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中国不缺资本,但是缺好项目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中国不缺资本,但是缺好项目
2017年08月15日 09:53 财资一家

文|李菲

来源|财资一家(ID:TreasuryChina)

紫光集团从2013年进军高科技产业的道路,并开始一系列的并购和资本运作。在多次国际合作和自主创新的双轮驱动下,集聚资源,明确了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主导,向泛IT、移动互联、云计算与云服务等信息产业核心领域集中发展的方向,打造全新的覆盖“芯-云”的泛IT产业链。

布局从“芯到云”的泛IT产业链

早在2013年7月,紫光集团以17亿美元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展讯通信。展讯通信,国内最大的手机主芯片公司。同年10月,紫光集团又以9.1亿美金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RDA锐迪科。锐迪科微电子(RDA)是排名国内前三的本土芯片设计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测试实验平台,积聚了大量在数字/模拟电路设计、射频系统设计、功率放大器设计和信号处理方面的技术专家。

随着下游手机市场增长放缓,全球芯片产业面临增长瓶颈。虽然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但紫光集团的进入已经成为巨头们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整合展讯与RDA后,紫光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排名前三的手机芯片设计公司,经次于高通、MTK。

在芯片产业上成功后,紫光集团又马不停蹄地进军“云”产业。2015年5月,紫光集团以不低于25亿美元收购惠普旗下IT系统领域的优质公司H3C“新华三”51%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从芯到云”,H3C的加入正好凑齐了这块产业拼图。大数据、大互联、大安全、云计算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新华三和紫光集团芯片产业有协同效应,将会使用到芯片、存储产品。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产业周期性,如果形成一整套产业链,收益和利润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匹配。

从中国企业国际化角度讲,新华三的成立,以及英特尔入股紫光展锐(展讯和锐迪科),都代表了中国科技企业进入“新合资时代”。

并购有其道

一家中国企业,在两三年时间内连续掀起并购浪潮。从国内到国外,其出手迅猛,金额庞大,所到之处都让当地的企业为之侧目。紫光集团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拿下这么多项目,其“疯狂”并购背后的支撑逻辑到底是什么,也逐渐成为外界的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并购并不是单纯的合并,更多是通过与合作方之间的业务协同、战略的协同,注入新的机制,让原本的业务发展更快、更强。对于投资过程,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用通俗的语言来形容,“首先,要像女人逛街一样不厌其烦地看项目,陪女人逛街时很累,因为总是在挑选、比较,那是个非常痛苦且漫长的过程,选项目同样要做到这一点;第二,是像古董商一样出手,不碰到真玩意不出手,古董商的眼光是经过长时间修炼的。最后,是要坚定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坚信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企业并购行为也越来越频繁。赵伟国认为,企业并购行为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他把紫光集团的国际并购比作是把自行车搬上汽车,他认为国际并购和自主创新并不矛盾。国际并购和自主创新,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是交替前进的。

紫光集团将按照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把并购作为重要的手段获得技术,最重要的是解决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并购获得东西是合法的,规则是全球认可的。如果仅仅从业内挖人才,简单复制一些技术成果,表面上看成本略低,但却缺乏效率和合法性。芯片行业是技术驱动的行业,国内的技术基础明显不高。客观地说,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并购经验仍然不丰富,紫光集团之所以走在了前列,还有一个原因是基于清华大学本身的国际化背景。其拥有国际化的团队,还有在全球业界享有盛誉的高人加盟,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

此外面对“豪购”资金方面,紫光集团方介绍了并购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最主要来源,是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银行等;第二,就是紫光正在做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第三,就是紫光集团自身的积累、人脉及团队的资源。对此,赵伟国也解释道,“这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今天的中国不缺资本,但是缺好的项目。”

“以国际并购带动自主创新”模式

国际层面上,通过并购来推动企业发展是一种常规手段。但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国企业并购,尤其是技术层面的并购比例偏低。这一点,紫光集团走在了前列。赵伟国认为,以国际并购来推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有两个内在诉求非常强大,一是发展高科技产业,二是对外投资。这是发展的必然。

在国际化合作上,首先,要让合作方了解,大环境下中国企业的诉求,中国发展科技产业的进程。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会积累大量的资本,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再者,紫光集团的投资遵循合作方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投后接受当地的合法监管,且紫光集团投资选取的合作方皆为优质企业。以此提高了合作的概率。

紫光集团的发展,与赵伟国大胆的设想密不可分。他认为,在当前时代,完全按照原有模式发展速度太慢,也无法承担起“中国智造2025”这样的历史重担。而通过并购展讯、锐迪科,可以把这些产业的原发优势和清华大学的成果迅速结合起来,快速形成新的技术升级或创新。

对于创新,则更需要一种宽容、包容的文化。国有身份、市场机制、高校资源、团队激励、资本能力,是紫光集团的核心竞争综合优势。而在此之外,成功离不开宽容、包容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创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巨大的文化挑战。紫光集团的初步成功,背后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技术型企业,团队和员工要与企业利益一致,有时候甚至不仅仅是利益问题,还是对他们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尊重。毕竟芯片产业是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拥有着强大研发实力的国际芯片巨头的垄断格局愈演愈烈,紫光集团凭借多起国际并购实现了弯道超车。而在技术企业并购中,价格并不是唯一因素。在并购展讯的过程中,紫光曾遇到国内另一家央级投资公司的竞争,但展讯最终联姻紫光。赵伟国认为,“技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其实就是‘人+知识产权’。”

关注财资一家(TreasuryChina),在线订阅《财资中国|财富风尚》杂志,获取更多公司金融、资金管理、现金管理、支付结算、企业理财、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原创干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