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需要市场出清的过程 不能只靠刺激

经济增长需要市场出清的过程 不能只靠刺激
2017年06月19日 09:55 央行观察

1.央行研究局局长:经济增长需要市场出清的过程 不能只靠刺激

证券时报网

据澎湃报道,6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2017年中期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没有一个市场出清的过程,经济增长靠刺激,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徐忠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还没有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在人口红利、外部环境等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逐渐消失,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情况下,要想保持经济增长,应该进行市场出清。经济增长需要市场出清的过程,不能靠刺激。

2.央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征信平台要少而精 少而强

网易财经

6月17日,在由金融城和新金融联盟联合主办的“Fintech时代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中国人民银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称,在信息技术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信息共享平台不能多,因为多了就没法共享,“征信平台在于少而精,少而强。”

目前中国共有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但距央行2015年批准营业至今已经两年多,尚无一家机构拿到征信牌照。

万存知在会上发表“信用的灵魂”主题演讲。关于消费金融,他指出,消费金融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作为消费者的资金借贷问题,而消费者借钱、还钱能否成功,取决于消费者作为个人的信用状况。

“当前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征信体系建设。”万存知说,征信体系,通俗来讲就是把企业和个人作为债务人的借贷信息,在整个社会范围之内集中起来。

万存知认为,信用最有意义的是和经济利益挂钩的借钱还钱,虽然有观点认为把信用定义为信贷太狭窄,但在他看来这不是宽和窄的问题,而在于表现形式,具体而言,分为道德上可信和遵纪守法两类。

万存知提到,一个人只要过去老是逃废债,借钱不还,就会形成习惯,将来肯定也会借钱不还,反之,假如他有良好的信用习惯,借钱就会归还,而征信要做的,就是将企业和个人借钱还钱的信息在全社会集中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则提供服务。万存知总结,当前这种信息集中提供服务中存在三个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第一,信息必须要集中起来才有价值,信息不集中,征信的价值不大。因为债务人的信息分散在不同银行、不同企业、不同经济组织、不同政府部门等地方,征信体系就是征集信息,集中度越高越全面,征信系统的功能就越强大。

第二,从被征信人个人来讲,要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个人借钱不还要吃亏的,跑是跑不掉的,而且吃亏可能是很长的时间,很难消除负面影响。”他说。

第三,个人信息保护。万存知指出,借款人的信息有隐私属性,也有财产权属性,需要保护借款人的个人信息,不能轻易让步。如果对这些权益必须做出让步,这些信息在一定范围内让别人知道,但还不能公开,要有限度地让别人共享,需要通过个人授权,本人不授权别人就不能使用这个信息,使用了就是违规违法。

3.央行原副行长:理财产品是银行变相扩大负债 不是真理财

新浪财经

“2017中国财富论坛”于6月17日-18日在青岛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马德伦出席并发言。

发言中,他指出金融科技对金融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互联网金融短短几年来,几乎渗透到金融的各个方面。科技进步正在塑造整个金融市场的价值链。那么未来的金融会是什么样?

在资金流通与资源配置领域,英国第一家手机应用程序的数字银行已经获得了银行的执照;信息层面,大数据征信的兴起会直接改变金融交易格局,对市场定价机制带来复杂的影响。“信息的开放,在未来对财富管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马德伦举例,英国金融部开放了银行的金融小组,这个小组已经出台了开创银行的标准,来指导数据的所有者和访问者,来共享和使用开放银行的数据。

讲到财富管理,其表示到去年年底,我们的储蓄大数57万亿,我们的外汇存款1264亿,折合人民币10000亿。我们买的人寿保险17442亿,我们的理财产品18.5万亿,我们的资金信托计划个人购买的16400亿。

但是在这样一个结构里,大头仍然是现金和储蓄。“我们的财富管理其实很多人还是最简单的方式,从客户群体来说,参与理财的应该是那些收入稳定的中产阶层以上的人士。大部分一般的民众还没有进入到这个领域。”

马德伦指出,现在的理财产品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在的理财产品是一种变相的银行来扩大自己的负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没有结构化的产品,没有标准化的产品,还是人对人的服务,宣传中收益风险的揭示不充分。“每个投资理财者也会有这样心理,投资人的心理是我在银行买,我要有收益,不能赔钱,保本还要赚。”

“这些都是未来要突破的地方,”马德伦也表示,金融科技的变革给普通居民带来了机会,也就是说科技的变革是理财产品的门槛降低了。不仅仅是引进智能投顾,更重要的是让投资者成熟,让市场成熟,让产品成熟。

最后,马德伦表示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任何时候金融都离不开风险管控,此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就是规则,既然是一个市场,就要有规则。这个规则确定之后,大家共同遵守。

4.美联储加息不得人心 两位联储主席表达表忧虑

中金网

自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 L. Yellen)周四(6月1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今年第二次加息决定后,这是美联储官员首次公开发表言论。

Kaplan对加息决定投了支持票,而Kashkari与3月份一样再次投票反对加息。

达拉斯联储行长Robert Kaplan说,如果没有信心通胀正在升向2%的目标,美联储就不应该再次加息。明尼阿波利斯联储行长Neel Kashkari则表示,他反对美联储本周的加息决定是因为价格压力走软。

“如果我们将通胀预期建立在实际数据之上,那么我们本周就不应该提高利率,”Kashkari周五在明尼阿波利斯联储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 “相反,我们应该等待,观察最近的通货膨胀率下降是否是暂时性的,以确保我们正在履行通货膨胀方面的职责。”

美联储周三除了加息之外,还公布了今年开始缓慢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计划,并更新了预测,显示在2017年仍然有第三次加息。不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承认通货膨胀一直略低于其目标,并表示正在“密切”监测通胀发展。

根据美国劳工部周三公布的数据,一个被广泛关注的、排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标在5月份下降至1.7%,连续第三个月出现意外下滑。耶伦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后对记者说:“不要对几个数据反应过度,通货膨胀数据有可能存在噪音。”

“更多证据”

Kaplan周五在达拉斯说,有人认为通货膨胀疲软是暂时性的,他对此持开放态度,但月度数据连续下降引起了他的注意。

“我并不是在呼吁暂停,”他告诉记者说。 但我基本上是说,在我放心地迈出下一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步伐之前,我想看到更多的证据表明我们正朝着实现2%的通货膨胀目标取得进展。

根据联邦基金期货合约的定价,投资者认为年底前第三次加息概率大约40%。

5.分析人士:美联储加息不改人民币近期企稳走势

和讯网

美联储加息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上涨87个基点,报6.7852,创去年11月以来新高。虽然在6月1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43个基点。但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加息纯属意料之中,市场已经习以为常,人民币兑美元短期企稳的态势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本次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并不会太大。一方面市场早已对本次加息形成一致预期,影响已提前释放。另一方面,从基本面来看,我国基本面仍能对汇率形成良好支撑,我国经济中长期稳定发展的信心依然强劲。

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开局良好,各项经济指标好于预期。资金流出压力明显减轻,境内外汇供求更趋平衡。今年上半年,外汇占款降幅不断收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资本流动有所改善。6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536亿美元,已经连续第四个月出现回升。

另外,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出现调整,境内外利差扩大,也对汇率形成一定支撑。中美利差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近期,美国长端利率从2.6%下行至2.1%左右,中国长端利率则上行至3.65%左右,目前中美仍有150个基点左右的息差。

“非美货币兑美元汇率可能不会面对类似2015年末和2016年末的大幅贬值压力,人民币兑美元短期企稳的态势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程实认为,在汇率企稳的前提下,伴随着欧洲央行首次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短期激励,人民币国际化2017年加速推进的大趋势也不会受到美联储加息的明显影响。

欧洲央行日前发布公告称,今年上半年通过出售美元,共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这是欧洲央行首次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欧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也有助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企稳。”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认为,2014年6月以来跟随美元被动升值而积攒的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已经基本释放完毕。加之近期在中间价报价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后,贬值预期也明显减弱。5月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后,中间价由此前的6.87左右一路升至6.79。

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结售汇逆差171亿美元,环比增长15%,反映了目前我国境内外汇供求仍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展望未来跨境资金流动的整体形势,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总体来看,当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回稳向好、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存在,尤其是国内经济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基础更加稳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境内主体的涉外收支行为将更趋理性。

6.英国央行考虑提前终止TFS 或为8月加息铺路

网易财经

今天,《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援引未具名人士的话报道称,英国央行金融政策委员会将在下周的一次会议上讨论终止定期融资计划(Term Funding Scheme)。

去年8月,为应对脱欧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风险,英国央行推出了一揽子货币宽松政策,其中就包括为期18个月的1000亿定期融资计划(TFS)。

TFS类似于欧央行的LTRO,银行可凭借抵押物向央行获得为期4年的廉价资金,用于向家庭和企业发放贷款。如果银行获得资金后净贷款额减少,英国央行将会原来成本低廉的贷款加征惩罚性利率。

按照英国央行原本的设想,1000亿定期融资计划应该到执行到18年2月才结束。提前结束该计划,意味着货币政策将走向紧缩。

或为8月加息铺平道路

《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称,英国央行提前终止去年推出的定期融资计划,或许是在为最早在8月份加息铺平道路。

此话并非空穴来风。就在本周五,英国央行召开利率决策会议宣布维持原利率不变,但支持加息的委员意外增至三人。央行委员Saunders和Mccafferty加入Forbes,投票赞成加息,使会议陷入了6年以来最大的分裂中。如果会议形成4-4平的局面,将由央行行长卡尼来作出裁决。此前媒体还预测,在英国政局不稳的态势下,会议至多形成有一个人会赞成加息的局面。

如果真如《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英国央行选择在8月加息,这意味着继美国之后,全球五大央行中的第二家央行也开始收紧货币进入加息通道。

7.俄罗斯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9%

凤凰资讯

俄罗斯央行1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9%。这是俄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调降基准利率。

俄央行当天发表声明说,鉴于通胀预期持续保持低位,短期通胀风险下降,经济活力得以恢复,俄央行决定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9%。

声明称,俄央行未来将采取谨慎的货币宽松政策,同时将通胀水平维持在4%左右。

俄央行降息消息未给股市和汇市带来较大波动。

**央观荐书**

看完了央行观察专栏作家精彩文章后,插播一个小广告,央观读者都是对央行和货币政策感兴趣的朋友,相信大家都想具备分析货币市场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框架我们就学会了分析,所谓“千金在手不如薄技在身”,小编这里推荐一本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经济系教授,纽约巴德大学利维经济研究所高级学者L.兰德尔.雷(L.Randall Wray)的《现代货币理论-主权货币体系的宏观经济学》,这个L.兰德尔.雷可是为高人,他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就读期间师从海曼.明斯基,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