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灭失价值到重建价值:商业银行的大零售修行之路

从灭失价值到重建价值:商业银行的大零售修行之路
2017年11月21日 09:55 央行观察

现代零售银行有自身的规律,用批发银行那种大干快上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赵建

今年的中小银行论坛年会,题目是大零售转型,打造新型价值银行。我觉得这个主题特别契合当下的形势。价值银行的理念,实际上以前一直就在提,但是我觉得今年提特别有意义。而且今年的主题不仅提出了这个理念,而且提出了打造价值银行的手段,那就是向大零售转型。但我想说的是,现代零售银行有自身的规律,用批发银行那种大干快上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一、灭失价值还是创造价值

近年来,银行业为了追求财务收益,不断的在同业上加杠杆,小银行想快速做大规模。我认为这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灭失价值。我做过一项研究,从2013年开始,把银行营业利润背后的驱动因子做了一个简单的拆解,一个是利差,一个是规模。我发现从2013年开始,净息差对利润的贡献基本上是负的,也就是说从2013年以后银行就是靠规模的粗放扩张,来弥补净息差的快速收窄。这就引起金融加杠杆的问题,引起资产负债结构扭曲的问题。一旦利率不再下行,原来的资产负债结构将会被打残,净息差急剧收窄。现在很多小银行净息差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我们把资本成本、风险资本、存款准备金、运营成本和管理费用等放进去,我估算盈亏平衡点的净息差大约在1.2到1.5。所以说银行是在灭失价值,靠规模来补价值,因此只能靠走价值银行的道路来创造价值。当然,所谓的创造价值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创造利润,它应该是经济增加值EVA,或者是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RAROC的概念。

二、银行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的逻辑是不同的

那么怎么从灭失价值来重建价值?今年年会提出来向大零售转型,但是不是大干快上就能做成的,零售银行一定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还有一个问题,传统的零售业务是费用驱动的,因此ROE和成本收入比的压力很大。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发展零售业务,既不赚钱,而且传统认为零售存款稳定、成本低,似乎也不是那么一回事。实际业务的开展过程中,零售的负债成本都是高出对公负债的,而且它的存款也不稳定。现在移动金融非常发达,存款搬家太容易了。过去要换存款到别的银行,要跑实体网点,要排队做一系列流程。但现在都用手机银行,有些人手机上有三四个银行的APP,哪个价格高就转到哪家,存款波动的非常厉害。

因此当前来看,大部分银行零售业务的负债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而且成本收入比很高,这是很现实的。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从价值银行的视角去理解。用鸡汤的话说就是,做零售银行是一种修行。实际上就是这样,零售银行人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因为零售业务来不得半点虚假,你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否则老百姓不会买账,因为零售业务是最市场化的。我们青岛银行有家支行零售业务做的特别好,还创造了一个品牌叫“小麦家”,全国的国有银行都去学。这家银行的支行长特别重视管理,特别重视团队建设。她的支行也特别努力,比做大对公客户的支行都辛苦,但是她的员工特别快乐。她管理的理念是,只有员工快乐了知道感恩了,才会传递到客户。做零售银行是这个逻辑,跟喝酒关系营销大客户是不一样的逻辑。

三、重建银行价值需要有“三心”

现在我们再看价值银行,怎么去构建价值银行。我觉得做大零售,做新型价值银行要有三个“心”。   

第一个要为股东创造价值,这是商业银行的本心。因为银行的本钱、资本是股东给的,你必须首先要为股东创造价值。做零售业务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这是在国际市场上公认的。青岛银行在港股上市,募资完全是市场化的,就是因为股东看重了我们做零售银行的能力和前景。

第二个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商业银行的初心。十九大说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商业银行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做零售业务,踏踏实实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用金融来支持解决当前面临的社会矛盾,为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金融解决方案,这应该是新时代大零售银行的新使命。

第三个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商业银行的良心。银行业发展这么多年,我感觉向社会攫取的多,奉献的少,现在应该向社会反馈价值。商业银行做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做绿色金融来留住青山绿水,都是在创造社会价值。做零售金融,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服务。放下身段,放下做甲方的姿态,做零售客户的乙方,尤其是服务那些低收入人群、偏远地区客户,服务三农和扶贫,这些都是零售银行人的社会责任所在,也表现出银行业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行业,是一个有温度有良心的行业。

(作者为青岛银行经济学家,山东省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观察专栏作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