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恒指突破28000点之际:港股资深投资人系列采访

写在恒指突破28000点之际:港股资深投资人系列采访
2017年10月06日 23:40 新财富杂志

来源:云锋金融(ID:majikwealth)

采访对象:前私募基金合伙人;香港本地交易员;知乎上的美股大V

前私募基金合伙人

采访人背景:做过大买方的海外分析师,也当过A股的私募基金合伙人,自诩为重视基本面的价值投资者。

股票投资年限:10年,港股投资年限:4年 

Q:最初是什么原因进入港股的?

A:因为工作原因,其实我很早就有关注港股市场。

前几年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没有被纳入MSCI指数体系之前,海外资产管理机构想要投资中国,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香港股市。

但当时和这些专业投资者聊,感觉金融危机之后他们一直就不看好中国,最初因为四万亿,后来因为地方债务隐患等等,看空中国在很多投资圈是一种“政治正确”。

所以那时候去看主流机构在全球的股票配置比例,会发现对港股的配置比起指数基准来说简直低到不能再低。

因此当时我从反向投资的角度,就觉得港股是不是有机会。不过因为工作性质不允许买卖个股,所以也就是在场外看看。

后来沪港通开了,自己也离开了那份工作,可以自由投资了,就自然而然的开始进入港股市场。

特别是到了15年2、3月份,当时感觉到A股已经进入大牛市中后期,市场没有了明显低估的机会,所以开始把主要的资金都放在了港股。

Q:还记得第一只买的港股是什么?

A:我记得应该是珠江钢管,但这大概也是最失败的投资之一(笑)。

当时买它是因为2014年油价暴跌之后这只主要做输油管道的公司也跟着暴跌,PB跌到了0.3还是0.4,然后公司将广州郊区的厂房搬迁后,又将工业用地转成了商业用地,开始盖楼卖楼,所以觉得会有烟蒂股翻身的机会。而且越跌越买,加了很多仓。

其实这是犯了港股大忌之一,就是试图左侧抄底。因为港股的散户少,逆向投资的人其实很少,而股票低估的时候低到不可思议,跌破净现金值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做左侧投资压力会很大。

后来楼是盖起来了,也赶上了房地产的好时候,销售很火爆,但公司却没有因此特别分红,所以港股投资者根本不买账。而且主业一直都一塌糊涂,盈转亏,亏转大亏,本来负债率就高,净资产很快就亏掉了不少,原来看到的低PB变成了价值陷阱。

但我的止损还是不够利落,一直幻想会有契机可以翻身。直到2016年年报出来,发现业务实在是没有起色,这才割肉,前前后后亏了50%吧。

第一只买的港股就亏这么多,也算是开局不利了。不过也学到了很多,知道港股和A股不一样,跌起来真的没有底,不要幻想会有韭菜帮着撑估值,甚至超跌反弹的机会都很难有。

Q:说说投资港股路上印象最深刻的经历?

A:应该是2015年4月的那次暴涨了吧。因为A股有涨跌停板限制,在牛市里最多也就是几百只股票一起涨停。结果清明假期因为证监会开了公募基金通过沪港通投资的口,于是假期结束的第一个交易日港股集体跳空高开。

我当时还在上班没看盘,结果手机一直在响,拿起来一看发现是交易软件的涨跌幅提醒。再一看,港股自选股平均涨幅在20%以上,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不过那次暴动没持续多久,因为是投机资金和杠杆资金炒作的结果,长线资金都还没来得及动,所以很快就哪儿来回哪儿去了,自己的持仓也基本上都做了一次过山车。但也因此见识到了港股不是没有赚钱的机会,只是需要契机。

Q:分享一下最赚钱的经历吧?

A: 应该是南方航空吧。当时油价暴跌后觉得对航空公司应该特别有利,而且人民币还在升值。既然判断油价一时半会爬不起来,就开始看航空股。

先是买了A股的南方航空,吃到了2014年底的一波。然后回过神来一看,发现港股南航要便宜50%,虽然港股当时也涨了一些,但绝对价格也就是A股没涨之前的水平,于是就卖了A股买了港股。后来大概第一波股灾之后反弹的时候走了,总共赚了三四倍吧。

在这个事儿之后我总结了两条经验,一个是港股因为机构投资者为主,而且之前海外机构又居多,大家的投资决策流程都比较长,所以就算出了什么利好,也要等挺久才会反映在股价上。所以对于这种AH股都有的企业,往往可以一条鱼吃两遍,十分给力。当然现在内地资金越来越多的往香港涌,像这样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另一个是港股其实非常适合做戴维斯双击。因为杀估值的时候会杀到特别狠,跌到小股东怀疑人生,比如0.2、0.3倍PB,又或者是跌破净现金,这种在A股是几乎不会出现的。而且港股经常会很理性给周期性股票一个折扣,认为他们的盈利不可持续,但等周期真正来了之后,这个折扣又会收窄。

所以等到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时,估值回归叠加盈利提升,会让股价上涨时绑了个火箭。这一点今年在内房股,比如恒大、融创乃至我买过的雅居乐身上也体现的特别明显——之前是所有人都唾弃,没有人看好,所以估值可以杀到两三倍市盈率,相比A股的房地产股简直便宜到不行,然后今年就飚了。

Q:想对跃跃欲试的港股小白说点什么?

A:港股真的是个很考验投资能力的市场。像今年这么大的牛市,指数涨了30%多,腾讯舜宇吉利等大白马涨到飞起,但其实股价上涨的公司只占一半,这在A股是不可想象的。

每次A股牛市里,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消灭1元股,然后依次消灭5元股、10元股,但在港股市场里,再大的牛市还是会有很多股票是仙股(指股价低于1港币的股票),还是会有很多股票不涨反跌。所以指望像在A股那样,遇到牛市就闭着眼睛买入然后等轮动补涨,在港股是会吃大亏的。

但港股又是一个散户非常有用武之地的市场。国内的券商基本上完成了对A股公司的全覆盖,而且研究员们比谁都勤快,所以哪个公司有点什么新动作,哪个公司下个季度可能业绩会超预期,基本逃不过研究员的眼睛。

这些券商研究所服务的对象,显然不是散户,而是那些基金啊保险等大金主,所以机构也都会第一时间得知基本面或者消息面的变化,从而完成买卖交易。因此对于散户来说,信息不对称特别明显,能跟在机构身后喝口汤就不错了,还经常会被割韭菜。

而港股不同。我记得有过统计,所有大投行研究员覆盖的港股公司加起来只占市场的30%。剩下70%虽然有很多老千股或者半死不活的烂公司,但也经常会有遗珠的好企业,基本面发生变化了,可是股价却没变化。港股投资者往往“不见兔子不撒鹰”,甚至“见了兔子还要想一想再撒鹰”。

所以个人投资者如果真的能做深入研究,搞清楚投资逻辑,完全可以买入后淡定的等到研究员逐渐开始覆盖,机构慢慢开始买入,流动性变得越来越好,最后企业被纳入指数、沪深港通等,形成了正向循环,这时候再把货卖给那些急切要接货的机构们。

一句话形容吧,港股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如果对自己的投资能力特别有信心,就放马过来,就算不是专业投资者也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如果是人云亦云或者没有扭转做A股的思路,那港股也绝对会让你体验到生不如死的感觉。

香港土著资深交易员

采访人背景:香港土著 资深交易员

股票投资年限:12年,港股投资年限:12年,输嬴一笑间

Q:最初是什么原因进入港股的?

香港人的生活和金融市场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每天电视里财经新闻都是主角,播放连续剧的时候底下经常也会滚动股市动态。到街上,老人家都在研究赛马,年轻人呢就会聊聊上市公司。

股价啊K线啊这些东西,早就渗透到香港这个城市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了。

我从小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也是很早就开始接触到股票市场,久而久之就对那些跳动的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香港,只要你感兴趣,媒体上的财经新闻和大量的相关书籍简直唾手可得,我的大部分基础知识也是从中得来。

上了大学以后,我觉得光纸上谈兵是没意义的,得用真金白银去实盘操作。家人也支持,给我提供了一些资金开始投资港股。

这点可能和内地不一样,在内地让大学生炒股是一种不务正业的体现,而在香港,这是有理财意识的象征,其实很多家庭都是支持的。

Q:还记得第一只买的港股是什么吗?

我记得第一只买的是万威国际(167.HK) ,具体什么原因已经不太记得了,总之是那个年代比较红火的科技概念股,而且也确实见过他的产品,觉得不是完全的老千。研究了一下技术形态和基本面,就下手了。

但这次的投资完全可以说是一场恶梦。才买了不过几天,这家公司便宣布供股*,然后第二天一开盘股价就跳空低开了30%。这也是港股的可怕之处,没有涨跌停板,一旦有超出市场预期的坏消息,第二天跳空下杀的几率很大,会让人措手不及。但同样的,如果有好消息的话,也会让人来不及上车,瞬间股价就会被拉上去。

说回万威国际,当时心情烂透了。因为第一次上手直接就投入了真金白银,心理波动很大。如果之前能多做一些模拟盘交易,特别是如果有现在这样和实盘交易几乎一模一样的模拟交易系统,这样可以对市场有更多了解后再转成实盘交易,相信就能更坦然的面对涨跌了。

Q:说说投资港股路上印象最深刻的经历吧?

应该是2007年8月17日那个被称为”大奇迹日”的一天吧。

当天恒生指数受外围股市的影响,一度下跌了超过1200 点,而且是下午开市后垂直下跌。我当时入市时间还不久,但也能感觉到周围股民的绝望。

但等到收市前90分钟,突然从内地传来了“港股直通车”的消息,带动恒生指数从低点极速反弹。虽然收盘还是跌了两百多点,但之后的升浪正是从这一次反弹开始。两个多月内,恒生指数涨了60%,一举到了历史高位32000点左右,置身其中的股民深刻的体会到从地狱到天堂的感觉。

我觉得这正是股票最令我着迷的地方,他和赛马、赌博之类的刺激感觉还不太一样,是一种持续的,而且自己掌控感更强的刺激,再加上有外界因素的助力,确实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

Q:分享一下最赚钱的经历?

应该是承兴国际控股(2662.HK) 。去年初买了之后一直持有到现在,大概赚了四倍。

当时买它的原因是因为公司刚易手,然后我搜了一下新老板的背景资料后,发现她的人脉极强,很多跨国公司都是她的客户,而且泛娱乐的业务在国内大有可为,所以我用了真金白银投下了信心的一票。

港股的好处就是市场一开始往往是用非常悲观的预期来看待一家公司的业务转型、卖壳、重组之类的举措,只有当公司一步步证明了自己的新业务发展,股价才会水涨船高。这和内地股市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给最乐观的预期,N个涨停之后再来消化估值完全不同。

而且内地股市很多时候这种涨停板的钱小散户是赚不到的,消息人士都会提前布局然后直接大单封一字板,而港股则有很多上车的机会。

Q:想对跃跃欲试的港股小白说点什么?

港股有很多自有的交易规则,对港股小白来说肯定需要花一点时间去适应。港股可交易品种挺丰富,除了股票之外也有交易所买卖基金、涡轮和牛熊证等,这些产品也可以帮助投资者制定适合他们的交易策略。

刚才也说了很多港股的好处,但最后还是泼一泼冷水,从交易员的角度给想要参与港股的投资者一点建议。

因为港股市场是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参与者除了大部份是机构投资者外,散户也大多是有多年交易经验的,所以不会有那么多“韭菜”和你对赌,再加上市场的交易量相比A股小太多,所以一些市值比较小的公司股价大起大落、一路下跌等等事情都时有发生。

投资者能做到的就是不要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另外对于新入场的小白,最好从大白马、市场公认的蓝筹股做起,不要看到股价便宜就去碰那些仙股,否则很可能会死的很惨。

知乎大V散户

采访人背景:小散户一枚,有过短暂的美股分析师经历,知乎粉丝逾两万。以基本面研究为主,也会看看技术指标,信奉“百无禁忌,挣钱就行”。

股票投资年限:5年,港股投资年限:1年

Q:什么原因进入港股?

A:2015年股灾之后,就陆陆续续听到有人把资金转移到港股市场的消息,不过真正下定决心的原因,还是因为大老板在群里吼了一句,“今年港股市场一定会有一波机会,我们要把重心放到这里。”

作为一名敏(gen)感(feng)的投资者,如果对这样的信息还置若罔闻的话,实在愧对我多年的“韭菜成长日记”,何况这还是我们基金经理出身的大老板的判断。

当然,有想法和真正决定做之间还是差了很多功课的。在下定决心投资港股之前,我阅读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因为之前对美股比较熟悉,然后港股市场整体来说又和美股有比较大的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基本面驱动啦,机构投资者为主啦,所以了解起来还比较快。另外我也特别研究了技术面,比如恒生指数在月线级别,如果能够破了前高的话那么趋势肯定会更强。所以,最后就下定决心要买港股了。

Q:还记得第一只买的港股是什么?

A: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接着上面回答,当时虽然下了决心买港股,但是具体买什么也不太了解。我自己的投资经验大部分都集中在美股市场上,对美股的科技类企业比较熟悉。而港股又是一个以金融、地产、基建等大市值公司主导的市场。

而且,简单的看过一些港股的投资者访谈和研究报告,感觉虽然港股市场在A股、美股、港股这三个市场里面流动性最差,但是却又一个最有效的市场,本身以机构主导,预测未来几个季度的盈利能力远超普通散户。作为一个小散户,承认市场比自己聪明,这点觉悟我还是有的,所以也就不打算在港股市场找alpha超额收益了。

那么谈到Beta,大部分人的反应肯定是买指数,不过恒生指数让我不太喜欢的一点就是成分股里面有很多没什么成长性,而且还具备高杠杆属性的地产、金融股。然后,转念一想既然所有的牛市都是龙头股领涨,那么干脆买腾讯算了,也算是买了一个增强型的港股指数基金。而且看了一下腾讯的财务报告,资产负债水平、潜在业务(比如还没有完全释放的广告业务)、盈利增长都还不错。唯一的缺陷大概就是估值挺贵的,当时2万多亿的公司按照1.3倍的peg来估,始终觉得有点滑稽。

结果没想到的王者荣耀如此火爆,造成腾讯的收入和估值都创了新高,一不小心中了一个戴维斯双击,看来我和港股还蛮有缘的。

Q:印象最深刻的经历?

A:最深刻的印象就是2015年股灾全程在场了吧。

因为一些个人原因,4800点才进的A股,牛尾没有抓到,却与熊头撞了个满怀。当时,证监会开始清配资,指数开始回调,风险开始积蓄,但是市场依然盲目乐观,认为跨越上一个6000点牛市近在咫尺,等到第一次千股跌停的时候,指数暴跌到4000点的时候,恐慌情绪才开始释放。然后证监会紧急纠结国内二十几个像重阳投资这样的私募,一边发联合申明说价值投资的机会显现,一边各掏腰包买了点成分股,市场有了千股跌停后的第一次反弹。我也是这个时候跟着大佬们进去的,当时还觉得自己特聪明~

然而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直接就高开低走,最后直接又来一个千股跌停,瞬间我就懵了。以我仅有几年的投资经历,完全没遇到过这样的极端行情,还记得当时国外的朋友还打趣的问,你们国家的大盘是在除权吗?

左思右想之后,就决定既然看不懂那就不玩了,然后在跌停板上把所有仓位都清掉。接着,又把模拟盘满仓分级A用来观察市场。在当时那个市场,用人心惶惶、流言蜚语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一方面大家将信将疑国家队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在股灾1.0,股灾2.0的进程中,千股跌停的惨剧中不断的徘徊究竟是割肉还是坚持。而我因为始终觉得看不懂当时的市场,也不敢轻举妄动。反而是自己满仓的分级A模拟盘,却因为作为A股市场为数不多具有对冲效应的品种,而以正收益大幅跑赢了沪深指数,导致更加不敢轻易入市了。

股灾2.0之后,大概2800点位置,开始第二次尝试性建仓实盘,然后市场真正第一次的大幅反弹是从这里,一度也以为股灾已去,慢牛重启,又把仓位加回来,结果,证监会推出熔断模式,导致股灾3.0的发生。股灾3.0的千股跌停的第一个交易日晚上,我左思右想之后,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就在美股市场上,找到两倍做多沪深300的ETF (代码:CHAU),一咬牙,顶着两个点的贴水(因为市场判断明天可能会继续暴跌),放了等量做空仓位,用于对冲覆盖A股的仓位。果然,第二天开盘股指低开3个多点后,继续向7%的熔断机制触发。第一次熔断15分钟,接着触发了第二次熔断,导致当天交易所提前收盘,创造了近年来证券行业,提前下班纪录…….再之后,熔断机制被暂停,股灾3.0过去,市场波动率下降,慢慢走出阴霾,回过头来看,全程经历股灾,还基本没受什么伤,全靠胆小和运气好……

类似这样股灾中的投资经验,在港股市场其实也可以实现,因为无论是牛熊证还是反向ETF,都可以对冲自己的多头仓位,这个比起A股来说还是方便很多的,这也是我现在选择配置港股的一个额外的原因吧。

Q:最赚钱的经历?

A: 最赚钱的话,是指收益还是收益率呢,因为以前也瞎搞过期权,但是不成体系,基本上是大赚大亏,做了一场过山车。

港股的话其实就是腾讯了吧,这个之前也介绍过了,那我说说真正靠分析捕捉到的一只美股大牛股吧,毕竟港股和美股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可以供大家参考。

这家公司就是英伟达Nvidia。当时,朋友推荐了VR概念组合,提到了英伟达。然后我就去翻看了英伟达的资料,才发现这家公司很不简单,已经在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无人车多方面业务做了布局,而且本身资产质量、企业商誉都非常好,也跟一些技术行业的朋友打听了英伟达的技术实力,总之,在GPU领域远远超过老二AMD。总之,无论是估值、还是资产质量、题材概念、管理层能力、企业商誉都感觉真是找不到一个缺点。

另外一方面,Alpha Go战胜李世石,把人工智能带进了大众视野,也带进了资本市场。当时看到的一个核心需求,就是人工智能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对GPU这种大规模并行计算的芯片有大量的需求,这对于一个英伟达来说,是一个产业级的需求风口。Alpha Go 战胜了李世石,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里程碑和标杆之一,后续会大规模提高对GPU的需求。

后来,没过多久,英伟达的价值就被市场发现了,数据中心的订单源源不断的涌来,营收不断创新高。PE估值也从硬件制造销售的区间,进入了人工智能的区间。不过,可惜的是,中间因为自作聪明,想做一波高抛低吸,结果不小心踏空了一个很大的主升浪,后悔不已。痛定思痛过后,也就懒得再折腾短线操作了。

如果要将美股英伟达这样的案例对应到港股上,其实就是类似舜宇光学科技和瑞声科技这样的科技大白马。看准了行业前景、公司地位等因素,如果估值还不贵,那就得果断买入。因为港美股不同于A股,大家对于未来盈利的预期不会打得特别满,所以股价会跟着盈利增长慢慢向上,万一撞上风口估值还发生了切换的话,赚的还能更多。这一点对散户还蛮友好的,不需要内幕消息也能赚到钱。

Q:想对跃跃欲试的港股小白说点什么?

A:额,作为一个小白,我其实也不知道应该跟小白说什么。说“苟富贵,勿相忘”可以吗?(笑)

个人觉得港股因为机构作主导,散户流动性不足,所以在定价方面经常比较准确吧,常常不会给普通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收益,一分净利润对应一分股价。

有时候看起来的AH溢价,或者同行业公司不同倍数的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港股自身的定价机制决定的。所以,在逻辑上,太过直白的套利策略不推荐重仓持有。有时候,投资还是安全保守比较重要,华尔街有句老话,There are old traders and there are bold traders, but there are very few old, bold traders。(完)

免责声明:去锋金融原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相关免责内容请关注原公众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