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速度放缓,利大于弊,但为什么有的人受不了了?

印钞速度放缓,利大于弊,但为什么有的人受不了了?
2017年11月15日 17:49 肖磊看市

作者:三尺寒(肖磊看市特约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0月的金融统计数据,其中最重要的广义货币(M2)余额,截至10月末为165.34万亿元,同比增长8.8%,为27年来新低。这引发了市场的诸多猜测,甚至很多人将当前中国经济现实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都归结为M2增速回落上来,这是不科学的,更缺乏事实依据,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短线恐慌和迷茫。

M2,广义货币余额,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也代表潜在的社会购买力。中国当前的货币M2增速虽然是回落的,但总量却很大,有165.34万亿人民币,约为24.3万亿美元。而对比当前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它的货币M2余额只有13.7万亿美元,不足中国的60%。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当前的货币M2余额为982万亿日元,约为8.6万亿美元,不过中国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由上述这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水平和质量水平,依然是依靠“大水漫灌”来实现的,在“提质增效”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中国经济必须要改变原来的那种“向规模要效益”的发展老路,要改为“向效率要效益”。就是以更少的资源、要素投入,获得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过去的那种“高投入、低产出”,“高代价、低效率”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向“低投入、高产出”,“低代价、高效率”转化。这一转化过程,首先就是要从控制投资过热、盲目投资开始。

我们回顾过去的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历程,中国货币M2的整体增速要远高于GDP增速加上CPI的总和,这就造成某些单一市场出现价格持续飙升的非市场行为。如曾经的玉石投资热、红木投资热等,以及最为典型的中国楼市价格泡沫。这些短期的单一市场投资热潮,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整体“提质增效”,甚至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外储规模庞大,且持续增加,是造成中国货币M2在过去十几年里保持较高增速的主因之一。但随着中国整体的物价水平、劳动力成本水平,以及环境成本、社会福利成本的增加,中国的国际贸易顺差在逐渐收窄,外储规模也开始趋于稳定。此时中国货币管理部门开始主动调降货币M2增速,防范和化解低效率产业的过度投资,从而也逐渐实现全社会的金融去杠杆操作。

因此,我们看到,在今年的二三季度里,虽然货币M2的增速回到10%以下,但GDP增速却保持稳定。CPI、PPI继续保持稳定中小升的态势。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均保持稳步上行趋势,社会存款和社会融资总额也继续平稳攀升。唯独楼市价格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价格回落。这就证明中国的金融去杠杆,和产业“提质增效”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所以,在我们看来,中国货币M2增速回落没什么不好。从更宽泛的国际货币博弈的角度来看,中国货币M2增速的回落,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任度,在应对美联储加息可能造成的人民币贬值压力时,中国的货币管理部门可以获得更多的应对手段和空间。但我们也必须要高度警惕,货币M2的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中国实际利率水平的提高。虽然这符合美联储加息和欧日等国退出负利率时代的大方向。但作为普通投资者,要警惕实际利率高企,可能对一些资产价格泡沫严重的产业、行业,所造成的短期伤害。

文/三尺寒

更多三尺寒独家投资分析,欢迎关注肖磊看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