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港股基金经理的十年旁白

一个港股基金经理的十年旁白
2017年02月09日 18:10 财经美女蜗牛妹

Lunch with me新年第一击——惠理基金经理王焱东。

王焱东Alan Wang,人称兰总,七零后基金经理。根据惠理的数据,166只中国基金,王焱东掌管的基金过去十年表现排在第七,平均每季度回报25%;过去三年回报排名24名(2016年的表现拖了后腿)。

他的职业生涯是典型的,亦是非典型的。

2003年加入惠理,2008年开始掌管基金,从generalist做到今天掌管百亿资金的基金经理,这是一条二级狗成长的典型之路。

但是鲜有人知的是,在加入惠理前,兰总还帮助麦格理在中国一线城市开发过房地产,由地产商转型至基金经理的这段经历,对他的投资风格也有深刻的影响。这段非典型的道路,又能帮我们从一定程度上解构他的成功秘诀。

做开发商的日子

兰总出生于北京,9岁去了澳洲;初一初二回来北京读了两年书学好了普通话后,便在澳洲扎根,大学读的精算,毕业后进入麦格理做房地产直投,一做就是四年。

这份工作是在澳洲募集资金,然后在中国大陆一线城市开发物业,而2000年左右在国内做房地产,可是个朝阳行业。且不说那时候投行的待遇好,从悉尼到中国大陆任何一个城市公干,全部都是商务舱加五星级酒店,报销待遇都是非常好(这点我绝对相信,你们也可以再回顾一次我做投行我骄傲的一级狗生活)。

而且,那个年头,外资带着钱来大陆开发,走到哪不是被人捧到哪!从地方政府,到地方的开发商,看到你就是看到大金主的表情。谈过生意的大佬不计其数,什么任志强、冯仑啦,连刘晓光当年都想把他挖去首创置业去。

只不过,兰总在行业刚进入白银时期没多久,就选择了离开。说及离开的理由:“那时候我在北京做房地产,你随便给我一个区,我都能给你报出房价,可是这样也会让我觉得不够挑战。总不能以后我小孩问我知道什么,我回答他哪里哪里房价多少吧。”

转战香港

离开房地产行业,做什么呢?还有什么能比做一只二级狗更能广撒知识面的呢?兰总入行还靠了他哥哥的慧眼。

他哥哥比他大六岁,当时在大摩做机构销售,也比他早来香港六年。尽管兰总自己没有偏好是做买方还是卖方,但他哥认为:技术上你都能做,但卖方要营销、推销、包装自己的报告跟观点;你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太适合做卖方,做买方比较适合。刚好又了解到客户之一的惠理在招人,于是便牵线搭桥成功。

而那时的惠理,已经成立了十年,累计了一定的名气,但AUM还比较小,不到三亿美金,整个团队也只有八个人。如果说当年外资去大陆盖房子算是少数,那么外资去买中国股票就更是异类。

谢清海先生2002年判断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因此招兵买马,兰总也成了惠理第一位有大陆背景的分析员,主要负责大陆背景的公司,如B股,H股,红筹,民企,再到2006年QFII开启后的A股。

至此,他们成为市场上最早的投资中国的海外基金。

抢占先机

2000-2008年,市场上真正的中国基金一只手都能数的出来:惠理、刘央的西京、郑方的Keywise。大陆背景的从业人员也少,那时候走在中环的天桥上,耳边几乎全是讲广东话的,不像现在,一半都说着普通话了。

而同期中国上市公司标的也非常少。2003年时候港股中所谓的中国企业最多就是香港蓝筹,东莞开厂的OEM,北控什么的红筹市场关注度不高,H股就更没有人看了,最早一批的H股都是便宜的一塌糊涂,估值不高。上市公司开个业绩会,基本就是英文或者广东话,你要想听个普通话,还得靠翻译。

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你如果有大陆背景,专注做中国企业,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再加上2000年代也出现了信息环境的变化。90年代时候老一辈的二级狗,没有电脑,没有excel,什么都靠手算;在兰总的年代,电邮出现了,distribution list有了,模型也能在电脑上洒开了跑了,极大的提高了研究效率。

也正是这些优势,2003年惠理将AUM从不到3亿美金,做到十年后的突破100亿美元,实现了业绩与AUM的双赢。

中港炒股大PK

香港资本市场的很多问题,兰总眼中,都可以归结到定价权。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市场上,都有一个放水的娘,都有一帮无论牛熊都会捧场到底的本地投资者。而港股市场上,没有央行,只有700万香港人每年的MPF勉强作为本地投资者——这怎么够呢。

过去二三十年中,港股的定价权主要集中在海外机构手中;而过去两三年,随着全球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向成熟市场,海外资金从香港撤退了约600亿美元,香港变成了阴跌的主力军。但是也看到随着沪深港的联通,内地的钱正在南下了400亿美元。

老外买港股,主要是配置型,标的好不好,首先要看流动性,谁流动性好谁就有溢价。所以过去港股市场涨幅一定是大盘先走,中盘随后,小盘最后再补涨;跌起来一定是大盘先下来,中盘随后,小盘最后再趴下来。

内地炒股票,看的是市值,谁小谁好炒。想想12年炒作创业板时候,那是不讲估值讲市值的,这公司在做这样的事情,对应的那就是多少的事情,还会在强调下实际流通市值多少,越小越招人喜欢。那些透明的大盘股,市场反而会找出一万个理由:市值太大了,基本面不好,增长只是低双位数,不够高双位数的创业板吸引,还是留给外国人吧。

兰总紧接着就举了两个例子。

几年前我开始重仓上汽,理由是公司便宜、增长稳定、分红理想,结果当时市场上没有多少人感兴趣。今年开始,国内没有一家券商不在推上汽,逻辑和理由跟几年前我给的理由一样,那么为题来了,为啥早不买呢?因为这么大一盘子,以前除了基本面没有故事,现在公司增发给管理层了,市场一拍脑袋管理层要坐庄了,跟着庄家干,致富不是梦!

 上汽过去五年股价升幅63.44%,过去一年升幅达到36.87%。

另外一个案例在地产股。这是海外投资者一听到就nonono的板块,因为他们担心中国的房价泡沫,担心供给过剩鬼城太多,担心政府调控打压房价、按揭,反正这么多年来来回回,从来就没有变过。

所以你看,深港通开通后,大型地产股跑输小型地产股。大盘地产股跑输,主要就是外资机构害的,他们一手握着定价权,一有点风吹草动,跑了再说。

而中小地产股,外国人本来就看不上眼,也从没想过拿这个定价权,那么内地投资者就想了:既然有人去举牌万科、金融街、保利,那为什么没有人去举牌更便宜的标的呢?就拿融创举例子(不说孙宏斌买乐视这茬),为什么他业绩不好,但是股价还能涨涨涨呢?因为他的股价就是被严重低估了啊!

当然,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确实是令海外投资者头痛的一个因素。中国企业在乎的KPI那么多,营收啊、市场份额、毛利,ROE,但是却没有一家公司是以市值管理作为追求目标的。对比看看国外,比如澳洲很多公司都有职业经理人,如何照顾所有股东的利益,这是他们重要的KPI。

市值管理需要将业绩做好,考虑分红,考虑回购,考虑各种资本市场对股价的支持;放个利好消息,找一帮基金拉个涨停板,这不是市值管理,这叫坐庄。之所以没有中国公司这么做,因为规模可以有收购,利润、销量、ROE可以通过做账,唯有股价和市值是上市公司左右不了的,真要把市值弄上去,难啊!

当然中港投资者的要求也很不同。国内投资者是:我把钱给你了,你怎样都不能给我亏钱,牛市时候给我相对回报,熊市时候给我绝对回报。由于国内投资者的手段少,所以永远都在问,你仓位多少啊,你这个看法是怎么体现在你的仓位上的啊?

海外投资者是:基金经理们我都已经选出来十家了,有做价值的,有做成长的,有做对冲的,有不做对冲的,我已经根据自己判断把钱配给不同的基金经理了,如果价值不好,那成长可能帮我赚了钱,你给我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基金经理从来不用解释仓位控制的问题,但需要解释为什么手上拿着那么多现金。

主动基金步入冬天?

比投资港股还是投资A股更大的话题是,2009年之后,全球对冲基金跑输指数,alpha越来越难做,定价权慢慢从主动基金手中转到被动管理的ETF。

比如美国,现在的ETF的种类非常之多,做多、做空、加杠杆、没杠杆、股票型、市场波动型,绝对是配置者的天下,不找alpha,配好beta,一样也能赚大钱。

这也令不少人还是怀疑,主动基金的生存空间会不会越来越小?主动基金的基金经理、分析员是不是以后就要失业了?

兰总认为,逻辑上讲,资金不可能100%投向被动资金管理,否则市场就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股价也只有在出现消息的情况下波动。现在正是因为有分歧,股价才会有波动,而分歧就是来自主动基金经理的不同的判断,有人买自然也有人卖。ETF是个很大的威胁,但如果没有主动基金,也不会有ETF的存活。

这里同样的道理出在FOF上,过去几年大家看到的是单飞的私募越来越多,这几年开始看到上层的基金的基金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没有下层的基金,又怎么能够支撑上层的基金呢,事情都会找到平衡点。

除了受到被动基金的挤压,主动管理基金近些年更大的挑战来自监管。很多中国投资者的挚爱偶像是巴菲特,但是没有人提的关键点是:巴菲特个人并不持牌,所投资的公司可以进驻董事会,可以参与公司的运营。这对主动基金经理来说绝对不可能,所以现时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很多都不是纯二级市场基金,而是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基金。

坚定的价值投资者

每个基金经理有着不同的投资风格。有人选股找alpha厉害;有人管理做得好,手下分析师都很强;有人内地关系消息强;有人虽然微观不好,但是宏观感觉好,可以抓对板块赚大钱。

而兰总,最大的特色是能够hold住自己的持仓,一旦看对了就不会放手;言行一致,跟投资者说了什么,之后就会执行什么。谢先生曾经送他一本讲老一辈投资者的书,有段话令他印象深刻:

如果你准备买入一只股票,如果未来一至三年这只股票都不交易了,那你还愿意买入这只股票么?

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人在炒股票,但这并不代表你在投资。价值投资者说穿了就是要有耐心,要等,就是因为大家对回报的时间预期不一样,才会有价值,才能体现出价值。

他复盘过去的投资时,过去五年赚钱赚的最多的是地产股,比如2016年年底卖了保利,两年的持有期,账面收益达到了80%。

尽管地产股的波动很大,但如果把时间拉长,地产股的盈利预期是最稳定的。他们花100块买了一块地,投入50块盖成房子,再以200块卖出去;你既然愿意花200块买房子,为什么不愿意30块钱拥有地产公司?就算地产公司没有办法将100块的地变成200块的房子,还有100块的土地对应30块的股价,哪怕地价跌一半,投资者还是可以赚20块。

以前投资一间公司,总是希望公司能成为百年老店,但投资地产公司就应该买他有限的寿命。因为未来中国地产公司的空间会变小,留给中小地产公司的空间就更小。我如果是地产公司老板,趁着现在楼市好,卖完房子我已经是土豪,够活几辈子了;要是儿子女儿不想接班,那我就关门不做了倍。所以这些中小开发商的生意并不是可持续业务,如何要再段时间内完成30到100块的价差,那就剩下卖公司、私有化、被收购这几种途径。所以地产公司中谁最被低估,谁最有可能被私有化,这才是大家应该买的。

另外一只印象深刻的重仓股是舜宇光学。2013年公司配股时候首次入场,当时股价只有10块左右,占仓位约1%左右。本来想着靠配股赚点小钱,结果当年华东刮了个台风,他们的厂房淹了一米的水深,此时的内心OS是这样的:厂子被淹了,股价肯定很负面了,怎么办?

于是赶紧找了野村的黄乐平去公司调研。去了发现没有想象那么严重,虽然一场水影响了公司的出货期和库存,但是他们日本客户帮他们过了难关,不仅没要他们钱,反而还给他们钱。于是就在想:为什么客户对他们这么好?跟管理层深入了解后,知道公司有全球市场40%的份额,只是了解公司的人不多,于是趁着大水厚股价回调加仓买入,再也没有卖出。

2014年和市场讨论舜宇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说我不喜欢他,更喜欢AAC,舜宇跟欧菲光、大力光竞争多少大啊!但是兰总认为,整个市场增长快,大家都能分杯羹,公司估值不离谱,又有车载产品,为什么市场不看好呢?虽然之后公司的竞争格局、基本面没有出现太大变化,但是随着市场在2016年对公司的挖掘和认可,股价也得到了非常理想的表现。

那么作为价值投资者,认定了之后,确实只能慢慢等待。当然波动性也是一大考验,舜宇16年12月从41块跌到33块,但是1月份就全部回来了。不过作为长线价值投资者,你这么关注波动性干嘛呢?

波动不是风险,真正的风险是你投资了错误的公司。

投资回顾与展望

兰总承认去年的回报是自己这么多年以来表现最差的。复盘2016年,除了三季度组合跑出外,第一、二、四季度表现都不理想:一季度被熔断打乱;二季度每个月都在忍受加息带来的市场波动,直到六月底英国脱欧后,市场才出现触底反弹;七月份形式终于转好,各国政府官员放暑假后,少了不少的宏观噪音,令市场回归公司业绩基本面,个股出现机会;不过四季度Trump当选,又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相信今年会是去年的延续,市场的风险胃纳仍要受到宏观噪音的主导。尽管新官上任三把火,但Trump的竞选承诺可以实现多少,现时仍无法证伪;但如果他可以推出部分基建、财政减税措施,中国也会做出相关刺激。

预计3-5月时,只要公司业绩不差,宏观经济出现一定的正面修正,低估值的股票会迎来一波比较好的涨幅。

兰总看好的板块如下:

看好房地产股份,这是逆向投资的首选。

看好腾讯这样的新兴经济企业,其变现空间强大。

看好有研发实力的高端制造企业,像舜宇、福耀、申州这样的公司客户,全部都是国际一线品牌,这些公司能够成为他们的主供货商,已经说明其实力。

如何看待二级狗这个职业

谢先生在他的书里,说他的成功一半以上来自运气。

万事开头难,一个再厉害的基金经理,没钱都是白搭,没有AUM不行,timing不好也不行。人性永远都摆脱不了追涨杀跌的心态。

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想出来单干,投资者也都想把钱给你,但很多时候这也是市场最危险的时候,你如果建仓在高位,第一年亏钱,以后就很难再翻身了。市场低的时候,虽然你的风险更低,赚钱的机会更大,但那时候没人愿意把钱给你啊。

对基金经理的另一个挑战是时间。兰总承认,年纪越大,越难跟上潮流,比如他就没有淘宝账户,也没有淘宝过。那么没有体验,怎么能理解公司呢?

那就需要接受做的好的分析师对基金经理的教育,了解新事物背后的逻辑,学会放权,有开放的心态,放正自己的位置,否则势必被时代所淘汰。

当我问到,有什么建议给新入行的二级狗时,兰总给我回答了下面这一段:

我的建议,要不就别入这行了。金融界现在供给过剩,在亚洲做二级狗更像吃青春饭,卖方分析员基本做到四十岁,不是进了管理层就是做了team leader或者去了买方,很少再写报告了,体力上哪拼得过年轻人。这说明早晚有一天,行业一定会发生变化,肯定会有人因为达不到预期而离开的。

同时你也要想清楚自己在行业里想干什么,想清楚自己的退路是什么。你想做分析员,那你想好你的风格是什么,无论是咬死做个价值派,还是追涨杀跌,其实行行都成出状元。千万不要随着市场风格转变把自己弄个四不像,要认清自己想干什么,找到合适自己的定位。

以前盖房子时候,看的见摸得着,盖完看见人搬进去觉得很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现在管了几十亿,也不过是屏幕上的一串串数字,尽管我坚信二级狗是有地位的,是通过资本市场把钱向最需要的地方allocate,但是现在很多人炒股票已经失去了这个金融的核心意义。

大家炒股票都是为了自己赚钱,上市公司上市是为了造个壳,从卖方、买方、投行和监管机构,没有人按照最核心的金融理念去运行市场,这是我现在感到最失望的地方,也是我不愿意我的下一辈进入这行的原因。

市场还是重要的,但市场也丧失了为人类创造价值这一最重要的意义。

Well,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