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不成反失定金,运气太差还是咎由自取?

买房不成反失定金,运气太差还是咎由自取?
2017年01月18日 17:56 刘磊地产评论

澳洲媒体《悉尼先驱晨报》近日报道了一个事儿,一澳洲男子买房遭遇了烦心事。

据报道,澳洲银行业严格管控房地产市场高风险板块贷款发放,墨尔本一名20岁男子亚历山大·塔什维斯基-贝克威思购房贷款在结算前一天被取消,致其丢掉41,000澳元购房定金。此外,亚历山大还需支付数万卖家费用。 

运气太差?还是咎由自取?

消息称,亚历山大之所以违约,是因为银行方面的问题;然而,仅仅把投资失败归因于“运气太差”或者“银行官僚作风”,就有些推卸责任的意思了。笔者之前曾撰写《澳洲公寓投资,只见风险不见收益》、《专家刘磊警告:澳洲CBD公寓危机重重》、《澳洲公寓列入黑名单,谁更黑?》等多篇文章中,以及在《澳洲房地产投资全攻略》中(第67-68页)详细地分析了澳洲高层公寓,特别是那些小户型公寓、酒店式公寓、学生公寓、没有车位的高层公寓,基本都是澳洲本土的鸡肋型产品,投资这样的项目风险重重。 

风险预期过高,海外和本土投资者竟然一个样

那么澳洲公寓的投资风险有哪些呢?

一、长期交割的公寓期房投资信贷风险激增。之前一般认为,高层公寓类的期房更适合在本地有高收入的人群,他们可以通过公寓的高折旧来获得政府退税;在美国和澳洲的税务上叫做负扣税房地产投资(Negative Gearing);而海外投资人在没有登陆澳洲之前,子女没有就业之前,都还没有收入,因此无法通过公寓的折旧来抵扣公司或者个人所得税;而高折旧本身就意味着较高的税务损失。如今,当澳洲本土人士都开始遭遇贷款滑铁卢的时候,海外投资者想要谋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二、二次销售时间相对较长,户型和“当作家”的理念不匹配。公寓房在二手拍卖市场中占比较低、停留时间较长(以每周的市场拍卖产品类别来区分,公寓类产品仅占拍卖物业数量的10%左右);特别是小户型公寓最滞销,如开间公寓(Studio)、一房公寓、没有车位的低于50平米的公寓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对于没有生育限制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家庭中,平均4-5人的中产家庭能否住到50平米的公寓里呢?

三、公寓类产品不是澳洲、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主流自住和刚性购房需求的购买主体类别;因此,银行对其的套现价值和抵押价值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市中心高层公寓。以澳洲第二大城市拥有430万人口的墨尔本举例:在九横九纵CBD生活的澳洲本地人(持澳洲护照和永久居留权的人)仅有1.4万人而已,而在CBD居住的总计35万人中,绝大多数是外来人口,如留学生、访问学者、旅游者、背囊客、以及买不起车在市中心周边打散工的“穷人”。

四、银行估值和贷款风险较大:银行对楼花变成现房后,不是按合同购买价格来批放贷款,而是以成房后的市场评估来计算。如果几年后的房市的预期向下,银行对该房产的评估值可能比投资人购买时的价格还要低,造成投资人的资金筹措困难,直至无法交付尾款,不得不放弃10%的定金,以及其他违约费用。

除此之外,由于楼花或者期房成交在2-3年之后,海外银行是否对那个时期投资者提供按揭贷款,及对应的贷款比例、贷款利率等都是未知数;此前,澳洲国民银行也已经将墨尔本CBD、圣基尔达路中心(St Kilda Road Central)及阿博茨福德(Abbotsford)等区域定为房地产高风险区。澳洲审慎监管局 (APRA)也表示,澳洲银行业严控高风险贷款;这里的高风险,主要就是指公寓期房。 

综上,我们说投资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要在多个市场中进行资产配置;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为了配置海外资产而配置,随便买一买就好;要知道去锅里捞肉,一不留神就会被“锅沿”烫到,手一哆嗦可能连“捞肉的工具”都掉锅里了——澳洲过剩地区的高层公寓就是这个烫手的“锅沿”,专门等着“钱多人傻”的投资者,把他们的自己都卷到自己的麾下,留给投资者的只是未来越来越大的风险。

本文作者:刘磊,福布斯金融理财师评审委员、远见财讯特邀地产评论员,中国外国专家局澳籍专家资质, 多家媒体房地产专栏作者、作家,微信号:victorliulei。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