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开始严查,买房人还要铤而走险!

银行开始严查,买房人还要铤而走险!
2017年10月18日 11:33 南嘉金融圈

近两个月,全国各地针对银行个人消费贷的排查工作已经大规模展开,银监会等监管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监控消费贷等资金流入房地产。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以需要借款为由咨询了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的贷款部门。

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该银行东城区某支行的信贷专员告诉本报记者:

“贷款人需要有北京地区连续一年社保、公积金记录,公积金每月最低缴存需超过2100元,月收入10000元以上才能申请。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30万元,年化利率9%,贷款周期不超过5年。”

同时,满足上述条件,还需要进行测评,通过测评即可签合同,一周左右放款。不过,对于测评标准,上述信贷专员表示自己也不清楚,由银行系统评测。

本报记者对比了上述银行8月份的消费贷申请标准发现,多项准入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以该行8月份的要求为例,当时银行仅需贷款人提交工牌、劳务合同、身份证等基本资料。同时贷款额度标准为一般不超过30万元,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另一家国有大行个贷经理首先询问了本报记者的工作单位,并告知:“目前银行仅接受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学职员以及央企总部员工申请消费贷。”

满足以上工作单位还不接受单人申请,需要由贷款人自己凑足3人,或等银行有3人以上申请才可以办理。同时,贷款人需要工作满2年及以上,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年收入的3倍(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上浮60%,年化利率8%左右。

上述国有大行的个贷经理告诉本报记者,贷款用途只能用于旅行、购物等非投资用途,并需提交定金收据、付款凭证、意向协议、合同等证明材料。提交上述证明材料后银行会对借款人单位以及借款人进行测评,然后上报总行,之后才可批贷,贷款流程大概需要2个月。

除了多家银行个贷部门申请条件愈发严格以外,在信用卡业务中,也有部分银行对于某些个人消费分期产品的存量贷款要求查验资金流向。在多个论坛的贷款、房地产板块,《证券日报》记者发现,近期一些“如何躲避银行‘跟踪’”的帖子占据了很大篇幅,内容一般为“收到银行要求出具消费证明的通知,否则将欠款计入下月信用卡账单。请问如何才能躲避银行跟踪?取现转给他人再汇给自己可以吗?有什么好的简便方法?”等等。

《证券日报》记者联系了多位这样发帖的客户,他们均表示近期收到了银行短信,要求向银行上传相关消费凭证,以配合银行“持续追踪资金使用情况”。上述人员被要求的上传截止时间最晚为2017年12月31日之前。

消费贷被查,买房人还要铤而走险!

今年以来消费贷数量激增,短期贷款激增3700亿,但汽车等消费并未增长,随即研究机构判定,这些钱中可能有3000亿流入了楼市。

消息一出,从9月份开始,北京率先严查消费贷以来,越来越多的省市跟进,9月15日,深圳要求消费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不得用房产二抵。20日,广州又明确规定,原则上将不发放超过100万元或期限超过10年的个人综合消费贷款。

然后各家银行开始反攻倒算,把这前发出去的消费贷追缴回来,你要是不能提供消费证明,我就要提前收回。搞得很多拿了消费贷的人比较发愁,房子现在被限售,卖又卖不掉,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这时候还得说是中介有办法,人家说,又不是只有银行有钱。你可上别的地方去借钱啊,只是利息高一点而已。中介鼓励大家到多平台去借现金贷,每个平台5万,你借他20-30个平台,也能有不少的钱了,凑个首付甚至凑个全款也就够了,利息大概在12%-20%之间。

据说有的人还真去这么做了,第一个他们希望用现金贷借来的钱,把银行催收的消费贷给还了,第二也有不少人,真的是从银行拿不到钱,但炒楼买房的心不死,觉得利息虽然高,但房价涨幅更快。利益一年最高也就20%,房子半年就涨了30%,所以当然还是买房划算。

其实这种人真不少,还有见过最傻的,把银行的钱贷款出来去投资P2P的,他算的是银行贷款只需要6-8%,P2P利息13%,贷款100万出来,每年妥妥的赚5万多。这些人的算盘真是精明,不由得心生佩服,佩服的不是他们的算计,而是胆量。

用一个固定的每月还息的收益去投资一个不固定的流动性风险极大的资产,这种风险错配,期限错配的玩法,除非你有巨大的资金池,才能这么玩。目前能够玩的起这个的,基本都得是银行和保险公司。除此之外,任何一个公司和个人玩期限错配和风险错配必死。

首先,很多三四线房子这半年涨了30%,但这都是棚改和货币化安置做出的短期效果,这个东西一定不会有持续性,你可以去看看三四线城市前十年一共才涨了多少,估计还没有这半年涨的多,为什么?说白了人家就是想用涨价去库存,想赶紧卖给你,所以才制造赚钱气氛,通过货币化安置,看似给你拆迁补偿,结果你是屁颠屁颠的把拿到的钱都变成首付,然后又送回了人家手里,最后还给自己捆上了一堆债务。

这个任务完成的简直完美,从库存数据来看,基本库存消化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严格的限售,为什么?说白了就是怕你跑了,只要你不卖,没有卖房资格,房价就不会跌。然后人家正在想办法,对于这一锅美味的唐僧肉到底是蒸着吃还是煮着吃。

其次,你借的现金贷,本质就是高利贷,每年都要还息,如果到时候拿不出钱来,就开始利滚利,产生罚息。这时候利息就更高了。这边利息猛涨,那边房产虽然价格涨了,但无法套现获利,到时候该怎么办?通常人会失去理智,会想到继续去借钱,先把亲戚朋友借个遍,然后继续用现金贷借新还旧。

有人统计,平台借款重合率相当高,说明这种事情可能已经出现,也就是说很多人都会在多个平台依次借钱,很可能是借了A的钱,去还给B,下月再从C借钱还给A。这么搞最后必然是债务越来越多。不要忘了未来还是要加息的,等哪天你借不到钱了,就基本上游戏结束了。然后你会见到各种惨无人道的催收。

这些小贷和民间金融,绝不会像银行那么客气,只给你打电话和诉讼,他们有的是其他手段。相比之下法律手段是效率最低的。

第三,至于到P2P套利的,这倒不是期限错配了,但这是典型的风险错配,一个安全度极高的贷款,和一个风险度很高的垃圾债,这两形成的利差,本身就是风险补偿。说白了就是你要承担这些风险,人家才会给你高息。

我说过P2P即使好的平台,也不会是100%安全,即使平台不跑路,他也会有坏账爆发,没道理把优质项目都拿走的银行都有坏账,而你一个民间公司没坏账。否则那么多投资国债的钱,早就全买走了。谁在P2P借钱?肯定是那些银行拿不到钱的人,这些本身就是次级债和垃圾债,甚至垃圾中的垃圾债,要不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那两种情况,也就是现金贷,也就是说你把钱从银行给贷出来,然后借给了一个正在四处借新还旧补漏洞的炒房者。

现在他能借到钱,所以那叫优质客户,一旦他接不到钱了,风险立马爆发。而且由于之前不断地借新还旧,每次都会产生滚动利息,只要能还的起利息就都不算坏账。所以一旦他连利息都还不起了,你猜他得欠了多少钱!所以一出事就会是大事。

所以劝大家千万不要耍这个小聪明,特别是在货币紧缩周期这么干,要知道未来利息会越来越高。你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属于逆水行舟,不作不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