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互联网金融业务必须纳入央行宏观审慎管理

警告:互联网金融业务必须纳入央行宏观审慎管理
2017年11月16日 17:15 第一经济报道

刚过去的“双11”中,阿里、京东的金融科技的力量再次爆发。监管机构“探索将规模较大且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设想变为可能。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迭代,无论蚂蚁金服,还是京东金融,均已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且两家机构都在积极开展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以拓展生态圈。

2017年11月,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上,BOE(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宣布了公司在物联网领域的战略布局:将以显示、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及显示和传感器件、智慧系统、健康服务三类业务形态服务客户,公司也将和计算、存储、传感等芯片厂商并软件和内容厂商、各类功能设备厂商以及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协同创新。会上,京东方还与阿里巴巴、SAP就打造新零售生态战略合作签约。

综合近年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及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来看,未来中国金融发展将主要依靠银行、证券等正规金融机构。那么,如何提升这类金融机构的效率?又该如何为金融科技机构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就目前来说,中国的金融机构已多如牛毛,然缺乏实质帮助金融机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并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科技公司。阿里与京东虽在国内做得够出色,然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者间已达到势均力敌,势必得决一胜负以拿下“头筹”。所谓有市场的地方就存在竞争之处,其实谁第一并不重要,对于企业来说走得长远才是最为重要。或许,未来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上,将决定京东与阿里的最终归属。

目前,在科技输出方面,京东金融合作伙伴涵盖卡组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主流金融机构,仅银行业机构就超过了400家;而基于“云支付”的阿里技术,马云的阿里在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的成交额为1682亿元,全球消费者通过支付宝完成的支付总笔数达到14.8亿笔,比去年增长41%。这相当于在双11这一天,平均每个中国人在支付宝上完成超过1笔支付。如此看来,两者与金融机构的“连锁效应”上,还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据表明,如若停了阿里等于停了3000多万就业;至于蚂蚁金服,单单其海外用户数已达到2.8亿左右,增长至接近中国用户数5.2亿的水平应该不会超过2-3年。至于京东,自从2014年5月京东金融用户运营评价体系“小白信用”落地,其已成为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业务的不可或缺部分;而在11月11日仅仅7个小时白条支付交易额就超去年11月11日全天。这样的体量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无论是京东金融还是阿里金服在是否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上,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

我们过去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即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但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比如说,一些大型Fintech(技术)公司,假如它的行为有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话,是不是也应当被叫做系统重要性的机构,从而纳入到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当中进行管理,实现有效的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也有利于整个Fintech行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构建一个更好的Fintech发展的新生态。

今年8月5日,央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就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系统重要性特征有所探讨。其中表述,下一步应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发挥互联网金融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关于具体措施,报告提出了五个方向,其中表示要探索将规模较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对其进行宏观审慎评估,防范系统性风险。

当下,无论是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还是其它金融科技机构,近年发展迅速,在很多金融业务领域都有所涉及,例如在C端,逐渐成为老百姓日常的支付、投融资的重要渠道。而B端,金融科技机构背后更有数以百计的各类金融机构,因此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科技的传导下,金融风险扩散的速度都将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经济观察员认为,监管机构应及时、有效的对金融科技机构进行业务规范,尤其是将规模较大、涉及金融消费者较多的机构纳入宏观审慎评估管理,从而高度警惕并防范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