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购物节,是如何诱惑消费者的?

双11购物节,是如何诱惑消费者的?
2017年11月10日 18:42 肖磊看市

作者:三尺寒(肖磊看市特约作者)

一年一度的“双11”打折促销日又要来了。本来这只是阿里巴巴多年前的一次营销策划方案,目的是帮助入驻商家在年终邻近之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仓甩卖去库存。结果,正如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一个正在疯狂成长的商业平台,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全面服务,激发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各种诸多想象力,自然也就逐渐促成了“双11”促销日的极大成功。

单从消费者个体角度来看,刺激消费的最有力手段就是价格折扣。商品自身的琳琅满目,功能多样,时尚更替,就已经很强烈的刺激着消费者个体的需求欲望。然而,消费欲望的满足却被消费能力所阻碍。因此,解决消费欲望膨胀与消费能力不足的矛盾,就成为“双11”促销日的最大功能。

消费能力的不足,可以通过两个方式解决。

一是扩大消费者个体的融资能力。比如,信用卡、支付平台的个人临时信用借款、商业银行也推出很多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申请,以及促销商家主动推出的分期付款等方式。当然,除了这些基本的依靠个人信用与金融服务机构之间促成的“正常”金融服务之外,还可以私下获得很多“非正常”的类金融服务。如网络上一度广受诟病的“校园贷”、民间高息分期还款的“高利贷”、没有获得金融监管机构监督的,搜集个人身份信息进行互联网高息借贷的创业公司等。还有就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互联网金融便利借贷,如某宝某信的“替好友付款”,当然,更多的是发生在恋人情侣之间的“爱情考验”。

另一种就是参与“双11”促销日的商家主动降价打折,这也算是“供给侧改革”了。商品价格的突然大幅降价,可以让更多之前消费欲望膨胀且消费能力不足者得到适当的,甚至是短期内的全部满足。更有可能因为商品的促销价格“超预期的低”,“比平时更低”,“促销结束之后不会再这么低”等,诸多激励消费者尽全部能力消费的隐性诱惑,和心理暗示等,让“消费欲望膨胀与消费能力不足的矛盾”再一次被化解。

这两种方式叠加,就制造了往往超出预期的“双11”消费狂潮。能够不被这么全面和详尽的互联网促销活动所诱惑的消费者,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实在是少之又少的。

作为商家,“有利可图”足以。因此,我们看到在“双11”的促销中,各商家都是在“以量取胜”。量的放大,是可以提高商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在今天,中国城市级别划分如此详细,但核心的划分参考还是物价水平。然而,这个物价水平的参考是不够广义的,而是更偏向于狭义层面的成分。如房价、城市人均收入水平、房屋租金等。而更为广义的物价水平,如米面油、肉蛋奶、烟酒茶,以及品牌类的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日常百货等等,往往是更高级别的城市在日常零售中的促销打折活动越多、越大。反而越是中小城市,基本生活必须品的价格一点也不比大城市低,而品牌类的服装家电等,甚至还要高于大城市。根本原因就是消量难以弥补销售成本和时间成本。

是互联网购物,打破了各级别城市之间的销售成本差异固化的难题,更多的网上定购,让商家可以更充分、更高效的制定生产销售计划。因此,促销打折,以低价换大量的市场占有率,甚至有些大品牌企业,以及一些品牌初创企业,愿意以更大力度的商品折扣,来制造消费者体验试吃试用的营销效果。耐克不就在这次“双11”中推出部分商品5折销售吗?这样的国际大品牌,在以往的换季打折中都是不常见的。

买家有欲望和能力,卖家有激情和实力,买卖双方利用“双11” 这样一个互联网企业疯狂、集中宣传推广的机会,达成交易共识,这是真正的互利双盈。因此,“双11”的诱惑是无法阻挡的,不仅是在中国,更是在努力向全球扩张。

商品营销和流通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新的社会习惯的变革。企业和个人都应积极面对和适应,更要努力把握这样一个新的消费浪潮,所制造的中国以及世界经济新繁荣。

文/三尺寒

更多三尺寒独家投资分析,欢迎关注肖磊看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