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监管令持续发酵,虚拟货币未来命运充满悬念

ICO监管令持续发酵,虚拟货币未来命运充满悬念
2017年09月09日 10:50 瞭望

◆ 央行等七部门9月4日联合发布公告,正式将首次代币发行(ICO)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

◆ ICO因其高效便捷受到融资主体的青睐,但中间环节的缺失潜藏巨大风险,不少金融诈骗甚至传销项目混迹其中

◆ 目前中国从事比特币挖矿的“矿工”和“矿池”居世界第一,国内交易平台客户资金余额已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 虚拟货币如与ICO这样的非法金融行为联系到一起,成为交易工具,将直接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监管层是必须要介入的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吕光一 王凯蕾

  9月4日,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正式将首次代币发行(ICO)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引发“币圈地震”。代币和虚拟货币市场双双遭遇重跌,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有关专家称,监管公告的作用还在持续发酵,ICO能否完成合规化转型尚未可知,与其息息相关的虚拟货币未来命运走向也因此充满悬念。

融资“新宠”成“弃妇”

  ICO,是一种新兴融资方式,主要是区块链公司通过发行代币为自己的项目进行资金募集。投资者以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购买代币参与其中,代币可在地下或者交易平台交易,投资者靠代币升值赚钱。

  随着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存储)在金融科技领域越来越受瞩目,以区块链项目为主的ICO也顺势迅速崛起。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日前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3月16日,国内智能合约创新平台量子链开始ICO,在短短5天时间内就筹集到价值1500万美元的比特币和以太币。云币网的数据显示,该项目发行的代币——量子币,在5月23日上市交易当天的最高价格达到了66.66元,与之相比,3月份众筹时的价格仅为2元。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2016年以来,国内外ICO市场井喷式爆发,一方面是因为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的迅速发展为ICO创新项目融币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区块链技术的快速普及。近两年区块链技术不断升温,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而基于区块链发售代币具有极大的便利性。

  与传统股权融资IPO不同,在ICO过程中,没有证监会,无需审批排队,没有传统的种子天使ABCD轮,发行后没有持有禁售期,不需要律师、会计师和投行。ICO从开始到结束,所有发行环节都是“一步到位”,其高效便捷受到融资主体的青睐。

  但中间环节的缺失在给融资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潜藏巨大风险。伴随ICO的野蛮发展,一些行业乱象接踵而至。一时之间,“背靠”各种ICO项目的代币纷纷上线,有的甚至在短时间内价值上涨几十倍,其中不乏浑水摸鱼者。

  有专家称,随着ICO大热,混迹其中的金融诈骗甚至传销项目也不少。一些公司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融一笔钱就跑路,其所发行的代币没有任何服务和产品支撑,成了“骗子币”。

  更有分析直言,不少募资公司只是想利用人们对数字货币生态的新鲜和兴奋感,借助社交媒体来推广宣传,一旦融到资金后,很多在白皮书中承诺的计划根本不会落地。

  在ICO越炒越热的情况下,央行等监管层及时出手,从官方角度对ICO定性:代币发行融资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公告要求,自公告发布之日起,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对于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金融管理部门将提请电信主管部门依法关闭其网站平台及移动APP,提请网信部门对移动APP在应用商店做下架处置,并提请工商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公告发布后,除此前宣布暂停ICO业务的平台外,其他ICO平台也陆续将ICO项目下架。其中ICOGOGO、币认购、好好ICO等平台下架ICO项目,51ICO网站等则是直接关停,网站无法打开。

从严监管是国际通常做法

  监管公告震惊“币圈”,各大代币全线下跌。超级现金Hshare(HSR)跌超50%;OmiseGo(OMG)跌20%;Lunyr(LUN)跌17%;VeChain(VEN)跌20%。许多未能及时清仓退场的散户受损严重。

  “今年7月份参与ICO,投资了比原链项目,当时投了五六万元。”采访中,北京市民邹先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现在‘一夜回到解放前’,亏了四五万元。”

  邹先生参与的ICO项目叫比原链,该项目发行的代币——比原币,在监管公告发出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价值下跌54.89%。

  在严格监管面前,投资者趋于谨慎。和邹先生一样,同样来自北京的赵先生也“受损颇大”。对于日后ICO行情,他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坦言:“市场波动太大,已经空仓观察了。”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院院长黄震分析认为:“这些监管的措施或提示,给狂热的ICO市场泼了一盆冷水,让大家趋于理性。”

  从国际上来看,作为新生事物,ICO到底该如何监管,各国都还在探索之中,尚未有现成的模式。但对其中潜藏的风险,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不久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表示,由于其匿名的天然属性,以及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资金,ICO非常容易被用于洗钱,以及恐怖融资(资助恐怖主义活动)。2017年8月1日,该部门强调,如果ICO中的数字凭据所构成的产品,属于《证券与期货法》的管理范围,则该ICO流程需要接受金融管理局的监管,只要这些代币符合《证券与期货法》的描述,则在ICO之前,必须要金融管理局提前备案。

  在此之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华盛顿州于7月分别批准通过法案,规范虚拟货币的商业使用行为。7月25日,美国证监会(SEC)认定史上最著名ICO项目(TheDAO)的代币属于有价证券范畴,宣布其将被纳入证监会监管体系,受到联邦证券法律的约束。

虚拟货币前景亦难料

  与ICO紧密相连的虚拟货币,也正面临考验。ICO项目的火爆直接拉升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需求与价格。2009年比特币刚诞生时,1美元可以买1300个比特币;8年后,1个比特币的价格已经突破了5000美元。

  从国内来看,比特币价格近期也持续攀升。数据显示,8月初,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在18000元人民币附近,半个月后,比特币价格已升至28000元附近,甚至一度超过30000元,涨幅超过50%。

  随着比特币价格节节攀升,在“一夜暴富”的诱惑面前,很多普通投资者也纷纷入局,参与到“挖币”“炒币”中去,其中不乏有人属于“稀里糊涂进了场”。

  曾有人做过统计,目前中国从事比特币挖矿的“矿工”和“矿池”居世界第一,国内交易平台客户资金余额已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大于零的投资者超百万人。“矿工”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得“挖矿”所用的计算机功率越来越大,消耗的电力越来越多。庞大的电力负荷面前,“矿主”只能将“矿场”进行转移,搬到内蒙古、新疆、贵州、云南等地的偏远地区。

  赵先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像内蒙古等地电能产量过剩,电价比较便宜,对“挖矿”投资者有很大的吸引力。“目前在国内,公寓私人作坊式的‘挖矿’已经不是主流,还是规模‘矿场’比较多。”

  几天前,赵先生还在一个比特币论坛中发帖称自己在内蒙古有电价便宜、电量充足的工厂资源,寻求“挖矿”合作者。

  “挖矿利润还可以,差不多一年能回本,不过风险也大。”赵先生坦言,“前一段时间‘矿机’和‘矿场’资源还很抢手,现在监管一出,估计还要冷一段时间。”

  受ICO被定性为“非法融资”的影响,国内比特币等主要的数字货币交易严重受挫。例如,突破5000美元的比特币未能逃离暴跌命运,一度跌破4500美元,跌幅达到10%;以太币同样未能幸免,从390美元跌至340美元,缩水13%。

  “对于虚拟货币来说,ICO纳入监管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警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执行院长陆军说,虚拟货币如果与ICO这样的非法金融行为联系到一起,成为交易工具,将直接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监管层是必须要介入的。

  “由于我国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比特币的交易已经发生转移。以前全球百分之七八十的比特币交易在中国,现在日本的比特币交易已经占到全球的百分之四五十。”黄震表示。

刊于《瞭望》2017年第37期,原题《斩断ICO金融“毒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