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机遇不可估量 人才匮乏成最大难题

“一带一路”机遇不可估量 人才匮乏成最大难题
2017年05月04日 13:46 中国水泥网

  Lalit Johri:国际商务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Saïd商学院牛津高级管理与领导计划主任。专长领域包括国际商务中的战略和领导力,公私伙伴关系,公共政策和体制改革以及新兴市场等方面。

  “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为贸易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未来推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海路”和“陆路”齐驱并进,在输出中国产能的同时,更带动了沿岸国家的输出和经济发展,也彰显着开放包容、互惠互鉴的东方智慧。

  4月21日,牛津大学MBA主任,知名战略、市场专家Lalit Johri受邀到访中国水泥网。在会谈中,Lalit Johri也详细谈到了“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国内企业“走出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Lalit Johri教授用最前沿的国际视角解答了在“一带一路”中存在的挑战和机会。他谈到,“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伟大梦想,从提出到现在参与国家数量已经由30多个变成64个,而今年5月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会有28个国家的首脑参加,未来“一带一路”将带来2.5万亿美元的投资,涉及300个项目,为沿线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一带一路”创造的机遇不局限于基建领域

  Lalit Johri分析道:“‘一带一路’的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策略,‘一带’通过陆路,分别经巴基斯坦、中亚两个不同方向,最终跨过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一路’则通过海路,经过东南亚,到阿曼、德国的汉堡,最终也到了英国。”

  两条线路连接了中国和欧洲,覆盖了非洲、中东、中亚、印度以及东南亚,连接了60多个国家。但是,在沿岸国家中,仍有70%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达到标准,道路和港口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预计总额将达到2.5万亿美元。

  有基于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沿线与基建相关的建筑、建材及工程机械等领域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然而,Lalit Johri认为,“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并不仅限于此。

  首先,“一带一路”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互联互通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为沿线主要区域提供信息化服务,由此将极大带动沿线信息通道建设步伐。事实上,目前中国已经发射多颗卫星用于加强沿线信息连接,未来“一带一路”沿线信息领域发展将值得期待。

  其次,作为一项耗资数万亿美元宏观项目,“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来自亚投行、丝路基金、当地基金等金融机构的保驾护航。目前的300个项目大部分都是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大多数将会被中国的建筑公司所承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整个金融的流动带动将沿岸国家金融的发展和复兴。

  最后,大型的IT公司将大有可为。Lalit Johri指出,“一带一路”贸易过程涉及60多个国家50多种语言,文化、配套设施、商业领域有很多的信息不对称,尤其在报关、通关、信息服务、物流运输动态更新等方面将为大型IT公司提供巨大的机会。

  在过去的国际化贸易中,发展快的国家是受益方,但发展慢的国家仅是劳动力、低价产品和低技能的输出。Lalit Johri认为,“一带一路”是一项全方位的经济建设方案,将为沿线基建、金融、信息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产能输出,而是带动沿岸国家的贸易发展。

  “我们将会看到,西方人会用上中国的计算机,中国人可以喝斯里兰卡的茶、穿孟加拉的衣服,开着欧洲的汽车。”Lalit Johri说到。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仍有三大问题待解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但Lalit Johri认为,标准不统一、国际关系复杂、人才支撑不足、与中国团队交流合作的语言、文化和技术障碍都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人才匮乏的问题,将是最严峻的阻碍。Lalit Johri表示:教育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

  第一,沿岸的60多个国家中,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十万吨的船在上海3天就能装卸完毕,但是同样的十万吨到了印度孟买,却需要11天。基础设施差别更大,有的路是10英尺宽的,有的40英尺,离标准的60英尺宽的还相差甚远”Lalit Johri说到,“一带一路”时间跨度超过20年,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非常重要。

  第二,“一带一路”过程中的政治因素、国际关系的变化也将是不可忽视的挑战。Lalit Johri指出,受制于历史因素及地缘政治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并非每个国家都互相友好,导致“一带一路”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更多不可控的政治因素。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各国对“一带一路”保持一个统一的认识将非常关键。

  第三,“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沿线国家,各国政治、法律、社会和文化差异甚大,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人的因素是重要环节也是关键支撑。Lalit Johri指出,在以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厂,多采用从国内输出人才的模式,但是这一方式不具备长久性。一方面,国内人才有限;另一方面“一带一路”需要实现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项目属地化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当地的年轻人来熟悉“一带一路”的政策以及担任项目的领导组织。

  当然,目前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展了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据Lalit Johri的介绍,北京大学牛津校区已经落地,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加入其中。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Lalit Johri:“‘一带一路’最大的特点是面向所有人,不管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什么职业都可以参与其中,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也将带来无数的机遇”。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国企业如何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如何抓住机会,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Lalit Johri认为,在“一带一路”中能够受益的直接可能是建筑公司、建筑材料公司,因为在一带一路中涉及到很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像连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和新疆喀什的中巴铁路、另外印度未来的几年内将建成50多个机场30多个港口,都将为当地人创造就业的机会,也为中国企业提供机遇。

  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有两个方式,一是从国家的角度看,印度、伊朗这些大国可能成为不错的选择,中国企业可以把现有成熟平台的技术或营运模式进行属地化,提供属地化的服务,融入当地的商业环境;还有一个方式是从项目角度看,比如缅甸跨过孟加拉到印度的公路,可能分了7-8个标段,每个标段有不同的承包商,中国企业应该考虑怎么去跟承包商去沟通、合作。

  对于水泥行业走出去,Lalit Johri认为,现在中国水泥企业在中亚、非洲的项目比较单一,中国水泥企业在国外能够生存落地,要控制成本,提高质量,还有就是加快速度。

  Lalit Johri 强调,“一带一路”多数是20年以上的项目,长远来看,任何一家公司如果能够提供信息服务,低成本物流以及更简单、安全的金融服务,都能搭上“一带一路”这趟列车并获得机会。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人才困境掣肘着其国际化经营的脚步,对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以上信息来源中国水泥网,详情可登陆中国水泥网www.ccement.com查看,仅供参考,如有疑问,请致电或留言,转载请标明出处)

  编者按:2017中国水泥行业最美工作服大比拼开始了。征集穿着工作服时的工作场景照片。数码相机、手机拍摄均可,提倡新意,组照不超过5幅。照片可进行简单处理,但禁止用软件深度加工制作。照片涉及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

  报名投稿时间:4月17日——5月10日,在中国水泥网微信对话框上传照片,并留言“照片名字+姓名+联系方式”,注意:在上传时,请选择“原图上传”或者发送照片到邮箱。并在邮件中注明:照片名称,照片说明,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投稿后会有一个投票评选,前五名者会有惊喜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