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首富诞生了,问题是大投行们为什么都看走了眼?

新首富诞生了,问题是大投行们为什么都看走了眼?
2017年09月19日 00:25 秦朔朋友圈

作者:云引 / 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539篇原创首发文章

9月18日,中国恒大股票大涨,午间收盘上涨5.61%,报28.25港元/股。受益于股票的疯涨,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财富值也水涨船高。根据福布斯最新数据显示,许家印以391亿美元的身价,一举超越马化腾和马云,晋升新一任中国首富。

今年以来,恒大的股价已经从年初的不足5港元上涨到目前的28港元,上涨幅度达到470%。这相当于许家印在2017年每一天赚的财富超过8亿元人民币。

不过有趣的是,尽管中国恒大在港股市场上今年狂飙突进,但是很多国际的大投行却还在不停地发出研报,给出“卖卖卖”的建议。一直到今年8月底,恒大股票已经拉上了28港元/股,包括花旗、美林、野村、海通证券等十余家国际投行才连发研报,纷纷上调恒大目标价,给出“买入”、“强烈买入”的建议。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国际投行“折戟”恒大

当今,摩根、高盛、美林、德银、瑞信、汇丰等金融巨头们牢牢地掌控着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诠释权,很多投资者对他们的研报深信不疑。但在恒大这里,国际投行们却“马失前蹄”。

自2015年到今年8月份时,据彭博报道,在22个给出中国恒大股票评级的分析师中,建议“卖出”的占到了一半,比例是当年以来最高。其中包含了美林、摩根、瑞信、德银等国际大投行。

从今年来看,4月13日,瑞士银行给恒大的评级是4.05港元卖出;4月20日,摩根大通是5.20港元的评级卖出;6月5日,瑞士信贷给出了8.6港元卖出。纵观今年上半年,只有花旗银行在4月20日给出了买入的建议,而在全年都给出买入建议的只有摩根斯坦利。当然,这并不是说摩根斯坦利眼光独到,因为从2015年到2016年,它在十几个月的时间里有七次给出了卖出的建议,那会股价也还不到5元每股。

也就是说,今年恒大的这波行情,不仅普通投资者错过了一个发家致富的好机会,连这些大投行也都看走眼。

“永续债”死结

那么,国际投行为什么在长达十几个月的时间里看空恒大,恒大又怎么在短短的8个多月的时间,涨出超过2000多亿人民币的市值呢?

这一切都要回到“永续债”。

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企大多采用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低成本的“三高一低”发展模式来实现高速增长,之前恒大也一直按照此模式加速提升企业规模,保持着高负债运行,特别是在香港上市后,恒大借了很多“永续债”。永续债财务成本较高,年化利息在12%-14%之间。但也就是靠着这种借永续债的激进策略,恒大完成了从三四线到一二线城市土地囤积的策略。

高额的负债,成了国际投行分析师们眼中的“毒瘤”。债务确实是问题,但他们却犯了个很重要的错误,他们自以为了解市场,却不了解恒大;自以为了解现在,却不了解变化。

我们来看恒大股价的变化,其实原因也很明了。

一方面是中国房地产自去年起,去库存速度加快,据测算去化周期仅5.1个月。上周公布数据显示,8月末库存数据跌到近三年来新低。在去库存的过程中,量价齐升,从北上广深开始房价普涨50%以上,然后是二三线城市,有些地方甚至是翻了一番。从恒大来看,截至2016年度,恒大已进入全国209个城市,项目总数达 582个,土地储备2.29亿平方米,成为布局最广的房企,其持续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数据显示,2014-2016年,恒大销售额从1315亿增长至3734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4.9%,在龙头房企中一枝独秀。

另一方面,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恒大自今年开始,用雷霆手段解决了永续债问题。尽管通过永续债,恒大实现快速扩张布局,但对于归属股东利润也带来了负面影响,2016年永续债利息达到了106亿元,盈利能力偏低一直被部分投资者质疑。今年年初,恒大启动战略转型,提出由“规模型”发展战略向“规模+效益型”发展战略转变,一改“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继之以低负债、低杠杆、低成本、高周转的“三低一高”模式促进企业又快又稳发展。5月4日晚,中国恒大公告称:已赎回50%的永续债,金额为561.8亿元,全年将赎回70%的永续债。

据统计,在今年5、6两个月内,恒大迅速还清1129亿元永续债,实现资产负债率下降至75.5%。恒大首席财务官潘大荣表示,到今年年末,恒大资产负债率将下降至67%左右,2018年末下降至60%左右,2019年末下降至55%左右。

野村国际在随后的研究报告指出,随着销售均价稳定上涨,预计毛利率将持续改善,加上公司陆续偿还永续债,料今明两年盈利将明显提升。

偿还永续债,释放了恒大的盈利能力,也刺激了市场的信心,这成为恒大今年股票猛涨的最大原因,“萝卜”变“人参”。这导致国际投行普遍看走眼。

再从资本市场来看,恒大股价上涨也在意料之中。恒大共131亿股,许家印持有101亿股,由于股价被低估,今年三四月间,恒大共投了60多亿进行回购,市场上恒大的流通股已经很少,这导致了目前的一个“买涨”的局面。而在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后,内地资金不断流入港股市场,恒大的价值被内地投资者挖掘;还有就是恒大在今年前8个月,股票上涨了4倍多,国际市场上的空头被打爆,由此,恒大一下子被拉升到了“神股”的地步。

很多国际投行看空恒大,就在于恒大负债率高以及可持续盈利的问题,但他们没有看到,恒大花了那么多钱买的是地,换言之,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囤的不是地,那都是白花花的钞票。

分析师“棒”“捧”责任谁来担?

当然,国际投行分析师们对恒大看走眼并不奇怪,毕竟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有一个问题一直被人忽视,投行、金融机构、券商们向市场发出研报和投资建议,需要承担责任吗?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乐视网。自2010年以来,乐视网从视频网站起家,随着贾跃亭拉起“生态化反”大旗后,一场资本的游戏开始拉起。一直以来,关于乐视的评价外界都是冰火两重天,但专门提供给投资者做参考的研报却几乎都在为贾跃亭的梦想“买单”。

根据蓝鲸券商从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中统计,7年时间内共有40余家券商发布过有关乐视网的研报,共计350篇,包括业绩/事件点评、动态/深度研究和调研访谈。在这350份研报中,绝大多数都是“强烈推荐”、“推荐”、“增持”、“买入”,仅有42余份持有谨慎态度。

如果说2015年之前,乐视还算一家优质的公司,值得投资,因而券商唱赞歌也在情理之中。但2016年11月,乐视网开始出现负面消息,资金链问题被曝出后,仍有券商分析师看好乐视网。

比如2017年4月20日,开源证券某分析师发布了一份题为《净利同比下降行业地位稳固》的研报,内容为乐视网年报点评。研报对乐视网的风险视而不见,称“乐视生态的资金短缺对上市公司、超级电视销售情况的不利影响低于预期”,给出“增持”评级。

另一位堪称“乐视网最勤奋的研究员”的是高华证券的分析师,在上述350份关于乐视网的研报中,他一个人就署名发布了48份,其中,在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密集发布20份研报,强力推荐“买入”。

还有一位堪称贾布斯粉丝级研究员的民族证券分析师,字里行间充满崇拜之情,仅从研报标题就可见一斑:《世界之巅的样子:你买的远远不是一个公司的乐观+进见+执行力》(2013年11月20日)、《短期股价急速上涨,累积更大不确定做空动能——乐视网(买入)》(2015年1月23日)……

公正地说,由于信息不对称、认识等原因,造成分析师们“踏空”情有可原,但一向以客观、严谨、中立著称的券商研报带入强烈的个人情绪和喜好, 研报读来如同赞歌,真的合适吗?由此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责任呢?

2016年起,泛亚、快鹿等平台崩盘后,常有某“著名经济学家”、“著名财经作家”被投资者围堵的报道刷爆朋友圈,投资有风险,“站台”也需谨慎啊!

作者简介:秦圈专栏作者,中国社创号Chinavtor主编。

部分资料参考:蓝鲸财经《乐视网明星分析师,曾经的赞歌与如今的沉默》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