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会议释放太多信号,我们最关心这一点!

这场会议释放太多信号,我们最关心这一点!
2017年07月17日 19:35 JIC投资观察

搞清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四个问题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传递出诸多重磅信号,其中,“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表述,位于突出位置。

近几年,中国的实体经济在一路高歌猛进、即将迈入世界之巅的房地产面前,简直欲哭无泪。

国家以“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为未来中国金融发展定调,也坚定了重振实体经济的决心。那么,有关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好好回答这几个问题。

如果实体经济主要指生产制造业和有店铺经营的生活服务业的话,这些年大家的普遍感受是:实体经济难过,生意难做。

因实体经济生产创造着GDP财富,且其他金融、地产、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依附于实业,所以一种普遍的担忧是中国经济怎么办?

应该说,是低端、无技术含量、环境污染严重、缺乏议价能力的劳动密集型实体经济很难!因为这些行业进入门槛低,产能过剩造成相互压价利润摊薄,而人力/营销等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这些成本必然上涨)却在一个劲地上升。

这就是实体经济艰难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供应太多了,只好价格恶性竞争,此时再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增加产量,那不是送死吗?

所以,不是钱进不了实体经济,是钱已经不再进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这类实体经济。钱已经不再进入缺乏创意、没有成本意识、管理粗放、只是简单供应数量的店铺类实体经济。

(钱为什么进不了实体经济?)

现在有一种观点几乎成了共识:虚拟经济蚕食、挤压、摧毁了实体经济。譬如认为,大量钱进入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和股票等资本市场,产生了挤出效应,资金抽离实体部门,让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应该承认,资产炒作、高房价对实体经济有负作用,但并不是高房价毁灭了实体经济。

资本天生就具有逐利性,是因为实体经济无利可图,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金才会逃离跑到楼市里,而不是资金流入楼市形成了对实体的碾压。

所以,应该说资金脱实向虚是果而不是因,实体经济融资“失血”成必然。

(高房价的背后:中国实体经济深度大调查)

实体经济为什么难搞?怎么会落到今天的局面?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中国高赋税”的肺腑之言刷爆了朋友圈,很多人又把实体经济萎靡归罪于税费。

但高税赋是原因之一,并不是根本原因——企业的高税赋可以通过提高价格转嫁给消费者,无法提高的原因的是供应充足价格竞争。除了福耀玻璃这样的正规大公司,更多的中小实体不得已通过偷漏税生存——而今偷漏税仍在,可以前能活,现在却不能活了,为什么?还是产能过剩啊。

当年四万亿的功过仍没有定论,但它的一个问题是制造了大量的过剩产能——水泥、钢铁、玻璃……并让一些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得以生存延续——过量的投资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这些需求让落后产能的商品又有了市场。

如此来看,实体经济的困难如何破?答案是研发创新,生产出创造需求的商品!

实际上,国家一直在鼓励研发创新,并在政策、税收、资金上给予了许多优惠,问题是研发创新太难,时间跨度、投资回报不可测,风险太大!

在这种投入回报不成正比,存在很大风险的情况下,小额资金/民营资金又怎么会舍得下血本花大钱去研发呢?

也因此,国家的很多扶持政策在执行中总是大打折扣:新能源汽车骗补、双创骗补、文化创意产业骗补……甚至一些企业就是为了骗补贴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做实业。

此外,实体经济企业本身也难辞其咎。

很多企业就像一个巨婴,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么激进要么蜷缩,总不能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大多数都是“高举红旗,原地踏步”,要么根本不动,要么项目夭折,要么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比如,一家企业根本没有技术可言、车间管理一塌糊涂的企业,帖上个“坚守实业”的标签,就把自己当成了国家民族的救星,站上了道德制高点。

有些企业管理者的思维很像“文盲”,搞不懂“转型”和“转行”的区别,喜欢模仿抄袭,赚快钱,这行利润不行了就赶紧换另一个行业。

并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一个企业冒然转到全新的行业,既没有行业经验,又没有客户基础和管理团队,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只有在一个行业内专注地去经营,长期地去耕耘和积累,才能发现那个行业中的痛点问题是什么,才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此外,这几年互联网行业急速发展,像一个幽灵一样笼罩在中国经济的上空,给制造企业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就是迷信“模式创新”。

今天的传统制造企业热衷于各种各样的“模式”,线下代理商不行了改做电商、微商、直播、社群营销,C2C、C2B、C2M、O2O、OAO令人眼花缭乱。但无论建了多少平台,自己的品牌与产品依旧不值钱。

其实无论什么模式,最终能让我们记住的,还是好的品牌和产品。无论模式如何变迁,渠道如何改变,品牌都能平移、跨越这些障碍。而品牌的背后,归根到底还是你的产品,能不能给客户和消费者以信任感。

(调研了1135家制造企业,终于明白他们是如何作死的)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命题,毕竟金融企业的类型、模式、理念等各有不同,很难一言以蔽之。因此,我们选取专注股权投资的国有金融企业作为对象,毕竟,股权投资之于产业,国有企业之于实体经济,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世界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多重挑战,套利空间和政策红利的消失,让原来短视化的获利模式难以为继。没有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股权投资也就丧失了获利的根基。

那种一味寻找风口浪尖、只关注短期收益的做法,既无法建立有效的竞争壁垒,也缺乏技术含量,只有扎扎实实从产业的角度做投资,保持冷静和自持,才是真正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因此,要把股权投资做成一项长期的、可持续的、价值丰厚的事业,就应该以更为主动、更为控制力强的姿态进入实体经济。

其实,无论是基于股权投资的内在属性还是时代特点,中国的股权投资都已经走到了需要也必须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更负责任、更有担当、更有远见的时代——

股权投资应该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动态地、深层次地融合。

在此过程中,投资者应从相对被动的支持、协助,走向主动的引导、优化和提升。以往的投资模式,更多的是考虑IPO或者资产重组上市,但如今,投资者应该考虑自主地去创造机会,投资一些有前景的产业,提升被投企业的运营效率、经营状况、现金流等各方面水平,从而掌握该类企业的成长与盈利模式。

通过投资境内外优秀企业,掌握核心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战略资源,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导者,通过全球资源网络和对产业的深度理解,紧密跟踪和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这才是当今时代股权投资者应有的思维逻辑。

(振兴中国实体经济,需要怎样的股权投资?)

高房价的背后:中国实体经济深度大调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