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充电宝:一门好生意or一场闹剧?

疯狂的充电宝:一门好生意or一场闹剧?
2017年05月09日 20:25 一针video

这年头,只要和共享搭上关系,就能够走上资本腾飞的快车道,这是资本的贪婪与狂热。就共享充电宝而言,虽然充电需求的确存在,但在需求低频化、技术变革和消费安全等现实挑战下,要将共享充电宝打造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般的项目,并不容易。

不管怎样,资本算是又造了一个新风口,不管最终的盈利模式如何,这场战争已经开始,或像共享单车一样硝烟不断,亦或更加惨烈。

正和岛综编文章

编辑 | 亦萱

供稿 | 正和岛(zhenghedao)

来源 | 领导者内参(lingdaozheneican)

一夜之间,共享充电宝火了。既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外的是,没想到平时随身携带的充电宝也能成为继汽车、单车之后新的共享对象。情理之中的是,共享经济领域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是创业者的舞台,更像是资本方竞相追逐的市场。尤其在国内共享经济异常火爆的当下,投资人正在积极寻找下一个突破口。这时候,无论共享后面加上什么词缀都会被资本方关注、追逐,瞬间追跑至风口。不是共享充电宝,也会是其他共享X。

共享经济的又一个风口来了?

共享充电宝的风口起于今年清明节前后。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短短10天时间就内有5笔融资、超过20家机构入局,总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

5月5日,聚美优品高调宣布以3亿元人民币收购共享充电宝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股权。CEO陈欧宣称这是其亲自抓的一个项目,并表示:“聚美优品对该项目的投资无上限,未来3个月内,将继续注入几十亿的资金。”随即,王思聪在其朋友圈发了一句“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娱乐区纪检委与为自己代言的明星CEO的你来我往,成功将共享充电宝推上了全网热议话题,其百度指数瞬间飙升。

今日(5月9日)早间,共享充电宝行业内三家企业“小电”、“Hi电”、“非常电”几乎同时发布了最新的融资消息。其中“Hi电”宣布在4月中旬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小电”则宣布在5月初完成了B轮3.5亿元融资(小电科技38天内完成3轮融资,累计融资超4.5亿人民币,是充电宝行业内至今拿到融资额数量最多、最快的公司),“非常电”宣布获得早驰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

据不完全统计,在刚刚过去的4月和5月初,共享充电宝吸引了数十家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其中,公开披露融资的有12家、融资金额近12亿元,这个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参与投资机构近50家。投资人包括IDG、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SIG、高瓴资本、鼎晖投资、众为资本和昆仲资本等。BAT中的两家已经入局,腾讯成为“小电”的战略投资方,“来电科技”也已和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

可以说,共享充电宝在融资速度和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去风口上的前辈们。

为何引来资本的疯狂涌入?

从共享充电宝本身来看。

首先,电能是基础,这是个百亿级别的市场。手机、平板、手表、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用电设备需要移动充电解决方案。随着用电设备数量的增加,共享充电宝来电能够在多场景,通过多产品形态提供电能移动网络的解决方案,是一个电能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 。

其次,充电宝是刚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设备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3亿,每天大概有10亿多次充电行为,其中有1亿多次发生在除了家、办公室之外的区域里。这就是创业者眼里共享充电宝背后倚赖的极大的市场空间。随着5G的开发,流量速度越来越快、价格越来越低廉,人们对流量的使用也将更加频繁,手机电量的消耗也会更快。这时,如果可以实现充电宝的“随取随还”,就将大大提升手机的使用体验,人们也就可以随时随地用流量来视频、通话、打游戏等等。

再次,相比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产品成本低、客单价、运营成本等都低。这就意味着在同等市场费用下,充电宝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铺开更大的市场。

最重要的是,回收成本周期短。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算了一笔账:目前,充电宝每天流转率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约2元,充电宝成本大约在90元一台,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一个机柜的整体成本(包括充电宝、运营成本、维修成本等)大约在4500元左右,不出半年就回本了,加上收取的100元押金,也为丢失损坏提供了保障。而对于一辆共享单车来说,回本的周期至少是3-4个月。

当然,投资人蜂拥而至,并不是为这些,事实上,以上各方面本身尚且存在质疑。

资本涌进共享充电宝背后最大的逻辑在于对线下流量的抢占。

如前数据,2017年中国移动设备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3亿,放眼全球,预计到2021年,手机用户数将达到55亿。而伴随着手机应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将愈发严重,线下流量的价值不言而喻。

占据更多的线下流量意味着对用户大数据的积淀,对大数据的积淀又意味着对线下支付场景的把控更具优势。当共享充电宝抢占了足够多的线下流量时,广告的精准投放也将打开新的想象空间;未来,也许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将变得更加多元,对于其附加服务的探索空间也会更大。

此外,“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风险越大,利润越大”这句话更吸引投资人。朱啸虎投资滴滴200万美金,最终能够换回几千万,“找独角兽”是朱啸虎的目标,饿了么、滴滴成功了,百姓网、拉手网却没有成为行业领先者,但在最初每个项目都有机会,就好比腾讯投资了摩拜,但有腾讯股份的滴滴又投资OfO,投资者不会放弃一点机会,尤其是在时下热门的共享经济。谁投的企业成为“独角兽”,谁也将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佳话。

投资人很焦虑。这么多年来,O2O到微商经济、从P2P到IP热潮、从网红经济到直播、短视频等,互联网领域多少独角兽都错过了,但幸好现在还有共享经济,有滴滴、摩拜、ofo在前,当前即便是亏,谁也不愿意再错过下一个独角兽。

质疑:真的是高频、刚需吗?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按照运作模式,共享充电宝大概分为三类:

一是以来电为代表的移动场景、移动共享模式,在医院、商场、机场、车站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放置共享设备,用户可以在其中一个地点取用,再去另一个地点归还;

一是以街电为代表的固定场景、移动共享模式,在咖啡厅、餐厅、KTV、酒吧等小型场所放置共享设备,用户在同一地点进行充电宝的租赁和归还;

一是以“小电”为代表的固定场景、固定共享模式,直接在桌面上放置固定的充电宝和数据线接口,用户坐下后可以立即进行付费充电,不需要交付押金。

借取方式各家大同小异:扫码—注册—付款—借出—归还,整个流程和共享单车差不多。收费标准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超过时间每小时收费1元。初次借用时,大多需要支付100元押金。

先说刚需问题,仅从移动设备用户数据上看,是刚需。但一个更重要的现实是:在没有共享充电前,这7%的需求就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解决,用户可以在外找到充电需求。目前从我们自身的使用规律来看,我们在出行之前,通常会做两手准备,一是尽量充满电,二是带个轻便的充电宝。

移动充和应急充是共享充电宝瞄准的两类使用场景,但在这两种场景中使用,要满足的条件有三:一是正好急需充电,二是没带充电宝或充电器,三是愿意付钱,前两条是很随机的情况,而最后一条又非常主观,这都不是企业能够控制的。

使用场景在实际体验中也有颇多尴尬。在来电为代表的移动场景、移动共享模式下,用户需要满大街去寻找租赁和归还的柜台,通过注册、交纳押金、扫码支付等方式进行充电,实际上要花费额外的操作成本;在以街电为代表的固定场景、移动共享模式下,用户如果单纯是为了寻找充电宝,则需要进咖啡店、餐饮店等进行额外的消费,又或者有些店主会免费提供充电线和充电接口,根本不需要接入共享充电宝;在小电这类直接将充电宝固定在桌面上的模式,则需要用户在同一张桌子前停留较长的时间,这就排除了许多水吧、快餐店等讲究“翻台率”的商家——商家和用户都希望“吃完就走”,而不是为了充电做额外的停留。

因此,这几种模式下充电宝的使用率和闲置率是否能维持在保持盈利的平衡点,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以共享充电宝当前的押金解锁、以小时计费模式来综合计算,其并不比消费者自己购买一个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充电宝划算。

当然,市场是可以培养的,用户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迅雷创始人程浩就表示,当全北京城的每一条街道都是共享单车时,就没有人会自己买自行车了,同理,如果未来的商场、街道、车站、餐厅都铺满了共享充电宝设备,那人们也就不需要自带充电宝了。小电创始人唐永波更加乐观,当共享充电宝做到北京150万台,全国4000万台时,就能实现人人都不用带充电宝的效果。他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将会陆续有一批城市实现这一目标。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技术,共享充电宝本身的技术含量,以及科技的发展。

虽然来电科技创始人再三强调自己拥有30多项专利,但在大众眼里,充电宝的技术壁垒并不高。何况,再有技术含量的充电宝也并非不能复制,来电用充电柜,别人可以换成桌面式、吸附式,不过是把充电宝放在了不同的包装盒里。

共享充电宝最大的威胁在于技术变革,这几乎是共享充电宝的死穴。共享充电宝极可能被手机无线充电和快充技术等外行“杀死”。三星的部分手机即可使用非链接方式充电,三星最新发布的Galaxy S6和S6 Edge手机均支持无线充电技能,并且支撑多种无线充电技能——Qi无线充电、PMA无线充电以及WPC无线充电技能。苹果iPhone8也在近日确定搭载无线充电。去年底华为已宣布研发出了20秒充满电量的石墨烯锂电池。另据国内媒体报道,国内无线充电IC可于今年内实现手机批量供货,这就表明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将进入无线充电甚至是快充时代,充电几分钟通话几小时很快会成为标配,可别忘了那句很魔性的广告词“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

这些新技术发展,对充电宝行业来说,是一场革命。就像早期智能手机常备数块电池,很快就被不可拆卸式电池消灭干净一样。未来,充电宝也必然退出舞台。

共享充电宝另一个大威胁在于它的不安全性。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充电宝本身产品质量问题,虽然市场经过多轮洗牌,行业的产品安全性显著提供,但仍然存在劣次品流出的可能,充电宝爆炸伤人的新闻并不少见。

二是共享充电宝平台对于用户信息的获取,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进行保护。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故,平台用户的个人信息、银行账号等隐私就将大告天下,更有甚者可以在充电宝里内置wifi、SIM卡、GPS等,这就会造成用户全方位的数据泄露。今年315上,就曝光了免费充电桩的猫腻:用户手机连接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充电桩,照片就被泄露,短信就被查看,账户就被消费,这一切都发生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消费信心的打击是巨大的,谁也无法确认,会不会有别用用心的人利用共享充电宝,私下提取用户智能手机内的信息。

总之,在企业和资本方看来,这可能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们随时可以掏出包里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然后观望,最终会选择一家免费的产品去体验。

是下一个共享单车?还是资本的闹剧?

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缴纳押金,分时计费等。但是从需求来看,共享单车让之前有单车的人可以放弃使用自己的单车,更让没有购买单车的人,会去使用单车,但共享充电,其对个人充电宝的替代性没有那么强。简言之,共享单车解决的是用户最后三公里的问题,可以说是大家的一种需求,它解决了之前没有被解决的问题,这是刚需问题。但共享充电宝并不属于高频刚需产品,它有太多随机,不可控,还与用户目前的习惯相悖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资本蜂拥至共享充电宝,一个直接原因是共享单车的成功。

诚如文章前面所说,共享经济更是投资人一展拳脚的领域。

资本更看重推高行业公司市场关注度与估值之后,在高点退出大赚一笔,这符合资本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本性,资本不会去考虑对于所投资的项目长期的行业前瞻性,而是考虑如何更快的抢市场圈钱。

至少在投资人眼里,手机电池容量大增、快充技术、新能源充电技术等各种电池技术是黑天鹅事件,一时半会很难出现。可以说共享充电宝投资者是一种反向对赌思维,这种思维与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是逆势而行的,打的是时间差。

他们也基本被套路化了,都希望找到一个有效的投资渠道与项目快进快出获利,通过一个简单而高效的模式锁定高频需求,不断复制这种老套的无聊的资本游戏,却让当前科技领域的创业充满了嗜血而又投机的无趣气息。

而当前的资本方有一点是看清了,在当前的共享经济创业项目中,他们的力量比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更有效率,能推动线下共享类项目更快速的做大,所以资本的赌性与亢奋开始展露无疑,而且自认为如果迅速做到行业第一,赔率很低,因为滴滴就是成功的先例。

联想创投执行董事顾正斌就谈道:“如果不是资本进入,我们很可能不会如此早地讨论共享充电宝。这是一件比充电宝租赁更大的事。”

中国的企业与资本都不擅长进入到一个非原有经验的世界,于是不断在一个已有的熟悉的资本模式中不断的兜圈圈,而且即便当前的共享单车也远远还未到胜负落定或者说成功的时候。

它们的危机都在于重资产模式,并且都没有意识到资本驱动的生意会呈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数量型增长并不能带来质的提升与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反而带来不可控的成本黑洞以及给城市的环境污染与公共资源侵占带来巨大的负担,在这种非理性的由资本催生的巨婴型伪共享模式下,一旦烧钱投入终止,资金链一断,危机会很快浮现。

虽然大量的资金提供可以帮助大部分创业公司成功度过早期的困境,但资本的介入也意味着这些企业要快速地成长,而这样的成长是否适合所有的创业公司以及这些团队能否快速调整好自己的脚步,如这些充电宝创业公司,从几十人到几百人,管理者对下级的分配还能像之前一样面面俱到吗?一旦脚步踏错,就可能出现“易到”这样的危机,创始人被架空,早于滴滴的网约车平台反而被后来者超越。

另外,如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平台,成为独角兽之后又该如何变革,除了企业扩大,并没能让它再上一个台阶,单论租车而言,这和计程车公司之间也就相差了一个互联网平台而已,没有办法利用好平台,资源被白白浪费,当初烧的钱又有什么意义?

还有一点比较麻烦的是,网约车、拼车到共享单车以及充电宝,几乎每一个项目都带着“共享经济”的外衣,一开始大家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时代的变迁,对租车、租充电宝充满好奇,但是当资本方进入,战争一打响,蜂拥而至的产品铺设反而让普通人不明所以。比如,共享单车出了摩拜,又来了OfO,充电宝一下来电,一下又是街电,普通人一时之间根本判断不了它们到底有何区别,也不明白这些公司这到底是在比赛还是在正经地做生意。

最后,如果有一方提出免费使用,这条路就会一直走偏,吃瓜群众更觉得这就是一个笑话,等下一个共享风口出现,他们就可以隔岸观火,等出现免费使用的那一天再好好观摩你的产品。

充电宝在当下的好处是不可否认的,据说有公司实现收支平衡,这想必也是剩下的几家发愤图强的动力,然而在资本的帮助下它的未来会走到哪一步,是否会被快充和无线充电替代,目前还不得而知,投资方现在也没有长远的计划,反正都入局了,不如留待时间和市场去检验。 

资料来源:

1.《30多天超10亿资本涌入 近50家机构参与 横空出世的共享充电宝按下资本快进键》(中投网)2.《在资本裹挟下,共享充电宝正在进行一场有去无回的“军备赛”》(寻找中国创客)3.《疯了:不到100小时,共享充电宝们宣布再融7.5亿,已有40家VC机构入局》(投资界)4.《「共享充电宝」的一切秘密都在这里|36氪风口汇》(36氪)5.《14天融资4个亿,共享充电宝火了!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跨界智慧)6.《巨头入局,投资共享充电宝“疯狂曲”》(钛媒体)7.《共享充电宝的虚火,不过是资本狂热伪造的假风口》(天方燕谈)8.《搭上共享之名,共享充电宝就能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邻章) 决策者的绝活 柳传志  马云  马化腾  郭广昌  冯仑  夏华  沈国军  刘永好  李东生  俞敏洪  李开复  江南春  宗庆后  董明珠  陈春花  熊晓鸽  左晖  张勇  周鸿祎  尹明善  姚劲波  阎焱  曲道奎  颜艳春  施振荣  张朝阳  刘强东  蔡文胜  王煜全  王中磊  杨浩涌  秦朔  汪建  王育琨  张一鸣  王兴  张荣耀  杨守彬  比尔·盖茨  巴菲特  洛克菲勒  贝索斯  霍华德·舒尔茨  扎克伯格  霍金  苏世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