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过会率再创新低!背后的原因是……

A股IPO过会率再创新低!背后的原因是……
2017年11月09日 21:05 经济杂志

近期,IPO过会率成了市场关注焦点。

据证监会官网披露,11月7日的IPO发审会共有6家企业,仅1家公司“过关”,5家企业均被否,过会率仅为16.67%,再创新低。

10月31日,6家上会企业,3家被否,1家暂缓表决,仅有2公司过会,通过率为33%,创下了2015年IPO重启以来,单日否决家数、否决比例最高的纪录。

这引来不少市场人士惊叹:新一届发审委堪称史上最严!

否决率空前

统计发现,自 10月17日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共有36家公司上会,通过的有20家,被否的达13家,暂缓表决3家,期间通过率仅为55.56%。另有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今年年初以来的首发通过率约84%,而2016年同期的首发通过率约为92%。

回顾今年前三季度,共有405家拟IPO公司上会,53家被否,否决率为13.09%。而在去年,否决率还不到10%。

证监会11月3日的《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工作流程及申请企业情况》显示,截至11月2日,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57家。其中不乏大连万达商业地产、乔丹体育、首创置业、博纳影业集团、三只松鼠、香飘飘食品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排除近期否决率偏高的偶发因素,毕竟决定企业是否过会和企业业绩有关,也和发行人、中介机构在会上的临时表现,市场环境等存在关联,一般来讲审核标准不会因个别因素突然收紧,所以说,是否一直保持如此高的否决率还有待观察。

过会率为何大幅下滑?

1.企业存在业务收入异常、内控不健全等问题

据公开资料显示,被否的原因五花八门,较多理由是业务收入异常、内控不健全、或存在变相利益输送、违法违规、募投项目不全合理等。

从目前被否的企业来看,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与规范运作与内控方面仍是审核重点。

统计发现,被新一届发审委否决的企业中,钜泉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钜泉光电”)、海宁中国家纺城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被问及持续盈利能力问题。以钜泉光电为例,公司因报告期利润逐年下滑,综合毛利率呈下降趋势,被发审委要求说明主要产品的品种结构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是否会对持续盈利能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此外,规范运作与内控方面也不容忽视,神农集团被问及现金交易的真实性、必要性以及逐年上升的原因。稳健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因出资行为存在瑕疵,存在较多会计差错,报告期内接连受到十六起行政处罚,发审委要求其说明公司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

2.监管趋严

今年以来,监管层在坚持新股常态化的同时,继续严把审核质量关,严厉打击利润操纵、欺诈发行、包装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

9月1日,证监会通报了上半年开展的IPO企业现场检查情况。此次现场检查,共涉及35家企业。证监会通过检查,发现部分企业存在未严格执行会计政策、部分业务会计处理不符合权责发生制、招股说明书部分信息披露口径前后不一致、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现金使用不规范、会计凭证编制不规范、在建工程转固不及时等问题。

事实上,自创业板和主板IPO发审委合并之后,市场就已经嗅到了“大发审委”监管趋严的意味。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监管采取的是项目追责终身制,只要项目出了问题,就会追究发审委委员、保荐机构、律所、会所等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因而发审委委员会在审核中会更加严苛。

3.乐视阴影

近日乐视网被曝出IPO涉嫌造假,牵连时任多名发审委员被查,这被市场认为是IPO过会骤紧的原因之一。

10月31日,有公开报道称,乐视造假上市事件持续发酵牵连甚广,目前多名发审委委员被采取强制措施,最终涉案名单超过10人。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彪认为,近期发审谨慎受乐视事件影响,多名前发审委委员被调查的消息,社会影响力巨大。前端审核必须加强和中国退市制度还不完善有关,目前的市场主要还是进多出少,所以只好选择在前端发力。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公开表示,不否认可能受乐视网IPO造假丑闻的影响变得谨慎,所以严格把关,导致过会率不高。但更重要的,还是从申请过会未通过的公司上找原因。

审核越来越严格,是好事还是坏事?

最近,新股发行审核通过率回落引发热议。一种观点认为,IPO过会率太低,将影响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进而影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一观点过于看重股市融资功能,忽视了资本市场的其他属性,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这一论述站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从投资和融资两个角度,对新股发行审核乃至资本市场发挥应有的功能提出更高要求。

 

融资功能完备是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自A股市场诞生伊始,市场通过发挥强有力的融资功能,对助力国有企业改革、缓解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融资并不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全部内涵。

在新时代,资本市场发展要有新气象和新作为。首先,资本市场通过筛选优质上市公司,发行高流动性的证券化金融资产,为百姓投资理财提供重要平台和标的;其次,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通过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融资工具为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发挥重要作用;再次,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体系的变革,健全了一整套风险控制制度,提升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培养了数以千万的合格投资者。

如果抛开这些丰富的功能,一味强调提高新股发行率、增加融资和筹资规模,忽视其他功能,对进入市场的标的和拟上市企业不严格过滤和把关,将可能导致为了上市不择手段的企业增多,市场监管以“企业上市数量”为导向,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漏洞百出,投资者因为未获得优质企业标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极大伤害。

可见,新股发行上市100%成功的市场不见得是好市场,单边的重融资市场也不是健康的资本市场。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强资本市场“把关人”的作用,筛选过滤掉那些欺诈发行、炒作主题发行、忽悠式重组的劣质企业,让更多有利于创新创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优质企业获得投资者认可,让更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布局、产业换代的企业获得宝贵的资金支持,从而让更多投资者通过资本市场平台投资优质企业、共享改革红利。

另一方面,需要有关各方通过功能完备的资本市场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尤其是发挥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综合利用私募股权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天使基金等多种手段参与到资本市场建设中来,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话说回来,历史上新股发行过会率本来就有波动,甚至有IPO暂停的时候,应理性看待这一数据的变化,不简单地将其与支持实体经济效率挂钩。毕竟,金融的宗旨是服务实体经济,新股发行审核的效率、节奏和规模也同样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急不得,也拖不得。

来源:经济日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