收单机构。中国游客在芬兰使用支付宝付款,资金会在支付宝、ePassi,以及双方背后账户所在银行间完成结算。无论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这类第三方收单及商户拓展机构是它们海外竞赛中绕不开的角色。

赫尔辛基机场,ePassi与支付宝的提示

摩纳哥的Chanel店

标准制定者

在中国第三方支付海外“铺码”的同时,印度、东南亚等地的移动支付正在快速渗透到线下消费场景。像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工具Paytm,连街头流动摊贩也在用它收款。但限于技术与金融准入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的移动支付目前只能在本地使用。来自阿里巴巴、软银等中日资本的进入,有望加快这些电子钱包的国际化脚步。

蚂蚁金服负责国际业务的资深副总裁Doulas Feagin上周对Mr.Key透露,毫无疑问,围绕中国游客拓展境外线下支付是支付宝国际眼下的首要任务,而以资本入股或战略合作形式渗透印度、泰国等新兴市场的战略排在第二位。在他的未来设想中,不同国家的电子钱包可以在各国商户间共通,消费者所到之处都在使用自己最熟悉的app完成线下扫码付款。

也就是让每一个电子钱包都拥有国际化能力,并能在各国用户与商户间互通,背后是对支付技术、结算标准、商户教育、金融准入、文化差异的巨大考验。目前,中国消费者经常能在国内或境外的消费场所看到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标志同时出现在收银台前,但这两家属于同国应用,结算的也是同一种货币。假设这些商户再接入印度Paytm或韩国KakaoPay,涉及到扫码枪识别不同码的能力,不同货币的收付标准化等,都需要进行升级,而这些动作的前提是监管部门准许引入境外移动支付。

摩纳哥已表现出开放接纳的心态,去年有1.25万中国游客来到摩纳哥,在它的境外客源国中排在第20位。摩纳哥旅游部长说,调查显示去年来摩纳哥旅游的人中有95%愿意做回头客,作为一个接待能力有限的小国,当地政府并不想一味增加游客量,回头客生意是他们更看重的。移动支付是目前唯一能让消费者数据在线化的便捷方式,它让当地政府与商户更了解回头客。

倘若支付宝未来能够编织起这张全球线下移动收付网络,一方面意味着它将成为全球游客的数据源之一;另一方面也将在整合各国移动支付标准化上享有更多话语权。这是它真正迈向全球化的方向,现阶段的境外“铺码”只是这个设想的第一步。

但支付本身的强金融属性决定了它不会像Facebook、WhatsApp那样以标准化模版一统天下。就像手机上下载了一款ePassi应用,至少需要芬兰当地的手机号注册才可进入页面。移动支付各国间平行复制的难度很大,不大可能存在一个合作模板供各国之间通用。

印度摊贩用Paytm收款

从香港到吉隆坡

最近,支付宝第一个境外版本香港版(支付宝HK)上线,迈出这一历史性脚步的一个前提是,去年8月支付宝香港公司获得了香港金融管理局发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可以为当地用户提供数字金融服务。但限于监管等因素,支付宝HK在内地暂时还不能在线下场景使用。

与内地版相比,支付宝HK功能还很简单,暂时只有扫码付、餐饮优惠、集印花等几个主要功能。但服务紧贴当地消费习惯,比如在香港7-11便利店,港人热衷收集印花换取礼品。为提升用户量,支付宝HK为每笔扫码消费满20元的账号送一枚印花,满3次后赠50港元。路数和内地三年前开始的补贴类似。

目前,有8000多家香港商户可支持内地版支付宝付款,其中2000家可同时对支付宝HK进行扫码收付,同步的商户数量正在增加,预计年底前全部打通。这意味着支付宝在同一地区拥有了同时结算两种货币的能力,同一家商户的扫码枪可以读取两种二维码。这可以看作全球线下移动收付网络的雏形,只不过它接入的是支付宝的衍生版本,而非源生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子钱包。作为对支付宝最熟悉的境外市场,香港落地这一计划是最容易的选择。

但在境外其他市场,支付宝的思路是入股或并购当地移动支付龙头企业,以底层服务商的角色间接参与本土渗透,并计划将它们带出国门。目前已经放在支付宝并购篮子里的移动支付厂商除了印度的Paytm,还包括Lazada旗下支付工具HelloPay、泰国的Ascend Money、菲律宾的Mynt、印尼的Emtek,以及从“韩国版微信”KakaoTalk中分拆出来的支付工具KakaoPay,支付宝正在联手此前从未涉及线下业务的KakaoPay对接韩国商户。

特别是最近大半年,蚂蚁金服对海外电子钱包的入股或并购明显提速,一方面有扫清本土牌照障碍的用意,另一方面,资本保障也是将这些电子钱包走出本国市场,对接全球移动支付标准的一个基本前提。

蚂蚁金服已在今年3月提出,计划用5年时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并在4月18日联手联合国环境署组建无现金联盟,在全球推进无现金社会。降低纸张等资源消耗只是用意之一,背后更长远的效果在于,移动支付将带动与之相匹配的风控技术、金融监管开放度、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升级,提升社会效率。

从吉隆坡的数字自由贸易区(DFTZ)案例不难看出,支付宝的海外拓展背后是整个阿里巴巴的“履带式”推进策略,支付只是其中一个链条。吉隆坡国际机场航空城给菜鸟开辟了一块空间共建物流中心,阿里云也会接进去。马云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谈下这门生意后,支付宝很快进入吉隆坡2000多家7-11便利店的收银台。

可见,得到当地政府支持,自上而下推行,再加上投资并购,从用户端自下而上覆盖,相当于为移动支付的全球“织网”上了双保险。只是这种在东南亚初步奏效的策略,何时能玩转欧美市场?不单单是时间问题。

摩纳哥与尼斯之间的小镇Eze

如有兴趣读一篇评论《国际支付市场上的“卡”“码”之争》请继续往下划——

在领头羊不犯错误的情况下,追赶者很难后来居上,所谓“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之类更多是公关辞令。移动支付市场也是如此。

前几天,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卡组织银联宣布,联合40多家商业银行发布基于二维码的云闪付产品。在尝试联手苹果合推NFC近场支付一年半不见大动静后,这家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强劲对手终于调转船头,发力布局二维码。

ApplePay等NFC也好,银联也罢,背后都是基于卡这种实体开展支付;而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Paytm等各国的电子钱包围绕的是虚拟的二维码。国际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一度可以抽象成“卡”与“码”的竞争。

中国是全球扫码付最发达的国家,二维码其实由来已久,但它与线下支付联系在一起,并让广场舞大妈也养成扫一扫结账的习惯,不过用了三年时间。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至今仍在持续的补贴大战,效果显著。

码正在全球范围得到重新认可。支付宝在芬兰的收单机构ePassi电子钱包已经发展了10年,经常会为芬兰国会、央行,乃至站在整个欧洲舞台分享经验。但他们之前一直没想到将二维码和支付相结合,所以用户的支付路径是在app里找到对应的商户,输入消费金额,路径繁琐,体验有待改进。他们看到二维码在中国的便捷性后,也开始重点转向码的布局与应用。

以银联的体量和政策优势,它入局二维码对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一定会产生影响,但能有多大?笔者预测不会很大,后来居上可能性更小。

首先,金融是一个和群体习惯强关联的行业,这一点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社会与金融的发达程度媲美欧美,但并没有形成很强的信用卡使用习惯。日本人生活中更多使用现金或各类预付费卡。欧美信用卡最初的发卡机构不是银行,而是大商户。百货公司给熟悉的会员发放信用额度,月底给会员寄送消费账单,会员将支票寄给商家,商家借此去银行兑换。日本没有这种消费场景和习惯,信用卡发展一直不愠不火。

其次,在移动支付的核心因素即用户和场景上,银联的算盘是把各种银行的app打通,消费者打开任意银行或银联app,都能扫码付,这样一来,各银行的用户就成为银联二维码的用户基础。这个量很大,但一个疑问是,有多少人习惯在手机上打开一款银行app去完成小额高频的线下扫码付?银行app的更多应用场景是转账汇款与购买金融机构理财产品,这些都是大额低频需求。所以,银行的海量会员并不能简单平移成为扫码用户。

在场景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两年下了血本拓展市场,各自都有一些专属的消费场景。银联扫码付在场景上刚起步,但它多年来在线下商业近乎无孔不入的收单布局赢得了宝贵的商户资源,这是它今后拓展场景的一个优势。这可能是它搅动既有市场格局的唯一变数。

多个第三方分析机构给出的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数据显示,支付宝与财付通(微信、QQ支付)加在一起已经占到了93%左右。与国内的一边倒局面相比,国际市场是银联更有希望去抢占一些份额的地方。毕竟,一方面全球市场的扫码付普遍刚起步;另一方面银联在“卡”上布局更早,多年来在境外发卡与商户接入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UnionPay在境外的名头比AliPay和WechatPay更响亮。

Visa、MasterCard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信用卡的标准制定者,就像银联在国内扮演的角色。但在国际扫码付市场,现在还没有哪家有类似的这种整合能力。各国电子钱包仍是割裂存在,在码、技术、多币种结算等方面彼此之间并没有打通。

支付宝这两年在境外铺码迅猛,但首要目的是服务中国出境游客,而非当地用户。但以支付宝这两年大举并购或入股东南亚、韩国等地电子钱包的角度更进一步去设想,仅服务中国人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它想直接或间接服务全球想用手机付款的用户,不管他们手机上装的是哪国的移动支付app,不管他身处何地。

银联既然在国内推了码,必定不干预放弃国际市场。话说回来,铺码不是一个有多高门槛的事儿,背后是风控技术、支付安全、体验顺畅度、与合作伙伴搭建生态的综合能力体现。毕竟,如果扫码付也像此前屡见不鲜的信用卡境外刷卡时被重复扣款的现象,出现卡顿、延迟或出错,都会阻碍码的全球覆盖进度。

Mr.Key关注电商零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影业、消费级移动互联网、西雅图与硅谷等。有时你会在百度百家、虎嗅网、今日头条、UC头条、新浪创事记上看到[一千二百字]的文章

能让你放松的事儿

聊点互联网

以及

爽读

一千二百字

长按这个很丑的二维码关注哦

你还可以这样找到Mr.Key:

fifakey@163.com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