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些好习惯,钱财不进你家门

没有这些好习惯,钱财不进你家门
2017年03月13日 12:29 理财周刊

1、定期储蓄 打好理财地基

案例:

大学本科毕业后,张彬就进入了一家外资500强企业工作。工作一年后,他逐渐感到自己的学历在同事中并不突出,同时也缺乏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验,这大大影响了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于是他有了留学的打算。

张彬了解到,在获得奖学金的前提下,去美国某校留学两年的学费与生活费用总支出为30万元至40万元左右。

虽然这对张彬而言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但他却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制订了一个未来4至5年的储蓄计划。张彬开始工作的起薪为1万元左右,由于他所在企业每年员工薪水的涨幅较高,为10%左右,配合每年5%左右的理财收益,因此他比想象中更快地实现了储蓄目标。

4年后,他的存款账户就积累了将近40万元,并成功申请了一所美国名校攻读硕士学位,实现了“留学梦”。

点评:

储蓄不仅是美德,更是手段。首先,养成定期储蓄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很多人生“小目标”。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出国留学,还是购车、买房,又或者是完成一次出国旅行或买一部iPhone手机,都要走出“储蓄”的第一步——牺牲一定程度的当下满足,以实现更长远的理财目标,提升人生整体的幸福度。

其次,正所谓“储蓄是投资之母”,储蓄还为投资积累最重要的本金。正如以上案例中,张彬通过日积月累的工资储蓄,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对自己的“人力资本”实现了一次很好的投资。

在个人投资理财中,决定投资收益的,不仅仅是投资的技巧和智慧,如果没有一定数额的本金积累,那么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举例而言,假设一个家庭通过不断储蓄,金融资产达到了450万元,那么,即使他们只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求5%左右的稳定收益,一年至少也能获得20多万元的投资收益,从而实现初级的财务自由。而如果某人仅有10万元储蓄,却想通过股市等高风险投资博取高收益,那么即使他的年化收益率达到20%,一年也仅有2万元的投资收益。

最后,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储蓄”还是一种在人生青年阶段最重要的理财策略,以实现生命整体的效用最优。

每个人的人生都大致会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工作的时间,这一阶段没有收入来源,但教育和生活娱乐等支出较大。第二是工作阶段,这一时期收入稳步增长,达到顶峰后继续持平或略有降低,收入通常可以大于支出,有了储蓄的条件。第三是退休后的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医疗保健、休闲养老的费用增加,而收入大大减少,因此又回到了“支出大于收入”的状况。

因此,对于理性的消费者而言,应当综合考虑当前和将来的收入,在工作阶段做好资本积累,为养老及子女教育做好一定的准备,从而获得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效用最大化。

2、勤于记账 买得更聪明

案例:

外企白领王小姐是一个热衷时尚的人,“冲动消费”这个词对她而言从不陌生,而她最喜欢购买的莫过于各种打折商品。因此,虽然工作多年以来存下的积蓄不多,但王小姐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会省钱的“购物天才”。

近期,当她考虑购车时,才认真思考了一下自己的财务状况。王小姐发现,近年来自己每年有将近40%的收入可能都花在各种打折的时尚衣服、鞋子、饰品、包包上面了,原本自己只关注“被省掉”的钱,而从未想过可能因此而花了更多。“现在,这些‘时尚’中的90%都已经成为‘垃圾’了,如果把这些不会增值的花费用来理财,那该多好啊”。

点评:

每天,我们都在衣、食、住、行上花钱,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清楚自己一年在服装上的花费占收入的百分之几,或者是自己每月在三餐及交通上花费的总额是多少呢?如果你很清楚自己在以上这些项目中的大致花费,及其占收入的比例,那么恭喜你,相信你在理财问题上绝不是一个糊涂的人。

要知道,省钱并不等于买到更便宜的物品,而是在支出预算与限额之内买到更便宜的东西,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具体的测量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购物选择是否与目标相符——这个标准来自记账和编制预算的习惯。

正如财务会计系统对于经营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一样,记账对个人的重要性在于:当你掌握了自己的大体收支情况后,就至少可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自己每年收入减去支出后的结余是多少,若干年后总共可以存下多少钱,以及可以用这部分资金实现自己的什么理财目标。

 

2、自己每月、每年或任何一个周期内,花在衣食住行、娱乐、旅行、储蓄等各个项目中金额的比例是多少。

记账,是从“编制预算”开始的。刚刚开始尝试记账的人,可以先关注一下自己的水电煤等缴费情况、信用卡、支付宝账单、银行账户的取现情况等,从而了解自己在每项基本支出上的花费,为编制预算做准备。其次,再将各项可能的支出进行分类,在每个类别中写下自己可能的花费或想要购买物品的估计价格。

编制预算可以将花费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三餐、房租或房贷、生活缴费、交通等每月均较为固定的支出,可以“月”为单位编制预算和记账;第二类是服装、部分日用品、家居用品、礼品等使用期限较长或购买频次较低的物品、项目,可以“年”为单位编制预算和记账。同时,这类物品由于使用期限较长,还可在计算其成本时进行“折旧”处理,以明确其每年的真实成本。例如,一部5000元的手机,预计使用期限为3年,那么每一年的实际成本就为1666元;如使用5年,则每年的成本只有1000元。

当编制预算与记账成为一种习惯之时,就会对各项消费有一种“俯瞰”的视角,大大减少“花钱买没用的东西”的冲动消费,也更加珍惜已经买到的物品,同时让你的购买决策更明智,省下资金用于长远投资。

3、巧用银行信用卡 关键时候帮大忙

案例:

刚刚工作2年的周莫与父母同住,花钱谨慎的他,日常开销并不多,因此,也没有使用信用卡的习惯。

他表示:“我每月的工资大部分上交父母,而且我花钱也较少,所以好像没有特地办一张信用卡的必要。”

然而,一次突然的意外改变了他的想法。几个月前,周莫的父亲突发疾病住院,医生建议要尽快进行手术,而手术费用高达5万元。可是,家里的资金主要都在定期存款与理财产品中,手头现金只有一两万元,周莫和母亲只能联系亲朋好友借款,才凑齐了手术费。

点评: 

有人说,现代青年最怕看见两个东西:信用卡账单和“某宝”账单。信用卡,总是容易让人们将其与冲动消费、买买买、欠债等负面情况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巧用信用卡的各种技巧。

在上述案例中,只需要一张大额信用卡,就可以在紧要关头提供“过桥资金”。在毕业工作后,马上申请一张信用卡是明智的做法,因为这样可以在较早的阶段就积累信用记录,并且让银行逐渐为自己的信用卡提额。一般而言,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信用额度可以达到一两万元左右,而通过不断使用信用卡,并在保持个人良好信用记录的前提下,就可以逐渐将额度升至5万元、10万元,甚至更高。

遇到案例中的情况,如果有一张5万元额度的信用卡,完全可以直接“刷卡”,解决当务之急。至于还款日,则通常要在消费日以后的20天到50多天不等。在这段时期内,无论是取出自己的存款用于支付信用卡账单,还是问亲戚朋友借款来还,都会从容许多。因此,巧用信用卡,无疑也是理财的好习惯之一。

除此以外,使用信用卡最为大家所知的“优势”,就是享受长达20-60天不等的免息期,以及各种联名信用卡和消费优惠了。“免息期”的价值在于,可以将本来已经花出去的钱,留在银行账户或宝宝类产品中,获取一定的收益。在刷卡优惠方面,各行信用卡均有不少长期的优惠活动,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在消费上的“羊毛党”,无疑是省钱的最好诀窍之一。同时,各类航空、酒店等联名卡的存在,也让“飞行达人”和“旅行达人”获得了不少额外的福利。 

在谈论信用卡优惠的时候,还不可忽略各类增值服务,如办卡后赠送的航班延误险、女性健康险、防盗刷险,以及机场贵宾服务等等。这类服务贴心而且周到,照顾到了时常可能被持卡人自身忽略的一些需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国旅行前,提前准备好一张全币种信用卡,还可以减少外汇的兑换。许多全币种信用卡还有将外币消费直接“以人民币入账”的功能,而有一些双币种信用卡则具有“自动购汇”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不少全币种或双币种卡片还有免去“货币兑换手续费”的优惠,在非美元区国家消费,这无疑能为持卡人省去不小的一笔支出。

4、理性消费 不做欲望的奴隶

案例:

在北京某知名外企工作的Lily是个追求时尚的90后,靓丽的外表加上不错的工作能力,入行不到两年,Lily的税后月薪已近万元。但虽说收入不少,也不需承担房租水电等家庭开销,但Lily却是个几乎没有任何存款的“月光族”。 用Lily的话来说:“小姑娘都比较爱打扮,保养化妆的支出都很高,现在网络商家展示的商品实物图和效果图都很精美,而且买得越多折扣越高,上下班途中和午休间隙刷刷网页,不知不觉就下了不少单。”

因为习惯上网“血拼”,Lily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三四个快递包裹。但爱“剁手”的她也坦言,自己购买的不少服饰、化妆用品都是在PS效果图以及网红的推荐诱惑下的“冲动产物”。“比如,前段时间我买了个卡西欧的自拍相机,买回来后没多久就发现有网红博主晒了Sony出的新品,样子和颜色也更加可爱,就忍不住又入了一个,原来的相机就很少用了。另外,还有很多网购回来的衣服、饰品也只穿了一两次就再也没用过了。”

除了网购消费,各类美容健身类的预付卡也是导致Lily“月光”的另一个原因。“因为现在美容健身都需要办预付卡,不然就没有折扣。有时还没用完,商家又开始催着充值,所以这部分花费也始终降不下来。”根据Lily的计算,她目前在美容美发、健身瑜伽上预付的费用估计有3万多元。

“有些卡还挺常用,但有些不常用的放久了,自己都记不清里面有多少钱,甚至原来的店还在不在都不知道了。现在我身边还有张预付了8000多元的健身卡快要过期了,但我总共只用过两次,有时候仔细想想自己消费起来也确实不够理性。”

点评:

月初领薪水时,手头宽裕就不断“买买买”,等到临近月末和信用卡还款日就只能“节衣缩食”,甚至偶尔还需向父母、朋友求助,这是不少白领“月光族”、“卡奴族”的写照。客观地说,在消费渠道日益便利多样的当下,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也有所“抬头”。

以Lily颇具代表性的案例而言,在网络诱惑下的冲动购物以及盲目从众、喜欢预支的心理就是颇为常见的不良消费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消费者或多或少都会因禁不住商家的推销炒作、网红明星的推荐代言,甚至出于和周围同事朋友的攀比的目的,购买不适合自身风格、消费水平或日常使用率极低的产品,白白花了“冤枉钱”。

如何才能让不必要的支出“瘦”下去,让自己的财富“丰满”起来?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最为重要。就像减肥首先需要进行合理饮食一样,消费也需要理性规划,量入为出,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可通过与朋友拼单整合消费、二手置换、共享优惠卡、线上线下比价代购、把握促销节点、淡季错峰出行以及每月记账分析支出等方式构建合理的消费模式,在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或超过自身能力的花费。在进行预付卡等预支消费前,也应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谨慎评估,减少钱包中无收益的“沉淀资金”。如果确实有充足的使用需求,也要注意甄选信誉度高的正规商户,同时保留好相关发票凭证,尽可能地减少风险。

5、借助保险 构筑家庭安全防线

案例:

在沪上某私营企业工作的李女士夫妇已过而立之年。2012年末,李女士所在单位的一名同事突发胃癌,昂贵的医疗费用一下子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亲眼看到同事因病“一夜返贫”,李女士也有了“危机感”,考虑到私营企业的收入不是很高,单位也没有为员工购买医疗团险,李女士在朋友的建议下为自己和丈夫各购置了一份重疾险,保额均为50万元。

2015年初,李女士的丈夫无意间发现右甲状腺结节,肿块无伴随症状,于是未予重视。2015年9月,李女士的丈夫在体检中再次被查出甲状腺问题,在医生的建议下,李女士的丈夫前往医院复诊,最终被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并淋巴转移,后立即入院行甲状腺切除术。李女士根据保险条款规定,获得了50万元保险金赔付,为丈夫的手术及后续康复护理费用解了燃眉之急。

点评: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作为转嫁和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保险规划已成为为家庭财产、家庭成员健康构筑安全防线的重要金融工具。总的来说,保险的基本原则是累积千千万万人的财力,结成一个抵御化解风险的聚合体。而保险最大的功能,就在于当投保者遭遇如李女士家庭这样的不幸时,可以依靠保险金避免个人与家庭陷入经济危机,同时能够继续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准。

在具体的保险规划上,年轻的单身一族可优先考虑为自己配置意外险、重疾险以及住院医疗险。而如以家庭为单位投保,最先考虑的,则应当是在这个家庭中经济责任最重的“顶梁柱”。

在配置保险产品时,要综合家庭收入结构(是否是稳定持续收入)、负债情况(有无房贷、车贷等)、单位福利等综合情况,以意外险、重疾险及寿险作为最先考虑的产品,有余力可再考虑适当选择分红险等投资类险种,科学有效地循序转嫁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房价高企,“百万豪宅”越来越多,家庭资产主要集中在房产已经成为都市常态,但绝大部分人却并没有对这项家庭主要资产进行保障的意识。但事实上,房产要么不发生风险,一旦发生风险,所需支出的花费都不小。除了人身保险,通过家财险为家庭主要资产撑起“保护伞”也是一种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理财之道。作为实用型的消费类保险,家财险价格也较为亲民,较为全面的整年保障也不过200元左右,不会对家庭经济造成太大的负担。

此外,为了避免购入不适合自己的保单以及后续不必要的损失,也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前最好能学习和掌握一些基础的保险知识,明确自己最重要的需求点。在确定大致的投保方向后,最好再对具体的险种进行深入一些的了解,弄清该类保险的保障重点、理赔比例以及相关免责、退保条款,大致做到心中有数,如此才能少交“学费”防忽悠。

6、合理负债 为我所用

案例:

章小姐两个月前在某电脑商城使用信用卡购入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因为听说周围有不少朋友在购买新款电子产品时都会使用信用卡分期,章小姐也颇为心动。

在简单比较了银行7.2%的年化利率以及自己拟购买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的信托年利率后,章小姐决定将电脑的购物款也投入到收益更高的信托产品中赚取利差,便向银行申请将6000元购物款按7.2%的年化利率进行分期,月手续费率为0.6%,分12期,每月还款536元。

一开始,章小姐还觉得挺划算,但后来渐渐发现了问题,因为每还完一期后,按理本金都在递减,但银行实际仍一直按6000元为基数一次性收取手续费。这样算下来,章小姐使用信用卡分期实际支付的真实年利率超过13%,高于其投资的信托收益,白白向银行支付了高息。

点评:

大量金融借贷工具和产品的出现,使得“负债消费”在现代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升高。可以说,“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以及“用别人的钱来赚钱,借鸡生蛋”,是负债的最核心的魅力。但像章小姐那样没有算清实际借款成本便糊涂借款,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否负债、如何负债,最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与资产状况进行考量。在使用各类贷款或杠杆工具前,应谨慎衡量自身有无实际的借款必要及还款能力,了解和对比一下借款的风险及成本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择优选用免费或低利率的借贷产品。

比如,合理使用信用卡、“花呗”、“京东白条”的免息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变现“信用度”,增加自身资产的流动性;如果要买车买房,也可以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房贷、公积金贷款、车商免息优惠分期贷款等低利率贷款,提早实现“有房有车”的人生梦。

但在另一方面,信用卡分期、消费贷,甚至校园贷等利率较高的贷款方式也需要慎用。因为如果自己手中因负债而暂时“省下”的钱没有更高效益的去处,或者过度“超前消费”,不仅享受不到合理负债产生的正向效用,还可能因偿还能力不足而导致资金断裂或高额罚息,甚至因产生不良信用记录而影响今后的生活。

还需强调的是,无论投资还是负债,“货比三家”都是不变的定律。无论是选择汽车贷款还是消费类、信用类贷款,又或是朋友之间的个人借款,也无论为何借款,消费者都应结合实际的产品或借款条件进行比较,选择成本最低的借款渠道。

在进行成本比较时,除了比较最主要的利息支出外,担保费、评估费、律师费、保险费等附加费用也应加入到对比范围。另一方面,各渠道的业务效率、服务品质等“软性价值”也有一定的比对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合理的负债原则是:利率高的贷款尽量不借,要借也尽量只借短期;利率低的贷款尽可能地利用,但不单纯为了负债而负债。

7、降低交易成本 少折腾就是“赚”

案例:

武汉股民张先生一直在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开户炒股,2014年其开通了融资融券账户,并与客户经理口头约定一般交易按万分之三收取佣金,融资交易收取万分之五的佣金。

2014年7月,他将普通账户30多万元转入了融资融券账户,一直在该账户操作。“也许是粗心,也许是信任,后期操作中我一直认为券商在按口头约定收取佣金。”张先生说。2015年1月初他在对交易情况进行统计时发现,2014年12月份收取的佣金超过6万元,整个账上亏损10多万元,这让他大为吃惊。

据张先生分析,其被收取高额交易佣金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偏爱短线交易,加上融资融券后总资产量能放大到60万元左右,一个月总交易量超过1000万元,12月更是达到2000万元左右,导致佣金也水涨船高。另一个原因则是券商没按口头约定的万分之五收取佣金,而是按该营业部融资融券默认的千分之三收取,是此前约定的6倍。

他将融资融券4个月的交易情况汇总后发现,4个月中,共被收取了18万多元佣金。如果按约定的万分之五收,也就3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张先生在交易成本上多支出了近15万元。发现此事后,张先生当即与证券公司联系,后者同意以后将融资融券账户佣金率调整到万分之五,但对于以前多收取的佣金,表示为无凭证口头约定不予以退还。

点评:

不论从事哪个行业,如果想要扩大获利,就必须尽量科学地降低成本,金融交易自然也不例外。而想要降低交易成本,寻找低费率的交易渠道就是最直接的方法。

以“坑”了张先生的证券账户交易佣金来说,不同证券公司的佣金比例不同,国家规定最高不得超过3‰,而实际各证券公司及下属营业部一般会根据投资者的资金和交易情况设有默认的比例,股民也可以主动和客户经理协商下调,最低降至万分之二。

也就是说,不同的佣金比例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相差可达10倍以上。对于普通股民来说,如果资金量不多,难以从营业部的客户经理处获得足够的佣金折扣,那么可以选择在网上另外开设证券开户。一般而言,出于吸引客户的目的,部分中小券商网上开户的交易佣金极低,资金不多的股民也可拿到万分之二至万分之三的低费率,大大降低股票交易成本。

不只是股票交易,基金投资也同样可以“另辟蹊径”降成本。比如,股票型基金的申购费一般是1.5%,投资者如前往传统银行网点柜面或基金公司官网购买,通常很少有手续费折扣。但如果通过“天天基金网”等第三方渠道进行网上申购,手续费最低可以打到1折。以购买10万元股票类基金为例,如在银行渠道购买,手续费为1500元;而在第三方理财平台购买则只需150元,足足可省下1350元。

除了在外界寻找低费率渠道,改变自身的交易习惯,科学地减少交易频次,也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好方法。

同样以股票和基金为例。虽然有人认为,股票交易佣金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可是如果频繁交易,这一笔笔不大的交易佣金累积起来就很可观。用“股神”巴菲特的话来说,虽然卖出股票是必然的,但如果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获利水平出发,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买卖次数就是必需的。因为这不但符合股票价值投资理念,更能避免把已经赚到的一点点蝇头小利全部用来支付交易佣金还不够的窘境。

基金投资也是相似的道理:如果你想长期留在金融市场上,持有基金的时间越长,赎回费费率就越低。比如,股票型基金持有小于7天,赎回的手续费为1.5%;持有超过1年,赎回手续费将降至0.3%;如果持有超过2年,则赎回时无需任何费用。

8、定投基金 平滑风险

案例:

年前,张先生喜得贵子,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张先生喜悦的同时也伴随着担忧。周围年长同事的孩子已经上学,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孩子们的竞争就十分激烈,因此,他决定将来要送儿子进入名牌小学,而费用问题就不得不考虑——小学期间5年的学费总共将近10万元。

于是张先生从2007年11月开始定投某沪深300ETF,每月定投1000元,在2014至2015年的牛市中,他陆续赎回了大部分份额。7年来,张先生总共获得了超过50%的回报,积累了12万元左右的小学阶段教育基金。

点评:

华尔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 比在空中接住一把飞刀更难。”可见,在股市中“择时”的困难。而基金定投,则能起到一定的平滑市场风险的作用,让你不必苦苦练就“空中接飞刀”的技能。

所谓的基金定投,是指基金定期定额投资的简称,指在固定的时间(如每月、每周)以固定的金额(如100元、1000元等)投资到某个开放式基金中,其形式就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方式。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基金定投被称为“Automatic Investment Plan for Mutual Fund”(简称为AIP),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基金投资方式。

基金定投采用固定金额的资金在固定时间间隔进行投资,因此,就会在证券价格较高时购买到数量偏少的证券,在证券价格较低时购买到数量偏多的证券,从而平均分摊并降低了证券买入成本。

由于基金定投的这个特性降低了对投资者“择时”能力的要求,投资大师巴菲特就对定投指数基金的做法颇为赞赏,称“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

此外,对于理财新人而言,基金定投还有“强制储蓄”的功效。通过定期投资,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不知不觉中就可积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种投资方式最为适合没有大笔投资资金、但有长期理财需求的人,如养老、子女教育等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基金定投降低了投资者的“择时”能力要求,并不代表投资者无需对市场趋势有任何判断,可以闭起了眼睛投资。

一般来说,投资者应先判断趋势,在市场接近底部或者震荡市中开始定投,并长期坚持这一过程,再在牛市中逐渐赎回基金。然后,等待下一轮低点再次介入。这样一来,在一波熊市到牛市的周期过程中,就能轻松稳健地获利。

最后,基金定投分为前端收费和后端收费两种形式。前端收费就是在购买基金时就按照基金的收费标准收费,因此在每一次定投时都要扣除一部分费用;而后端收费则是在购买时不收费,在赎回时才收取费用。

对于长期定投的人而言,最好选择后端收费的基金,以减少投资过程中的成本。

9、掌握财经资讯 抓住身边机会

案例:

在2016年三、四季度以后,事件性驱动的投资机会已经逐渐多了起来。例如,去年8月份万科A由于股权纷争,导致复牌后股价大跌,此后引发险资以及各大潜伏的机构竞相抢筹,催生其股价短期内涨幅超过50%。

此外,在去年下半年,还有金融街、南玻A、格力电器等个股都因为保险资金的介入引发股价大涨。

进入2017年,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狂言不断,导致他主政以来美国政治动荡不安、党派日益分裂,特别是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引发广泛的争论和反抗。此外,欧洲的法国、德国都面临大选,市场不安定因素增加,引发避险情绪再度升温。

国际金价从去年四季度的低点稳健上涨,这就是一种事件驱动的投资机会。截至2月24日,伦敦金价格超过1260美元/盎司。自2017年1月1日以来,国际金价已经累计上涨超过10%,悄然创下3个多月来新高,黄金成为2017年开局以来全球市场表现最突出的投资品。

与国际金价走势吻合,黄金类股票的股价也出现一定涨幅。但黄金股除了和国际金价走势相关外,还受A股市场氛围的影响。目前黄金股的涨幅落后于国际金价的涨幅,值得投资者关注。

除了黄金,特朗普大叔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投资机会呢?这就是港股。今年以来,港股的走势明显强于A股,让A股投资者羡慕不已。港股涨得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股强势。特朗普主政以来,十分高调地提出增加基建投资、放松金融管制等措施,极大刺激了美国股市。而港元在汇率上紧跟美国,所以香港股市与美国股市也保持非常紧密的关系。

港股涨得不错,可是“港股通”、“深港通”的开户门槛都很高。其实,作为普通投资者也可以“炒港股”,就是投资标的为港股的基金,例如“恒生ETF”。“恒生ETF”就是跟踪香港恒生指数ETF基金。目前国内指数基金做得好的几家都有相关的“恒生ETF”基金。

点评:

通常来说,如果每天花个10几分钟,把新浪财经、网易财经、腾讯财经这几大平台前5条热点新闻看一遍,基本对当天的财经大事就心中有数了。

如果能够坚持平时对这些国内外重大财经事件、政策走向、宏观经济数据保持密切关注,哪怕你不是一个学财经专业的人,也定会培养出一种“财经”素养,这对日后的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掌握财经资讯不仅能让自己把握经济脉络和趋势,不至于在信息爆炸中迷失方向,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挖掘到个股的投资机会,所谓“跟着新闻联播炒股”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通常,重大的财经事件都有可能引发相关个股波动,从而带来投资机会。这种策略就是所谓的“事件驱动”的投资机会,这也是目前震荡市中比较靠谱的赚钱策略

“事件驱动”,包括公司并购、重组、“高送转”、突发事件、政策性突发利好等因素。如果你经常关注各类财经热点资讯,并能沉下心来做一点基础性的研究,还是很有可能抓住这些投资机会的。

10、热爱读书 与大师为伍

案例:

当前,不少80后、90后的投资者开始进入投资市场,他们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年轻的投资者不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旁门左道”上努力,结果是付出越多效果越糟。

股灾期间,网上有篇文章流传甚广:《把50万炒到7800元,谁比我惨?》。这是一个有9年投资经验的投资者,经历过2007年牛市、2014年牛市,然而在2015年6月股灾后几乎输光本金。

他的反思文章很长、很中肯,总结了自己在股市中的学习过程以及心理方面、操作习惯方面的很多不足。但最致命的一个不足之处他却没有看到——迷信所谓的“技术”,而完全没有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对基本面等客观因素的尊重。

这是个非常典型的散户,那么肯学习、肯钻研,还输得这么惨,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歪了。

他这么总结:“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之辨是最大的难题。对于我而言,确定性就是买进去之后,就一定涨,甚至一定大涨。我不知道这种确定性是否存在,但我一直在寻找,我一直认为,涨的股票以及大涨的股票都有其内在的共性规律,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罢了。于是乎,就要不断研究,还得不断测试。”

这个散户一直想研究出一套“交易系统”战胜市场——但是这个出发点是错误的。

美国的“长期资本”基金曾经很牛,合伙人中好几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们足够聪明,他们的量化交易模型也足够先进,然而“长期资本”最终的结果是两次破产,并最终倒闭。因为他们的交易系统无法预测到突发事件,并且也不能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站对队”。

点评:

要想拥有赚钱能力,并在资本市场屹立不倒,具备正确的、基本的投资理念远比所谓的技术更重要。

要想获得“正确的、基本的投资理念”,经常阅读经典,在思想上与大师们“交朋友”是最重要也是事半功倍的方式。

当然,目前市场上的各类投资理财类书籍汗牛充栋,这里我们定义的“投资理财经典”面对的对象是普通投资者,更倾向于价值投资理念。下面这3本书都是价值投资的经典之作。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作者是罗伯特•哈格斯特朗(Robert G.Hagstrom)。这本书中详细分析了巴菲特九大投资案例,告诉我们价值投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思想体系。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强调三点:

1、学会等待——相信市场总会有定价出错的机会;

2、自知之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力圈”)等待这些机会出现;

3、理性冒险——机会出现后,下大注(“集中投资”)。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作者为查理•芒格,他是巴菲特的合伙人,也是其良师益友。这本书收录了芒格主要的公开演讲,全面展现了这个传奇人物的聪明才智。

《穷查理宝典》一书最具独到性的两章分别是“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和“人类误判心理学”。前者不仅涵盖投资的智慧,更是人生如何学习、思考、待人接物等全方位的智慧行为准则,其核心就是强调“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

《投资者最重要的事》,作者为美国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这本书可谓价值投资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对“第二层次思维”、“理解风险”、“度量市场的位置”等方面的描述非常深刻,并在很多方面具有独创性。

11、常写投资笔记 举一反三

案例:

以下两则投资笔记,是一个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理解感悟,供大家参考。 

2015年7月2日 熊市再来

今天,带着50%的剩余利润清空了所有的股票。这笔钱将用于还清房贷。

如果按照芒格“总是从反面想”的教导,目前股市的形势应该是:三大救市措施失效,股灾进一步恶化。

观察到的现象之一是:救市“利好”让大量被套散户处于麻痹、无奈状态,而大机构却趁利好出货,今天早上开盘前5分钟成交量就突破800亿元。

观察到的现象之二是:“允许券商自设融资强平线,取消6个月强制还款期”,表面看这是为融资盘松绑的利好,可是从反面想就是“基本的规矩都不讲了,情况真的是很糟”。这意味着,继外部融资盘被爆仓后,场内融资危机已现。

2017年2月3日 重温一组数据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公布的一个数据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截至2月3日,A股持仓投资者数量跌破5000万。  

而截至2016年12月末,从A股账户持有人市值分布指标看,持有1亿元以上市值的投资者账户数量,达到了4680户,已经超过了2015年牛市期间沪指最高点5178点时的纪录(4359户)。

历史数据则显示:在2015年6月19日,A股持仓投资者数量首次突破5000万,并在两个多月后的2015年8月28日达到5197.55万的最高峰;而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创下此轮牛市高点5178.19点,此后不久便爆发股灾。

结论:如果把2015年6月至9月看作是熊市第一阶段,其时股灾已经发生,但是大量的投资新人(约200万)仍在疯狂地高位入市。那么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是熊市第二阶段,市场表现为盈利者陆续离场。

而“亿元大户增多”很可能是假象,因为2016年定增金额创纪录,这些新增的市值超亿元的自然人很可能是通过定增入市的,这与二级市场买股决然不同。

点评: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过多的信息只是噪音,而且所谓的专家、研究机构都倾向于“报喜不报忧”,因此每逢市场重大转折点之时,他们很难给出正确的判断。

再加之当下中国资本市场媚俗风气盛行,耐得寂寞、脚踏实地做研究的少,分分秒秒想当“网红”的多,所以散户必须要能够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保命”。而要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一个关键就是主动屏蔽掉满天飞的垃圾信息。

此外,也不要轻信所谓的内幕消息。因为“内幕消息”,一定是非法渠道流出的,也自然承担非法获利的法律风险。虽然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很初级,传播内幕消息的情况也真实存在,但终究这是不靠谱的投资方法。所谓“内幕消息”是否真实呢?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所以,对坚信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公开信息才是有意义的。

即使是公开信息,也只有少量的反映出“当下的基本事实”,而这是投资决策的全部基石。

如何能准确地把握“当下的基本事实”呢?这是有难度的事情。可以通过写投资笔记,把自己的思考、判断记录下来,然后根据后来的实际情况“回测”,这样一来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敏锐性。

12、学会理性思维 争做人生赢家

案例:

如果要在“成功的投资者”和“失败的投资者”身上找到唯一的区别,那一定是“理性思维”这一项。可以说,所有成功的投资者都是具有理性思维的人。

下面,正面的例子、反面的例子各举一个。

正面的案例是——索罗斯炒金。

去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前夕,索罗斯一方面反对退欧,另一方面却在“脱欧成功利好黄金”上下注。他为何“知行不一”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国“脱欧”公投这一风险事件,是一个“YES”或“NO”的概率相差不大,但相关潜在收益与潜在亏损却严重不对等的事件。

在“公投”之前半个多月内国际金价已经开始回落,提前反映公众当时主流的预期,即“留欧”。因此,在索罗斯提前大笔入货。如果公投结果最终是“留欧”,其对金价的打压效果已经不大、损失较小,因为市场已经提前反映。相反,如果“脱欧”,则大大超出市场的预期,金价会有大幅走强的可能,获利可能比较多。

正是在这样的预期下,索罗斯一方面支持主流的观点(以影响市场提前在金价上反映);另一方面,却在相反的方向上做多黄金。这是一个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机会,也是非常理性的投资决策。

以下是一个反面的案例。

2014年7月22日,一位中国期货界传奇人物、某对冲基金经理跳楼身亡,年仅36岁。媒体报道说是因为忧郁症。当然也许有忧郁症的原因,但股灾肯定也是原因之一。

他在离世之前写了一篇深刻反省本轮股灾的文章,其中总结了自己身上的4条人性弱点。第一,对于基本面的过于执着,忽视了技术面的风控提示;第二,高估了有关部门在救市中的表现;第三,当风险来临时,保命最重要;第四,缩小自己的投资圈子,学会独立思考。

他的反思中,后三点都是正确的,第一点却是错误的。

啥是“基本面”啊?在这位基金经理心中,手中持有这几只股票的公司业绩都不错,也没发生什么变化,所以他认为“基本面不错”,应对股灾的策略就是“捂住不动”。

但恰恰相反,任何一个股市重大的趋势变化都是源于“基本面”的变化,这些基本面不仅包括企业微观层面的状况,更要包括宏观、中观方面的因素。其中,对于A股市场来说,政策变化、资金流动趋势变化、市场情绪变化是最核心的基本面因素。对“基本面”的认识不足,说明他不够理性。

点评:

“理性思维”如此重要,甚至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么,对于一般的投资者如何培养理性思维呢?可以通过“失败清单”、“专家监测系统”等小技巧帮助自己逐渐养成理性的思维习惯。

“失败清单”是芒格的一个技巧:记录下来自己在投资生涯中最为失败的案例,深刻剖析,找出原因。如果有这样一个“失败清单”深刻地烙印在你的脑海里,你就不会再犯同样的投资错误。

此外,可以通过长期观察,选取几个始终理性、有前瞻性判断的专家建立一个你心目中的专家库,3至4个即可。在重大的投资决策前,参考他们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在决策行为中,这个方法可以称之为“专家监测系统”,比盲目地多渠道接受大量的信息要可靠。(作者:张瑾、陈悦、刘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