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释放风险点的时候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释放风险点的时候
2017年11月13日 20:45 第一经济报道

如今政府碰到一个更大的困难,就是去年国际清算银行年度报告里面提出各个国家碰到的一个宏观困难叫风险性三角,第一是杠杆率全面上升,第二是生产率普遍下降,第三个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明显收缩。用这三条来套我们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显而易见,我们碰到这样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出清产能,“僵尸”需倒下

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旦遭遇到需求端的快速收缩,因高经营杠杆的存在无法及时调整,会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引发产能过剩。据数据统计,我国螺纹钢、水泥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0%。因此,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化出清产能是存在边界的,大型国有企业的产能出清面临较大的困难。

二、消减债务,控制杠杆

产能过剩的金融像是债务高企,消除债务和出清产能是同一张资产负债表的两面。而事实也得以证明,在PPI不断下降、产能过剩、企业利润严重下滑的情况下,来自营收端的现金流愈发稀薄,企业维系存续的现金流开始靠外部融资,也就继续放大了债务杠杆。中国政府债务/GDP已经超过了世界公认的警戒线。

三、降低成本,恢复“造血”

从微观机制来看,利润是驱动企业开工和扩大生产的根本动力。然而,高企的劳动力成本、财务以及土地成本和管理费用等,在原本就已经下滑的营业收入中继续压缩利润,从而降低了企业扩大生产和资本支出的内生动力。

四、提升效率,转变模式

随着战略、替代战略的失势,后发优势的衰竭,技术和管理模式方面的效率无法有效地改进,外部效率提升条件逐渐消失,此外在人力资本的老化和国内外总需求的萎缩,无论是劳动的边际产出还是资本的边际产出,抑或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乘数效应,都在遭遇无创新增长的惩罚。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型,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难题。

那么,我们要问了,这四块能不能得以切实贯彻并最终解决问题?我们来逐一分析:

首先,降低成本、恢复输血造血这个是老生常谈了。降低成本有解决办法而且很容易,但很难真正有效推动。第一个成本是国家管理层等,比如说公务员过多:例如*会、*联,*团等这些全部都可以砍掉,可以提前退休,国家给你们基本生活费就行了。这样,如果税收不变的话支出相对减少,甚至还可以降点税。反之管理成本高,相对而言税收也重。所以说,财政税收和预算,这是一个大头也是个大的话题。

那究竟应该怎么降成本呢?

企业降成本的方式就是融资但其融资方式必须改变。(融资最便宜的是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最贵的是信贷。)在当前体系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多的就是股权融资上市。但是,造假上市的现象遍地开花;不管是国企央企、以及地方政府的小企业私企,都已被生生揪出一批;乐视网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至于“小燕子”赵薇之流若是都揭开盖头来,不把你整懵了才怪!

而西方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都是私有企业,借给它钱也是私有企业,这个市场是共同的市场。没法为上市圈钱而上市,所以财务报表不能作假,也必须定期披露你的财务信息,作假的话要坐牢,而且惩罚性赔款,罚得企业倾家荡产。而且西方的企业,政府是不参与具体经营行为的,只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收税;至于企业个体只要不违规就行。这样来作对比的话,双轨制经济体的中国降成本恢复造血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提升效率就是提升生产力,提升管理水平,即国家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从管理上提升效率,还牵连到生产力的进步、技术进步和研发创新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唯有提升生产力以及研发创新和技术进步,但是研发创新和技术进步这里面的差距有人估计得六十年时间的持续进步才能与一些科技强国并肩。另外,研发创新必须具备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产权。产权只有私有化,否则它是没有动力去搞研发创新的。

我们再来讲产能和债务的问题。

市场出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象,比如资不抵债时,你可以申请破产保护。由于西方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私营企业,它所欠的债务一般都是银行贷款与其发行的股票和债券,最后由投资者买单。而且这些企业多数是股权和债券融资比重较大,信贷量非常少。所以在西方,能基本做到市场出清:公司倒闭了,便由所有的投资者买单,而国家损失无非就是收不到税收了。

在国内,由于欠债最厉害的大多是国有企业或者地方政府,企业都是国家的没法破产,因为它没有抵押。比如像原来的铁道部,欠了3.5万亿债务还不了了,按照西方来说你的资产要拍卖来还债,但其资产都是属于国家的没法拍卖,所以没有抵押的信贷就是债务。既然没法还债,那出清的市场在当下也是无法实现的。

那么,巨量的债务怎么办呢?把这些大型国企欠银行的钱,从银行里剥离出来折价到资产管理公司;比如说一百亿的资产折价以八十亿卖给资产管理公司,这么一来这笔烂账就可以划给资产管理公司。但这个资产管理公司,也是国营的都属于国家,钱从哪里来呢?央行印一部分钱、财政部拿一部分钱、银行自己再拿一部分钱。

以前成立的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现在都变成很大的金融机构,规模也很大。各位要问了,这些个烂帐它又是如何获得收益呢?很简单:银行把债权卖给了这个资产管理公司,这个企业的债务等于资产管理公司还了,到后面经济发展时期,再用它赚的钱它的货币膨胀来还前面所欠下的债务,也就是说后面的资产泡沫必须大于前面的资产泡沫。延伸一下,资产管理公司怎么赚钱呢?靠的是那百分之二十的差额,当初你卖给我一百块烂账,我花了八十块钱;现在,欠债的国有企业赚钱了,你得还给我一百块而不是不是八十块,我就赚了二十块。

回过头来,我们再谈产能过剩的问题。

举个例子,某生产洗衣机的厂家,产能从二十万辆扩张到三十万、四十万、五十万……一直到一百万台。但厂家没有充分估计到市场的消费能力只有七十万台。很明显,供需不平衡了。怎么办呢?多出来的三十万台必须要降价销售,回笼资金,这就是供需不平衡引发的产能过剩。还有一种,中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需型经济,一旦国际上订单减少,国内的生产马上就会产生产能过剩;为此,长三角珠三角倒闭了许许多多的中小微企业,那些出口加工型的企业惨不忍睹。第三种也是最奇葩的,是价格引起的产能过剩。还是拿洗衣机做例子:市场只有七十万台的需求,但市场供应了一百万台;多出的三十万台按照一般消费来说,应该降价;但奇葩的是我们不是,我们把后面的三十万台价格往上提,翻好几倍。房地产就是这样。

房地产就是通过价格暴涨来去库存。为什么不能让它跌呢?由于房地产的开发商以及购买房子的人都是银行贷的款,房地产一旦暴跌,就会引发银行危机乃至引发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基于此,第一经济观察员认为,中国的房地产目前是不可能大跌的,跌5%可以的,跌50%那就不行了!总之,我们认为,基于zf垄断,在中国产能过剩和债务是眼下无法解决的事,房地产的泡沫至少要消耗35年以上,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至少要衰退35年。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我们只能束手待毙?

第一经济观察员认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短期增长和长期增长的问题。短期要放松,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增长。第二个,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问题。过去所有金融监管考虑的都是微观层面的问题,眼下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似乎是应该建立一套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最后一个,还是要看稳定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我们过去政府兜底的直接好处是看不到有企业破产,看不到有债务违约。但是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所有的问题政府都兜在后面,最后有兜不住的一天。

说一千道一万,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要释放风险点的时候。至于能不能坚决的执行,还是要考验执政者各项改革的推进力度与深度智慧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