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和珠海银隆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该发生的交易?

董明珠和珠海银隆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该发生的交易?
2017年04月10日 08:45 中外管理

文 | 刘步尘 

个人都有追逐个人利益的权利——只要不以违法或伤害他人利益为前提,但请不要给自己贴上“圣人”的标签。 

4月6日晚上,我接到不止十个媒体朋友发来的微信,询问我怎么看待董明珠投资1.927亿元拥有珠海银隆17.46%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实话说,我没有答案,这个问题得问当事人。

依据媒体报道,故事是这样的:

2016年12月15日,董明珠联合几家企业增资3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其中董明珠个人投资1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7.46%的股份。

2017年2月24日,格力电器在回复深交所关于200亿元关联交易时披露,董明珠对珠海银隆的持股比例已上升至10%。

3月31日,董明珠持股珠海银隆的股比再次上升至17.46%。资料显示,董明珠实缴现金1.927亿元。

从1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7.46%的股份,到中间不知不觉持股比例增至10%,再到实缴现金1.927亿元获得珠海银隆17.46%的股份。我相信所有看到该新闻的人都会生出三大疑问:

1、董明珠到底给珠海银隆投了多少钱?

2、珠海银隆市值到底价值几何?

3、董明珠投资银隆的钱从哪里来的?

面对媒体及公众疑问,我们没有看到董明珠本人、珠海银隆以及格力电器给出哪怕只言片语的解释。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该发生的交易?

事实上,珠海银隆是家什么样的企业?公众大多心中有数;对于格力该不该收购珠海银隆?投资者已经用脚投票;至于董明珠执意投资珠海银隆,那是她的个人行为,如果格力电器董事会不予干预其他人无话可说。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珠海银隆从进入公众视线那一天起就是一家备受争议的企业。恰好,2013年以来的董明珠亦备受争议。

于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企业和一个备受争议的企业家一拍即合,发生什么备受争议的结果其实都不让人意外。

一直以来,董明珠刻意塑造的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形象,甚或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企业家”形象。然而,发生在董明珠身上的诸多事实表明,公众看到的可能不是真相,至少不是真相的全部。

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身为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却倾尽家财(董明珠语)投资另一个无甚交集的企业(两者的业务交集看起来更像是硬生生做出来的),并成为这家企业的第二大股东,然后不惜一切代价支援该企业以至于被深交所发函问询,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人会做的事情。董不明白“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道理。

这几年,董明珠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当属无视公众评论,一意孤行地由着自己的性子办事,以至于今天的格力电器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

没错,董明珠的确有蔑视(乃至羞辱)投资者的本钱。2016年的格力电器仍将交出一份“惊艳”的财报,让董明珠的自信有资本继续下去。

但请不要忘了,董明珠所有的底气均来自于格力电器既有业务板块,而这正是朱江洪给她留下的遗产,虽然董明珠对此不情愿承认。

投资者想知道的是:董明珠给格力电器留下了什么?格力电器的未来在哪里?

止于目前,人们没有看到格力电器的增量市场。

即使格力空调,情况可能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格力空调的发展模式被称之为“榨汁机”模式,是建立在对经销商利益的极度压榨基础之上,这种模式不具有延续性。

格力空调是功能机时代的典范,进入智能机时代,格力技术已显现疲态。由于智能技术储备不足,新一代格力空调在智能化方面表现平平。在今年的AWE中国家电与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格力空调陈列简陋,产品缺乏亮点,现场一遍遍播放董明珠的讲话,完全看不出“空调老大”的影子,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形成明显的形象落差。

2016年,三大家电巨头不约而同发起并购——海尔成功收购GEA,美的成功收购东芝白电和库卡机器人,唯独格力收购银隆以失败而告终。主要竞争对手已完成国际市场战略布局,而格力还沉浸在“我是空调老大”的喜悦中不能自拔,完全没有发现自己已被远远甩在后面。

我预测,2017年格力电器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营收规模至少落后美的集团700亿元,落后海尔集团1000亿元。

看不到格力电器的未来在哪里,这才是格力电器的最大问题,老本不能一直吃下去。

主要竞争对手发展战略清晰可见,董明珠主导下的格力电器则东一榔头西一斧子,像个没头的苍蝇,战略完全没有章法。

这几年,失去权力制衡的董明珠无所顾忌,要么站在聚光灯下信口开河:“格力手机世界第一”,“我从来就没错,将来也不会错”,“2018年实现2000亿目标不变”……;要么对着媒体破口大骂:“花钱买来的都是人家不要的技术”,“我派人把挖我们人的人打了一顿”,“两个小偷在一起就是骗子集团”……。这哪里有一点企业家的样子?

就在董明珠沉浸于自我表扬的喜悦之时,中国家电第一阵营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三大巨头”的格局正在被“2+1”格局替代,而格力正是那个即将掉队的“1”。

董明珠对个人权力的经营毫不含糊,格力电器越来越像董明珠的“一言堂”,董的个人意志上升为格力电器企业意志,董的大部分决策不受董事会制约。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把格力电器牢牢攥在手里,可以确保自己无人替代,让大股东无可奈何。比如,董明珠曾公开表示,“我随时准备跟他们(指珠海国资委)斗”。

这正是人们担心的:朱江洪给了董明珠一个确定的格力电器,董明珠还能给下一任一个确定的格力电器吗?

董明珠身为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却倾尽全部家财投资另一家不相干企业,让董“爱格力胜过爱家人”的说辞苍白无力,难怪人们怀疑其高尚的表达背后隐藏着不便告人的私欲。

因此,格力电器和珠海银隆互相采购200亿元(珠海银隆将采购格力电器190亿元,格力电器采购珠海银隆10亿元)的合作协议,看起来更像是格力电器对珠海银隆的“友情帮扶”。

试想:2016年全部营业收入才79亿元的珠海银隆,拿什么履行190亿元的采购协议?

还有,身为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同时又是珠海银隆第二大董事股东,二者如此关联交易,董明珠如何才能撇清“利益输送”的嫌疑?

一个媒体朋友这样说:如果她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公众就有理由怀疑其中有不当交易,这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推测。如果一个公众人物在大庭广众之下讲的都是高尚,私底下做的事情却难以自圆其说,公众有理由怀疑其人格人品。

不要对我说这是企业家的个性,和个性没有关系;不要用率直为某人辩护,和率直没有关系。

如果格力电器是董明珠的家族企业,她爱怎么做别人无缘置喙。事实是,它是一家由珠海市国资委控股的国有企业,不是董家的家族企业。

2013年以来,人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董明珠:聚光灯下,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为“中国制造”代言,力挺实体经济,对侵权行为义愤填膺……阳光背后的她,留给人们的是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疑团。

董明珠的道德形象已经彻底崩塌。

(作者为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