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离“灰犀牛”有多远?

我们到底离“灰犀牛”有多远?
2017年07月18日 17:35 华夏时报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人民日报》连发三篇评论,其中有一篇提出了一个大家都还比较陌生的新概念叫“灰犀牛”。该评论称,中国金融领域今后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

“黑天鹅”我们都很熟悉,“灰犀牛”到底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中说,“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那么可以概括说,两个都会造成金融系统崩溃,但黑天鹅突如其来,而灰犀牛则厚积薄发。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憨直的路线、爆发性的攻击力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

简单说就是,我们平时大家都知道的风险,也都一直在谈论的风险,但是总觉得离我们还很遥远,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并没有对这些风险进行防范,或者防范不力,主要可能是这个灰犀牛就内生在经济结构内部,是经济结构的内在发展逻辑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才会视而不见,见而不为,为而不力。

中国经济的灰犀牛是什么,离我们有多远?天风证券的宋雪涛团队认为中国正在扩大的房地产泡沫可能就是这个灰犀牛。随着我国房贷将近十年的大扩张,2016年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LTV开始超越家庭房地产市值,这意味着我国房地产市值已经开始低于其抵押价值,情形与2006年次贷危机前的美国相似。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认为中国当前最大的三个“灰犀牛”分别是房地产泡沫、“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带来的风险动荡以及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房地产泡沫是毫无疑问的最大“灰犀牛”。一方面,对于中国房价的泡沫化已经没有争议,但另一方面房价调控却陷入“空调”的境地,不断逼空,导致很多人产生“房价永远不会跌”的错觉。环视全球的房地产泡沫,都符合两个特征: 一是周期长,一轮大牛市超过10年并不稀奇;二是泡沫破裂时地动山摇,犹如雪崩和泥石流,逃生非常困难。第二只“灰犀牛”是“货币贬值、资金外流”引发类似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金融动荡。第三只灰犀牛是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目前官方公布的银行不良资产率在2%左右,但市场并不买账。

以上分析都各有见地,但是笔者认为灰犀牛更为根本的特点是内生于我们的内心,比如我们对风险的惧怕,这几年整个市场害怕市场风险,把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作为底线,曾经有一度要严防死守局部金融风险,当然此后这种提法被取消了。对于金融风险的认识,我们许多人还是很不到位的。

经济金融风险都是有根源的,比如房地产泡沫危机,本身是土地财政化的产物,财政纪律约束不够,财政金融化;影子银行风险本身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预算软约束的产物;同业套利是货币信贷发放过多,银行体制的产物;企业债务过高是因为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占比过高;唯有外部冲击不是因为我们自己,但是我们的防范手段却是加大刺激,这同样也扩大和延后了风险。

经济体系的运动过程跟世间的万事万物一样,它是有一个起伏的,符合辩证法。如果经济上行过快过猛,必然存在下行过快过猛的势能。人的作用局限在防止经济上行过快过猛,如果已经上行过快过猛了,那么我们的工作是不能阻止其下行,而是要在下行的过程中打造“减震垫”,尽量减少经济下行的破坏力。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的发展也是一个有机的运动过程,跟人体的成长一样,难免有饮食不良,或者感冒风寒,或者个别组织体的病变,这些都非常正常。在一定程度上,危机并不是一个坏事情。泓湖投资的基金经理李莉认为,危机对于经济来说,好比人发烧,如果人的体内存在有害细菌,我们的身体需要清理它,如果细菌已经比较多,那清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发热发烧,人的身体会比较难受,但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人就不会康复。

我们的经济体内部存在的这些问题,要想办法让他逐渐释放,比如旁氏的金融模式、僵尸企业、过剩产能、放杠杆过高等等,它们留在体内吸收营养,其他企业就营养不良,他们必须被逐渐淘汰,这就是一个风险爆破的过程,而不是不发生风险甚或消灭风险。

我们是不可能消灭风险。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由于各级对风险理解不同,很容易出现“捂盖子”,想尽一切办法拖延风险的潜意识。我们金融体系一直不能有效解决的刚性兑付问题就是这个潜意识的表现,这种对危机的惧怕只能进一步拖延危机放大危机。

所以,风险不是草木皆兵、严防死守、坚壁清野这么简单,它的确是一个艺术活,要找准病根,中西医结合,对症下药。

所以,要问我们距离灰犀牛有多远,它其实就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華夏時報 —思想创造价值—

  ▶微信 | chinatimes

  ▶微博 | @华夏时报 @水皮

  ▶网站 | http://www.chinatimes.cc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