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谈谈减持新规对一、二级市场的影响

我们来谈谈减持新规对一、二级市场的影响
2017年06月01日 18:40 朝阳永续

大股东减持新规的出台远非韩某人的一日之功,按照管理层的风格,必定早已是运筹帷幄之中。

制度上来看,新规很大程度遏制了二级市场“大小非”们以前的赚钱套路,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利益格局也将面临改变。

减持旧规的弊端由来已久,例如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后,受让方立即通过二级市场大量卖出;又如,部分股东进行“轻仓试”减持,一些董监高人员甚至通过辞职来实施减持。

这种最大限度地减持套现行为不仅加剧了市场的供需失衡,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原则,尤其是近期市场下跌促使投资者信心进一步下降,并引起市场对诸如供需失衡等多方面原因的关注。

面对A股绵延多年的沉疴痼疾,新规的出台可能会从源头上堵住期望借此渠道违规外流的各类资金,这是高层意志的体现,也顺应了民意。

总之,目前政策预期是线性逻辑:供给过剩,市场低迷,控制供给,供需达到新平衡,让市场自我修复。

不过,作为长期饱受“朝令夕改”之苦中国散户来说,“新政”带来的大动干戈,势必又会在其余层面对市场的短期预期造成深层次影响,引发市场波动。

辩证的看,我们也要浸提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换个角度看,新规使得相关股东减持“配额”更稀缺,这可能会强化这些股东充分利用额度尽快减持的动机。特别是新增受限,又有固定偿付期限的定增和 PE 类产品,新规改变了其减持节奏,但并不改变其流动性约束下减持的意愿,目前仅仅是拉长了减持的时间,而这种减持压力是否会从“点”被拉长到“线” 需要进一步观察。

而且从历史上国有股减持、股权分置改革、IPO的历次暂停与重启等事件来看,增、减持的动态对比,并不取决于潜在的供给数量的变化。市场能否走强,需求层面的因素至关重要。

不过,新规之下,那些追随IPO,定向增发等进入的资本玩家,都将无法随心所欲地减持了。

难道市场生态已经变天了?接下来我们着重谈谈减持新规对一级、二级市场影响。

01

二级市场基金

短期改善股市微观供求,有救市维稳之意。

2014-2016年是A股上市公司的定增高峰期,年均定增融资规模1.2万亿,是往年的三到四倍。2017-2018年的定增解禁量将是史无前例的,第一个高峰期就在今年三季度,若不对解禁减持加以控制,确实可能造成股市供需结构失衡。5月26日证监会核准的IPO规模仅23亿,而年初以来证监会每一批核准的IPO规模平均在40-70亿左右。减持新规和IPO规模减小,有利于改善股市资金微观供求关系,有助改善投资者情绪。

减持本身并不是市场下跌的理由。整体而言,市场净减持规模和股价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股价高时净减持较多,反之亦然。因此,近期随着市场持续调整,净减持规模大幅降低。今年以来的月度净减持金额只有不到50亿元,而在去年这几乎是每周的净减持规模。近两月市场明显调整,大股东、董监高等的增减持基本平衡。

因此减持新规的提振作用是较为有限的。

现在的资本市场,存在金融去杠杆、市场利率上行的情况,同时,A股市场还存在结构性高估,因此在结构性泡沫没有完全出清,IPO仍保持较高节奏的情况下,A股市场面临的这些基本面因素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

短期来看,减持压力缓解可能会使小盘股获得一个极短期的股价修复,但“减持新规”叠加“再融资新政”已使小盘股的“外延成长性”丧失,中期来看小盘股已不能再和“成长股”划上等号。    

中长期来看, 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约束“忽悠式”重组和“套利式”定增等不合理行为,引导投资人更加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那些依赖内生增长、经营稳健、运作规范的将更加受到资金青睐。

长期重视基本面研究,关注上市公司“真成长”的二级市场基金有望从中受益。

02

定增基金

可以说,受减持新规影响较大的就是定增类基金。

通过定增获得股权的股东,在锁定期满后12个月内只能集中竞价方式减50%,还要受90日内减持总数不超过股份总数1%的限制,以及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受90日内减持综述不超过股份综述的2%限制。

从存量定增基金来看,市场上常见的1.5年定增基金(原来3-6个月建仓,对应1年后,3-6个月减持),到期后的基本不可能在全部退出。这里会涉及到大量的合同协议修订及到期产品延期或者进入多次清算的情况。同时,按着新规测算,未来的定增基金封闭期至少要设2.5年, 1年(锁定期)+1年(减持50%)+0.5年(减持剩下50%)。这里所说的2.5年定增,是属于保守估计。毕竟建仓也不是一天完成,参与定增及解禁出货进度还要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来进行。

从整个定增市场来看,之前过万亿元的定增规模,在再融资中的占比过高、市场结构失衡,这并不是一个能长期维持的常态。之前存在的庞大的定增规模、较高的折价率水平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制度套利空间,涉及的利益链条很长。

在一级市场上,部分PE等机构通过一二级价差等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实现退出和套利;而到二级市场上,在定增发行和市场交易环节也因发行制度而存在价差,即制度套利。

对此,监管层一直在设法加强监管。2015、2016年定增市场十分活跃,两年募资金额分别达到1.37万亿和1.81万亿。但从2016年初开始,为规范再融资秩序,定向增发再融资新规出台。进入2017年后,年初发布的新规启动“限时、限价、限量”的全面监管,我们明显发现定增节奏放缓(审批期限4、5个月算是比较快的),年初至今定增募资总额仅3300亿元。而随着《减持新规》对解禁退出的进一步限制,拉长了周期、太高了资金成本,这使得定增市场曾经的制度红利消失殆尽,而最终也可能意味着这个万亿级的市场将进入快速萎缩的时代。

从定增个股来看,按新规规定,股东3个月内可以减持总股本的3%(集中竞价1%+大宗交易2%),这个比例限制对市值较大的蓝筹白马公司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主要限制的就是小市值公司股东的“清仓式减持”。

“减持新规”指向明确,意在抑制短期炒作行为,控制非持续经营公司股东的减持节奏。A股小市值公司长期保有较高估值溢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动性很好,而此次“减持新规”明显限制了大股东和特定股东股份的流动性,可能对估值产生明显负面作用。当前资本市场IPO加速叠加此次“减持新规”,小市值高估值公司的估值溢价将被持续压缩。

总的来说,此次减持新规对于定向增发的再融资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整个过程,短期可能将伴随着此前大量热钱的加速留出,中期这种拉长周期的减持压力可能会延续,而长期来看,未来在定向增发市场将进一步考验参与者的长期价值挖掘能力,有效的激发这个市场真正的功能。定增市场上,不管从个股还是资产管理人的分化将进一步拉大,价值个股和专业的机构将成为稀缺的选择。

那些只是利益输送的定增,那些没有效率的定增,那些只想套利的定增是该打死的时候了。

03

Pre-IPO基金

从Pre-IPO投资来看,此次的减持新政影响可说是中性偏好的。

本身新政规范的是二级市场抛售减持的行为,对Pre-IPO这样的一级市场投资策略影响就是间接的。

其次,新规有助于让所有市场参与者回归价值投资,对Pre-IPO基金也是利好。

在过去半年里,我们看到了市场上Pre-IPO基金林立,吸引了不少资金的蜂拥而入。这其中不乏很多不判断被投企业价值,仅仅凭关系拿股份,坐等套利机会的投机资金。他们以远高于企业价值的估值盲目收购股份,搅乱了价值判断标准,甚至更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的运营方向,引诱原本安分经营的企业主陷入一个趁着IPO风口快速做高估值套现的“陷阱”。

减持新规一方面给这些资金好好浇了一盆冷水,这个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另一方面也让被投企业回归经营正轨,不要整日做着一朝上市一夜暴富的黄粱梦,把精力放回到创造一个长期有价值企业的正轨上来。

此时,真正有选股能力的基金管理人的价值就会凸显,他们的议价能力也会提升。

当然,新规实施之下,几乎所有以二级市场减持手段退出的基金,投资期限都会延长1-2年。这些基金中,在单一企业上持股比例越大,期限延长的就会越久。而Pre-IPO这类基金都在企业估值较高的后期参与投资,占比不高,因此期限就算有所延长,也相对是所有基金类别中延长较少的。

04

并购基金

目前市场上的并购基金退出方式分成现金收购和换股收购(即发行定增股票换股)两种,此次减持新规只对换股收购的基金会产生影响。

与Pre-IPO基金一样,在回归价值投资正规的同时,并购基金的投资期限也会因此被拉长。

持股比例小的并购基金仍然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流通;而持股比例大的并购基金,过去常用的大宗减持,随着流动性变差,交易成本肯定会水涨船高,造成基金退出成本提高。

此时,比拼的是管理人能否把这部分退出成本通过提高收购估值的方法,转嫁给被投企业大股东。筛选优秀管理人,对于并购基金而言,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经历过历次IPO停发,限售股规则更改的“老鸟”才能化险为夷,变不利为有利,保障投资人的利益。

文章的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我们不宜高估新规对市场走势的影响。上市公司的长期成长性和稳定性,以及信用周期的特征,是一定阶段决定股价运行趋势的根本原因,也是净增持(减持)情况的重要决定因素。

值得肯定的是,未来的市场,专业机构的优势将会进一步显现,此前一窝蜂扎进定增、PE市场的“傻”钱可能将付出较大的代价。

总之,新规的推出,倒出了整个市场生态链,这叫我们要好好做价值投资!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