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监管风暴来袭!同业人士:坐等"那一刀"

银行业监管风暴来袭!同业人士:坐等"那一刀"
2017年04月19日 17:35 每日经济观察

郭树清履新银监会主席近1个月,银监会文件七连发,这把“监管之火”烧得整个银行业和资管圈惴惴不安。

“上星期行内感觉特别动荡,银监会文件一个接一个。”一家大型城商行同业部资产端投资人员陈池(化名)对记者感叹。一众券商研究员也纷纷抱怨——写稿的速度都赶不上发文的速度。

大量表述剑指同业存单业务

在罚单大户中,同业业务同样是占据前三的违规事实。数据显示,2015年同业存单发行规模达5.30万亿元,为2014年全年发行量的5.9倍;2016年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则达到13.02万亿元,为2015年发行量的2.5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24日,我国同业存单余额已达7.53万亿元。

此次,银监会下发文件明确,要严查同业和理财空转套利,空转套利是指银行通过多种业务使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未流向实体经济或通过拉长融资链条后再流向实体经济来获取收益的套利行为。包括:信贷、票据、理财、同业等空转。

银监会要求检查同业存单空转,即是否通过大量发行同业存单,甚至通过自发自购、同业存单互换等方式来进行同业理财投资、委外投资、债市投资,导致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隐患;延长资金链条,使得资金空转套利,脱实向虚。

广发证券研究报告显示,监管接连发布的文件对同业链条的监管从负债端和资产端均提出了针对性的具体监管要求,过去两年银行在负债端快速做大同业理财、同业存单,在资产端通过委外或自营投资债券市场,并加杠杆做高收益的模式可能将难以持续。

就等同存监管的“那一刀”

之所以同业存单被盯上,存在诸多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去年四季度由去杠杆进程导致的债市巨震,暴露了“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这一“串联电路”的风险。

银行近年来放量发行同业理财,而同业理财等于把表内的钱转到表外,大银行用自营资金买同业理财,中小银行没钱则通过发同业存单借钱来买同业理财,资金转到表外后再对接委外,委外再加杠杆。

金融脆弱性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持续累积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去年年末,银行理财冲规模、保规模的压力尤其大,加之债市动荡,银行理财年末收益大部分出现倒挂。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期限错配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值得担忧。穆迪分析称,2016年发行的此类工具中,70%期限不超过6个月,因此实际上同业存单仍属于短期融资。

拉存款不占优势的中小银行其实是同业存单放量的主力军。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28日,共有403家银行宣布了2017年发行14.6万亿元同业存单的计划,较2016年的总发行额增长12.4%。

也别将同存“妖魔化”

不过,陈池以及众多同业人士仍然认为,同业存单存在被各界“妖魔化”的迹象。陈池解释称,“其实发行同业存单融入的资金是一个资金池的概念,并不是大部分都投资所谓的同业理财。”她表示,例如信托池、ABS、资管公司集合产品、股权质押、收益凭证等都是投资标的。

不论如何,同业存单如今迅速扩容到7.5万亿的存量规模,自有其合理性。陈池对记者表示,相对于线下的同业拆放,线上的同业存单是更加标准化的产品,而标准化也是未来的大趋势。

此外,她也表示,同业存单流动性不断提升,避免了提前支取风险,更可作为质押回购标的。同时,由于同业存单是银行发行的,其信用风险较企业信用债更可靠,在信用风险频发的环境下,存单比短融更受欢迎。2016年下半年,同业存单被纳入MLF操作的质押品范围之内,也助长了各界的购买热情。

金融去杠杆向企业端传导

同业人士认为,同业存单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其本身,背后存在为人所忽略的本质因素。

说到银行用发同业存单的钱去购买同业理财,这在美国并不存在。所谓的理财产品其实在美国并非银行所有,银行仅是一个分销渠道,赚取的仅是销售费,也不可能对产品进行刚性兑付;而在中国,银行同时也做资管业务,却不受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监管,银监会也无法穿透到底层资产,同时理财产品很难打破隐性刚兑。

最本质的问题可能仍出在实体经济。“银行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收益,尤其是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同时,实体经济仍不景气,债券违约率上升,因此银行贷款谨慎,除了房贷,如今对国企和中小民营企业放贷收紧,所以银行投资机会比较少,要在表外寻求更多投资机会。”陈池表示。

在她看来,金融去杠杆的效力已经在向实体企业传导,一季度债券发行的“腰斩”就是典型。“年初的债券发行量明显下降,金融去杠杆开始传导到企业端。

不过,就实体经济而言,去杠杆的路似乎还更远。同济大学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钟宁桦此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根据其研究,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总数是2268家,其中负债最多的300个上市企业的总负债达到16万亿元,占到负债总额的82%;同时,在1998~2013年期间,我国大部分非上市工业企业的负债率其实是在不断下降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中近400万个企业样本的平均负债率从1998年的65%持续下降到2013年的51%。可见,大型上市国企加杠杆、众多非上市私营企业去杠杆或难获融资的现象突出。

钟宁桦认为,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经济高杠杆是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金融资源错配的问题加剧了其严峻程度。这其实与“同业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金融不支持实体”的现象也密切相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