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真实境况:只极少数机构在创造价值

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真实境况:只极少数机构在创造价值
2017年09月20日 18:55 JIC投资观察

究竟是谁在创造价值?

根据AMAC的数据,截至2017年7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0110家,已备案私募基金58734只,管理基金规模(实缴)9.95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22.53万人。

这个数据基本代表了官方口径的行业规模。同时,对这个数据进一步分析和解构,能得到一个更为清晰的行业规模描述。

首先,从金融市场整体来看,在一行三会下的金融体系中,当前私募基金的总体规模已经达到了十万亿水平,占总体金融体系的3%,资金规模五年时间增长了十倍。从增长情况来看:

总体金融行业从2012年的172万亿增长到2016年底的313万亿,五年增长了1.8倍,复合增长率(CAGR)为13%;

PE基金行业从2012年的1万亿增长到2017年7月的10万亿,五年半时间增长了10倍,复合增长率(CAGR)为58%。

其次,考虑股权投资行业的“有效资金”,数据如下:

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已备案规模为6万亿。估计其中各类非有效资金大约占50%,实际的有效规模为3万亿。

外币基金,在中国区域的规模大约在1500-2000亿美元左右,等值于1-1.5万亿人民币规模。

金融机构和企业直接投资,总规模超过2万亿。

所以,股权投资行业的实际有效资金规模,大约是6-7万亿人民币的实际规模,在金融行业占到2%的水平。以基金形式做股权投资,实际上仅为一半左右的规模,所以不要形成只有PE基金才做股权投资的错觉。

最后,从行业效率来看,在行业规模迅速增长下,整体效率在大幅降低的,但头部机构效率在增长,行业的效率提升非常不均衡。

在五年时间内,行业资金规模增长了10倍,人员规模增长了20倍,项目投资规模增长了3倍。以项目投资规模为基准的话,资金效率下降了70%,人员效率下降了85%。

而另一方面,头部机构在管理规模、人员、投资项目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而且对单一机构来说,项目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资金规模和人员增长速度。

从数据的直观表现来看,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基本经历了三个周期,以2008和2014年为两个重要的分界线,在资金面、机构面、项目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周期一:2008年以前

当时的历史特征是,人民币投资很少,市场以美元基金和美元机构为主,市场上的主流投资人基本供职于外资机构,当时的市场成熟度和活跃程度都很低,但是有大量待整顿标的,无论是介入存量资产还是新出现的商业模式,市场空间都很大。

中国PE行业的第一批投资人,主要是在这个周期里锻炼和成长起来的。由于资金主要以美元为主,所以募集市场也不在中国,大家其实是不特别担心钱的问题,同时项目源方面也不存在太激烈的竞争,最主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人来从事投资。

周期二:2008-2014年

第二个相对完整的周期大约从2008年到2014年,起点是创业板的开启和中国有限合伙制基金的推行。创业板开板后,一批人民币PE机构在市场上赚到了足够的眼球,也掀起了中国PE行业的第一个高潮。

从2008年开始,人民币基金的募集随着退出市场的发展进入一个高潮。这个阶段Pre IPO的制度套利策略是非常明显的,大量机构和投资人在追逐和培育各种上市项目。这一阶段相对稀缺的资源是资金,谁具有募资能力并能投到拟上市项目中,就能创造业绩。

这个周期内是草莽辈出的时代,孕育出了中国第一批财富管理机构,也出现了各类草根的投资管理品牌,让市场对PE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全民PE是这个周期最典型的特征。

周期三:2014年至今

由于IPO的关闸,导致前一周期的Pre IPO策略失效,整个市场陷入了低潮和整顿阶段。在此期间,各投资机构对PE产业链的价值切分理解更为深刻,行业向着更早阶段的VC和天使,以及更晚阶段的并购转移。同时,还出现了专业的母基金、夹层基金、地产基金等特定策略的投资机构。

另一方面,国家机器开始介入PE行业,伴随“供给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各类政府基金、引导基金、国资平台、国有企业的股权资金投入,进入放量的阶段。这也形成了当前周期最主要的特征——由国资推动行业规模走向新的高点。

关于行业周期,还有一个重要要点。当前中国的人民币基金,第一批07/08年成立的基金刚刚进入清算期,最终的投资业绩初显,实际结果并没有特别乐观。目前大量的人民币基金处于运行期当中,对于其所宣称的账面业绩,应保持更为谨慎理性的判断。

2012-2014年之间,在行业和阶段上各投资机构都在进行分化和转移,到现在来看基本完成——行业格局更为多元,专业化分工更为明显。

在行业上,出现了更多的行业专注型投资机构,如TMT、互联网金融、医疗健康、大数据、智能制造。

在阶段上,机构从Pre IPO往前后转移,或者向VC甚至天使发展,或者向晚期的buy out转移。

另一个方面,通过对行业已投项目进行实质性筛选和回归分析,能够看到真正创造实际价值的投资项目,以及这些项目背后的投资机构。

从2012-2016年,全行业每年的投资项目从2000上升到了6000。其中,具有真正价值和行业影响力的优质投资项目,数量在每年100个左右。

而在这每年100个优质项目的背后,有90%的项目大约是100-200家的投资机构在实质性地发掘机会、提供资源、创造价值。这100-200家称之为“头部机构”。

相对于整个行业目前已经出现的上万家机构来说,头部机构仅占行业机构总数的1-2%。但如果计算实际管理的有效资金量,头部机构的管理资金量占到了有效资金量的一半以上。

总结来说,1-2%左右的头部机构,投资了行业内90%的优质项目,管理了行业50%以上的资金,创造了行业真正的价值。

股权投资行业的总体特征是高风险、高收益。从已经获得的400+PE基金的实际业绩来看,行业受益水平的中位数能够达到20%以上,而前1/4的PE基金能够创造30%以上的高收益。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真正完成清算时,实际的业绩情况可能要比账面业绩大幅下调,但是结果仍然显示了PE基金的投资业绩要高出传统公开市场的投资类别。

高收益特征是明显的,大家都看得到,但是高风险特征是隐含的,很多的从业人员和投资人往往看不清楚,甚至是选择性忽略。最简单的资产配置原则就是:在风险恒定的情况下收益最大,以及在收益恒定的情况下风险最小。

股权投资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长期性。这里面包括了资金的长期性——往往是十年期的资金周期;策略的长期性——投资策略需要在整个基金周期内保持有效;人的长期性——投资人员需要在基金周期内锁定十年。

而在中国市场上,目前普遍存在着长期性之下的各种短期性因素,资金面、策略面、人员面莫不如此。各种短期行为给PE行业实质上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且在当前还未必显现。

但一旦我们将眼光放长远,就会发现现在市场上的各种行为,完全没有持续性,最终必将是一地鸡毛,只是没人考虑将来谁来收尾而已。

本文作者曹龙,诺承投资董事总经理。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