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任性弃壳万家文化,小燕子飞了,散户可咋办?

赵薇任性弃壳万家文化,小燕子飞了,散户可咋办?
2017年03月30日 22:00 证券中国网

短短三个月之间,万家文化(600576,SH)之于赵薇,从炙手可热,变为烫手的山芋。3月27日的一则公告,更意味着这场裹挟着明星、高杠杆、炒壳等刺激肾上腺素的收购大戏以赵薇全身而退告终。

▲赵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万家文化最新披露的控股股东股权转让公告,赵薇旗下龙薇传媒原本与万家文化的控股股东万家集团在2月13日签订了《补充协议》,约定龙薇传媒以5.2亿元的总价购买其手上的万家文化约5%股权,并且万家文化已收到首笔转让款2.5亿元。交易双方在3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股权过户手续。现在30个工作日到期,龙薇传媒却没有派人去配合办理股权过户手续。

龙薇传媒为何不按协议约定完成过户?双方是否存在违约?对上市公司带来什么影响?

记者致电万家文化董事长孔德永采访,孔德永听到记者的媒体身份旋即挂断了手机。记者也拨通了万家文化证代办的电话,并按工作人员的要求发送了邮件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而此前接受过记者采访的龙薇传媒内部人士手机,则从今年2月起就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就上述问题问询万家文化,并要求在3月31日之前回复。

借款30亿买壳梦破灭

2016年进入尾声的时候,赵薇在财经圈投下一颗重磅炸弹——曾经以女明星身份游走在公众视野中的她,即将摇身一变成为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人,以蛇吞象的方式。

12月26日晚,上交所上市公司浙江万好万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后文简称“万家文化”发布公告,其第一大股东万好万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家集团”将以30 .5亿元的价格转让1.85亿股份给赵薇的西藏龙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龙薇传媒”),转让股份占万家文化总股份的29%。

随后,万家文化和龙薇传媒收到上交所问询函,要求说明收购资金来源、是否与阿里系有关并要求赵薇公布个人财务状况。龙薇传媒的回复是赵薇资金出6000万,剩下的30亿依靠借款和拿尚未到手的万家文化的的股票质押融资取得。

赵薇收购万家文化前后方案变化,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公告还说明:赵薇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未来计划通过业务经营所得、投资收益、借壳等多项措施来确保后续还款的资金来源。

公告一出,一位券商研究员大叹:“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更有网友评论:“影视明星也来股市割韭菜啦。”

万家文化的公告透露,龙薇传媒已经制定明确的融资计划。但最终结果却是,融资泡汤,赵薇无缘万家文化控股权。

2月14日,上市公司万家文化发布公告,龙薇传媒收购万家文化股份总数由1.85亿股减少至3200万股,收购总价由原来的 31亿元缩水至5.29亿元。调整后,龙薇传媒仅为排在第五位的股东,至此,赵薇谋求控股万家文化的计划落空,之前所谓的注入优质影视资源也成了一纸空言。

▲万家文化(每经记者 沈微摄)

10年卖壳背后10亿商誉,套现频繁

  过去10年里,万家文化在资本市场也有了5次卖壳的奇葩经历,先后进入资本热炒的矿业、房地产、文化等行业,但最终并未有所发展。

  自2006年借壳上市以来,万家文化便在卖壳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首次卖壳对象是兴泰投资,最后因万好万家在持股锁定期而未能成功。

  随后,在矿业遭到资本热炒之时,万家文化选择重组天宝矿业,趁着概念带来的大涨减持套现一部分后,立即解除重组协议。

  2013年,万家文化看中有色金属,试图与鑫海科技进行资产置换,最终由于监管对借壳趋严而不了了之。

  此后,万家文化又先后3次重组,先后进入文化、游戏及互联网等产业,但都以“失利”告终。但每次卖壳失败的背后,万家文化大股东趁着重组概念高位套现都能大赚一笔。

  多次重组的背后,万家文化的商誉资产在2016年第三季度达到10.24亿元,而彼时,其扣非净利润仅6121亿元,而同期其营收仅5.3亿元,商誉资产约为营收总额的2倍,占20.4亿元总资产的50%。

  商誉高企的背后,是万家文化于2015年8月以12.13亿元收购厦门翔通动漫有限公司(下称“翔通动漫”)100%股权,评估增值102147.73万元,增值率544.61%,带来了超过10亿元的商誉。

  不过,高额的商誉背后存在着商誉减值风险,若并购不达预期,商誉减值可能成为上市公司业绩的“新雷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商誉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商誉减值在冲减资产的同时,也抵减净利润。

  “商誉往往是用于计入比如超过资产值的价值或是溢价,商誉也应在固定年限内摊销,商誉减值是因为估值降低导致贬值,商誉资产占比过高意味着这个公司的实际经营性资产较低,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资产价值。”对于商誉资产的影响,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多次重组的背后,大股东万好万家成为最大赢家。自其入股后,上市公司的总股本由原来的19409万股增加至目前的63496.86万股,万好万家持有19382.23万股。以停牌前的收盘价16.98元计算,市值高达32.94亿元,加上高位套现所得,还有注入资产高溢价等,赚取了近50亿元。

  假重组、真套现的万家文化,并未给上市公司业绩带来起色。2011-2015年,万家文化实现净利润分别为:0.2亿元、-0.65亿元、0.08亿元、-0.14亿元和0.28亿元,长时间原地徘徊或陷入亏损。

  距离此次卖壳最近的一次失败的重组中,赵薇丈夫黄有龙旗下公司便出现在重组材料中,但由于监管原因未能成功进入万家文化。

  早在2016年7月,万家文化发起的收购中就已隐现出黄有龙的身影。彼时,万家文化发布公告购买上海隆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快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当时万家文化通过锁价方式向杭州普霖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普霖投资” )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发行股数682万股,募集资金约1.24亿元。

  而赵薇旗下的北京普林赛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是普霖投资股东。不仅如此,北京普林赛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2011年3月31日引入了一家名为“北京华瑞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投资者,后者的法人代表、大股东叫游文华,该名人士正是深圳东润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最大的股东。而深圳东润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正是黄有龙。

  不难看出,赵薇夫妇为了买壳,也是颇下力气,但两次均告失败。该收购交易遭遇到并购重组委员会长达19页的问询。虽然随后万家文化一再修改重组预案,最后仍因种种原因宣布放弃重组。

  重组失败后的万家文化,2月25日对外公告称,公司拟以闲置资金3.3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3.5%。然而,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万家文化,去年三季度末经营活动现金流为-1133万元,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现金流亦为负数,除了赵薇购股的资金,上市公司几乎没有多余闲置资金。

延伸阅读:

万家文化股价折损超40%

“之前志在必得,现在发现被打蒙了,不及预期。对于赵薇、黄有龙这种谋求资本运作的人来说,肯定不会恋战。不会深陷泥潭,一定是尽早撤离,去找下一个猎物。”沈萌评价道。

用“深陷泥潭”来形容万家文化,并不为过,2月27日证监会已对万家文化下达了《调查通知书》,称万家文化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万家文化若因此立案调查事项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欺诈发行或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情况,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存在退市风险。

一位证券市场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如今万家文化置身于监管和舆论的双重重压下,且身陷证监会的立案调查。赵薇全身而退,对她来说也算是自保了。“可她倒是全身而退了,那些高位追进被深度套牢的散户们怎么办?”

记者梳理发现,从去年年底万家文化抛出赵薇将以近30亿元总金成为万家文化实际控制人方案的时候,1月12日开市复牌;到2月16日30亿元控制上市公司的计划缩水为5亿元的财务投资;再到赵薇连5亿元购买5%股票都可能成为泡影,三个阶段,万家文化的股价变化也可谓大起大落。

按照龙薇传媒与万家文化第一大股东此前协定好的收购价格是30.599亿元收购18500万股,以此推算,赵薇收购龙薇传媒的每股价格为16.54元。而此前,赵薇自有资金6000元、向第三方金融机构银必信借款的1.9亿元总计约2.5亿元作为第一笔股权转让金给到了万家文化。1月抛出并购方案复牌后,万家文化连拉两个涨停板,四个交易日内连续上涨,平均涨幅达6.87%。1月17日,万家股价一度攀至峰值25元。

但赵薇拟入主的消息却没能让万家文化股价“坚挺”,自1月17日攀至近期最高点后,万家文化股价开始走低。

而当2月28日万家文化公告受证监会立案调查时,复牌开盘即跌停,并跌破赵薇协议收购万家文化的成本价16.54元。到3月28日开盘,万家文化股价低开0.98%,报15.08元/股。截至3月29日收盘,万家文化的股价为14.59元/股,对比1月17日25元的最高点,万家文化股价下跌超40%。

▲万家文化1月16日~3月29日股价走势

有股民在股吧里感叹:

“万家文化的现状是,股性已散,庄家已飞,散户深套。”

“万家的故事就是部总有续集的连续剧。心地疯狂,失落地痛恨,无奈的折磨……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才华,主演的演技自不必说,连群众演员都表现的那么出色。或许更精彩的剧集还在后面,不管你爱它还是恨它,只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不知不觉中你已经陷入了剧情。所以别无选择,继续看下去吧。”有散户苦笑着说。

沈萌表示:

“由于信息不对称,散户根本不了解谈判过程和龙薇那边实际的想法。现在监管层不断问询、调查,就因为其中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而损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问题,所以要多次问他们,是否尽职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而让投资者有明确的投资决策环境。

假如信息披露完整、及时,我投资者还不及时出来,那就是自找倒霉,但如果是因为信息披露不及时完整,而让我投资者无法做出投资决策,那就是上市公司的责任。”

来源: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全网资讯、时代周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