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制造业衰落,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如果制造业衰落,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2017年07月05日 19:35 JIC投资观察

实业为本,金融为用

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的老大哥,在差不多整个19世纪,英国所向披靡。

到了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从蒸汽与纺织时代跨入到电气与钢铁时代,美国、德国和日本强势崛起。

进入20世纪中叶,美国借助信息科技革命,进一步强化了其霸主地位。

以上是过去两个世纪,人类大致的行走路径。近两个多世纪里,没有看到中国的身影。中国去哪儿了?

封建自闭,一枕黄粱。

进入新世纪,全球产业竞争暗流涌动。中国制造面临着新的发展拐点,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另一方面一些势头强劲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谋划布局。

在工业强国面前,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特别是当德国吹起嘹亮的冲锋号角——德国的“工业4.0”时,惶恐的我们也快马加鞭,奏出不甘人后的乐章——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横空出世。

乐章有三节,第一节是2015-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但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座必须翻越的大山。

整个产业资金流“脱实向虚”的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但每次想起仍然感到沉重。传统的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的制造业不必多说,即便是高端制造业,目前还是国家在主导。更可怕的是,民间投资持续下滑。

现在人们崇尚的不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而是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投资重点转移到这些领域,脱实向虚急剧蔓延。

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整个社会浮躁不安,人们信心散失、缺乏安全感,致使许多虚拟资本不择手段追逐暴利。

最担忧的,是脱实向虚后的一地鸡毛。

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很火。BAT是目前中国了不起的公司,但本质上只起到了平台和管道的作用。中国并不是有了BAT就是王牌在手,因为它们本身不创造水——如果整个社会没有了水源,管道长期空置反而会生锈。

因此,尽管BAT提高了社会效率、解放了劳动力,却没必要去拔高与神化,对制造企业嗤之以鼻。

尽管金融是社会经济运转的重要部分,但不容否认的是,许多逐利的机构本身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只是通过投机炒作在玩资本的游戏。

再来看楼市。从2014年开始,整个房地产充斥着得意者的狂欢与失意者的悲歌。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中国在2015年底的居民房货收入比已高达0.46,超过日本泡沫时期的水平。每一轮房价的上涨,都伴随着居民杠杆率的持续上升。中国居民杠杆率从2005年的17.1%猛增到2015年的39.9%。

好在政府已经出手,强劲的政策拉扯住奔向楼市的条条大腿,开始松动的房价逼迫过热的大脑们开始相信,“中国房价跌了”不再是一句痴人说梦的笑话。

钱是最聪明的,它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地方,资本用看似最合理却又最无情的方式在攫取着越来越小的蛋糕,威逼着人们不断地加杠杆。这种感觉很酸爽,后果却很严重。

实业为本,金融为用。我们要回到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高附加值的制造产业。

中国最缺的不是资本,而是对技术和创新的敬仰与尊重:一方面,社会气质驱使个体脱实向虚——社会越多地高谈阔论“互联网+”的神奇、一夜暴富的金融神话,能够在试验室里埋头钻研的人就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缺乏明晰的研发投入体系,研发经费缺乏持续性。企业与高校产、学、研的结合,目前融合度并不高。企业的技术发明专利更多时候是为了拼数量或炒概念,实际价值寥寥。

虽然现在中国智造已在前进的路上,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依然任重道远。中国制造企业虽然也有技术上的革新,但缺少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任何缺乏核心技术的模仿创新,将无法根本扭转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偏弱地位,更别说弯道超车。

毫不夸张地说,国与国技术上竞争的残酷丝毫不亚于战争。纵观历史,任何国家的崛起都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优势——不管是当初的英国,还是今天的美国、日本、德国,都是挟高附加值制造业睥睨群雄、傲视天下。制造业实力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国一直在打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利用“后发优势”,采用拿来主义与模仿,外加中国人的勤劳,低成本且快速地创造了经济奇迹,让我们没有被拉下太远。但是,如今的我们发现无法再复制上述玩法时,必定会无所适从。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希望如今的中国,能够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中国制造”。否则,所有的努力就只能是一枕黄粱。

高房价的背后:中国实体经济深度大调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