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家长!——940万学生参加高考背后的焦虑与疯狂

救救家长!——940万学生参加高考背后的焦虑与疯狂
2017年06月07日 16:05 水木然专栏

作者:H博士

来源:中外学术情报

此时此刻,在高考的考场上,孩子们正咬着唇;在百米之外的候考区,父母们正崩着脸。世界一片宁静,唯有笔尖沙沙作响。

此时此刻,毛坦厂中学校外的神坛上,香火正在缭绕。高考状元的神符尚未确定花落谁家。一切,都充满紧张。

 

这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之战,今日再次打响。940万士兵正在前线厮杀。

94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瑞典国家的总人口。这些年轻人命运交织,如同一巢之卵,他们是命运共同体,却又相互搏杀,他们相信只有把同伴挤落在地,自己才能赢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其实,他们尚且年幼,尚且不知人生之路多艰、漫长,好戏还在后头。但他们对于这场考试有多么关乎命运,却是确信不疑。这是因为,家长们的长期诱导,使他们产生了这种确信。

因为在他们尚未出生时,家长就开始对他们施以胎教,出生后,又开始给他人喂灌全世界最好的牛奶,准备最贵的学区房,读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然后上天价的补习班。

而且,在这几天的高考来临之际,他们又能明显地感觉到,面对高考,最紧张的,居然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家长。他们比自己更加终日惶恐、如临大敌。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考试重要,那么家长们为何会这样?

因此这不得不让他们相信,高考是一场关乎命运的竞赛。他们绝对不能怠慢,必须要通过这场考试赢得未来。

所以,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高考,如一幅至高无上的图腾,神话一般被万众膜拜,让无数的国人为之疯狂。

人们不断地为子女的教育押下赌注,尽其所能,只为高考一搏。每一次高考结束,你必然能看到如此轰烈的场景:摆庆功宴、挂状元榜、拉横条幅、登报见刊,热闹得不亦乐乎。甚至曾有报道称,在湖北全州,还有过为高考状元树立雕像的惊世之举。

这不是神话,什么是神话!过年过节也没这么热闹!

我相信再过几天,此情此景必会在很多地区重演。古人那种状元揭榜举仕,锣鼓喧天终日不绝的场景尤在眼前,只教人不知今昔何昔。

或许有人将这种狂热的全民追逐,归结为如下的理由:在过去的几十年,大家亲眼目睹过一场场高考过后的巨大回报。在恢复高考40年的前20年左右时间里,因为“知识变现”产生了最大的红利,这让多少人梦寐以求,哪怕是真的能够梦到一次,或许都会幸福得笑醒。

那时的大学,还有个优雅的名字叫“象牙塔”,那时的大学生,还被美名为“天之骄子”、“高材生”,虽然这些称谓现在听起来都傻,但那可是上一代人真真切切的过去。

难怪现在很多家长对于高考的信仰,是如此地坚定了。那曾是他们年轻代的梦、年轻时代的情,也或许是年轻时代的伤。

所以,即便是在恢复高考的第二个20年里,天下大变,高校扩招、文凭贬值、就业市场上的面试官开始变得不尽人情,即便是“毕业即失业”开始从一种说法成为一种现象,但他们对高考所寄予的厚望依然不减。

虽然世界变了,但他们对高考的狂热并未褪去,只是,他们将这种狂热,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中国人通常不信很多事情,但显然高考除外。至今为止,我很少看到有家长对孩子的高考轻松无感的。

有人什么都不信,甚至连对“知识改变命运”都不信,但他们信高考。所以,你经常看到这样的一批人,他们一边嘲笑别人读书,一边还是要勒紧裤腰带,给自己的孩子买天价学区房,上高价补习班——你是不是看不懂?

但不管你懂不懂,现实就在那里。教育竞争一步步地恶质化,是我们眼前最为无可争辩的事实。

这样的恶质竞争下,各类教育机构的地位开始不断上升,近乎爆棚。家长们被这种教育资源胁迫,进一步展开竞争。因此,读书学习已经似乎不再是孩子们的事,而成了家长们的事。

在上海,有一次坐地铁,我看到一位女性念念有词。扭头一看,发现原来是在背诵“家长会上的发言”。当时我就震惊了,因为这或许是我在地铁上所看到最为勤奋的一幕。

在前段时间,上海还曝出新闻,有学校在孩子幼升小的考试中,甚至要求家长一并参加智力测评,结果把一位金融博士家长给挂了。

然而,在这一片紧张的气息背后,在这毕业即失业的时代态势下,好像并没有人去认真思考计算花费巨额的教育投入,到底能不能换回孩子就读名校的机会,到底能不能让给孩子带来人生的成功。

他们只顾得花钱,并崩紧每一根神经。或许他们在潜意识里还在坚信,即便是现在高考的回报大不如以前,但它依然是改变一个孩子终身命运的最大机会。作为父母,为孩子的未来助上一臂之力,他们责无旁贷。

这种教育心态,或许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迷思。重学、万般皆下品、读书取仕的传统,是深入到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的。这种状态,就连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西方的价值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成熟的香港,也依然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骨子里。

据香港的一家1对1补习机构的要价显示,他们的一节课,收费可以高达2500港币(约2200人民币)。在TVB的纪录片里,一位妈妈对着镜头爆出惊人之语:孩子的未来,要“赢在射精前”、“赢在子宫里”。

可是,在对子女教育如此狂热背后的事实却是,在香港,即便是出身名校,也已经很再难谋得不错的工作。

这些年,许多毕业于香港大学这样亚洲顶级名校的年轻人,也将面临残酷的就业竞争。如果对比内地,港大毕业的香港人,机会甚至远不如毕业于北大清华的内地人。

但是这毫不阻碍他们一样对子女教育的疯狂。只要是中国人,他们内心里那种对于子女就读名校的企望,就是一只怎么都打不断气的小强。

针对当下的教育回报及学历价值问题,也有人曾经发出醒世之问:复旦的博士学位和上海三环以内的房子,哪个更值钱?

一语惊醒梦中人。很多人因此恍然大悟,于是一条微信瞬间刷爆朋友圈。但是,在转发这条信息后的第三秒钟,他们又开始为怎么能凑够孩子学区房首付的事情操心了。

家长们真的是太焦虑了。

不管他们的知识水平怎样,不管他们的人生经验如何,他们都是一样地被裹挟在弥天蔽日的焦虑中。这或许是“从众效应”最好的注解。

如果,高考结果真的会与未来的命运相互关联,如果,读书真的必然能够换回优势的竞争力,那么,买学区房可能还是值得的。

但现实中的情况,有时候却实在令人不安。那便是,我们总是到,有很多高考成功的人,最后事业上却并没有成功,相反,很多高考不成功的人,事业上却大大地成功了。或者,高考好的,没有高考不如自己的成功。

笔者有一个朋友,出身农村,早年中学没毕业,所以根本就谈不上有过高考,跑到上海闯荡,因为勤奋努力,十余年时间在某家金融机构做到副总,然后赴长江商学院读了个MBA,光学费就花了上百万。现在年纪轻轻,算是事业学问双双有成,都已经有高校请了去做兼职教授。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用高考一事来调侃自己与马云的对比。他说自己高考三次上了北大,而马云高考三次,只读了个杭师大。但后来事实证明,马云这个杭师大,比自己这个北大强多了。

可是,这眼前让人心生忐忑的一切,能够说明什么?

其实结论其实很简单:高考只是一场初始的竞技,人生才是无休止的进击。

没错。高考也是一场竞技,它也能为人创造某种机会。但是,如果你用命运去捆绑、去拔高它的价值时,那就有点超乎现实了。如果你硬对自己的孩子这样做,那你极可能是在为他们铺设陷阱。

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只是一个起点,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连起点都算不上。你不能总是暗示孩子,高考是一个终点,否则,后果有多危险,你或许都能自己想象。

人生的路,是那么漫长。你必须看到其中必然存在的时刻翻牌与不确定性,高考的价值,只是漫长赛道上的一次热身,不管这场竞技好不好,后面都还有更多的进击在等着你。

或许,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富有诗意地去理解高考,把它看作是一场仪式,一场向青春期告别的成人礼。

因为无论是从年龄上来说,还是从人生履历上来说,不管结果如何,高考之后,孩子们都将开始一场告别少年时代的远行,后面的人生,将是走向成人的世界。

因此,请不要赋予高考过于宏大的意义,也不要赋予孩子过于沉重的压力。如果你真的信仰成败英雄论,那么在如此宽阔的人生竞技场上,你肯定也相信成功不会只属于一场初始赛。

其实,所有人也都明白,只有不停努力、永远博击的人,才能一直获胜。这是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它并不需要去读了名校才能体会。

所以,聪明的家长,如果想让你的孩子进步,必须摒弃内心里的机会主义,不要单纯地迷信倾全家之力以待的那场高考,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优势起点,也没有那么多一劳永逸的机会。

与其对高考寄予赌注般的厚望,倒不如认认真真地教会孩子们,永远不要放弃努力,不要迷信人生可以毕功一役。

所以,请善待孩子们的高考,不要紧张、放轻松。一切都不早不慢,出现在你应有的生命时区里。孩子就读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后面的人生怎么走,合适就行。

更值得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的成长,受制于整个家庭、社会的外部环境。试想,如果作为连家长自己都在追求一劳永逸,不能做到以身示范、持续进击,你又如何能够让孩子最终达到如你所愿的结果呢?

因此,真的,在很多时候,最值得教育的其实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救救家长!

(2)未来的教育:学校和老师都将消失……

作者:水木然

微信号:smr8700

本文选自《超级个体——未来生存法则》

既然我们身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商业的逻辑被颠覆了,经济结构被重组了,工业也走向智能化了。

教育,不可能无动于衷。

传统的教育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大工业时代就是要把整个社会都整齐划一,所谓的提升个体素养,也无非就是把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集中起来,统一灌输和指导,让他们统一接纳知识,学生的个性和成长路线被框定起来成长,然后成为“人才”。

于是,集合大家的场所叫学校,带领大家学习的叫老师。然而“学校”和“老师”都属于不可复制资源,这一点跟大工业逻辑是违背的,因为它不可能像产品一样在机器上被复制出来。于是名校和名师就出现了,而且永远都具备稀缺性。

所以,你在哪里学习的?你的老师是谁?要比你是谁更重要。学生拼命学习,争取多考几分,就是为了能够有一个好学校和好老师。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天赋和个性都被磨平了,当然牺牲天赋是为了换取一个教育文凭,拥有它之后走向社会之后更容易被认可。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现象:这两年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文凭的反应越来越冷淡了,我07年大学毕业到现在正好十年,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几乎都不知道我什么学校毕业。

越来越少的人关心你的背景和资历,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你究竟是谁?你究竟能做些什么?难道不是这样吗?

因为这个时代正在剥去我们一张张华丽的外衣,他要的是你真正的情操和最原始的本真。

当然,这一点还不足以撼动传统教育的地位,如果再提及到人工智能的影响,你就明白现在教育究竟是多么脆弱了。

因为现代教育的主体起源于西方,西方教育更注重的是对现实的改造,研究的是客观世界,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人工智能最擅长的,可以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现代人类99%的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

早在2013年,牛津大学的卡尔·弗瑞和迈克尔·奥斯本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被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比如2000年,高盛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有600个交易员。而如今,只剩下两个交易员,剩余的工作全部由机器包办。

再比如彭博社报道称,摩根大通开发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COIN。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COIN只需几秒就能完成。

还有个例子:在美国请律师打官司很贵,尤其是专利官司。原因有二,一是打一个官司基本上要读上百万份大的法律文件;二是美国的专利官司对公司的追究是非常狠的,因此都不愿输。比如苹果和三星的官司已经打了几亿。但有个小公司,花了一万多美元,买了一个自然语言系统读了200多万份法律文件,最后花10万美元打赢了一场官司。

这就是未来的律师。同样,建造师、设计师、分析师等等,未来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甚至就连艺术创作,也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戴维·柯普,写了计算机程序专门模仿巴赫的编曲,虽然写程序花了7年功夫,但是这个程序一出来,短短一天内就写出了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柯普挑出几首安排在一次音乐节上演出,听众还以为这就是巴赫的曲子,兴奋地讲着这些音乐如何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深处。

这就是人工智能,人类在学校里反复被强化的技能在它面前不堪一击。对于它带来的冲击,谷歌未来科学家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时间点是2045年。但是世界发展是呈现指数性增长的,我认为真正的冲击发生时间点一定会比这个要早。

2045年,到时我们一定会感受这种变化的冲击波,而我们的下一代,恰恰正值壮年。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里,提到未来会诞生一个“无用阶层”: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

为什么有的人未来会没有存在价值?因为他们传统教育中迷失了自我,过于强调技能、实践,忽略情感、个性。但是当人们赖以生存的技能被取代之后,人就只剩下一个躯体。

在机器人横行的时代,人类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成为机器的上帝,而机器成为人类再造的一个生灵。

人类如何修行,才能成为地球真正的主宰者。

这就是未来教育的作用。

未来的网格化教育一定会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替代传统学校的将是“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将打破传统的统一的教材,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不仅是未来工业的趋势、商业的趋势,也是未来交易的趋势。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份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不需要再有排名。

未来家长的思想是学生最好的启蒙,将在每一个孩子人生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家长必须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和特长,然而从小就开始帮助他们选课程,制定学习战略,而绝不是像现只用拼命挣钱,然后送孩子读一个名校就可以了。

未来是“超级个体”的时代,每个有价值的人之所以有存在感,是因为他身上有无可取代的能力和特征,而这种能力跟一个的天赋有休戚相关的联系,教育的真正作用是无限加强一个人的天赋,使之无限延长。

下一代的孩子们成长的环境也决定了,任何机械式、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一定会遭到反抗,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在互联网上接纳思想,他们的思想是全开放式的,任何愚昧的指引都无效而终。

知识网络化、教育网络化的时代,学生将不再受家长和老师的单向约束,而是学会自律,寒假、暑假、上学、放学、周末也不会存在了,最先学会自律的人将最先走向自由。

先是自我认知,再是自律,再是自由、最后是自信,这是教育过程中的人格形成路线。

未来的教育会出现一定的回归,比如孔子弟子三千,他因材施教,自己做课程组合,针对不用天赋的学生做不同的指引,最终培育了七十二贤者。

未来的学习,你大脑能容纳多少知识要点真的不再重要了。因为人工机器、电脑的的知识能让你随时取用,你要做的是融会贯通,由一滴水看见大海,一粒沙而感知世界。

未来的教师,将转变成成一个学校的陪伴者、指导者、学习伙伴。

这正是应验我说过的一句话:

未来一切产业都是服务业。

未来,不再有一流而完美的大学,未来只有更加适合个人的“课程组合”,这个课程组合是定制化的,学习中心取代的是学校,课程组合取代的是老师。而文凭和学历都将消失,教育培养的不再是善于考试的优等生,而是大批创造者、创新者。

什么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那就是发现每个人潜能与天赋,然后不断强化,让每个人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后,我想,无论是教育还是商业,假如要论及他们的本质,

如果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被需要。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奉献。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爱!

真正的读书?

应该是有一滴水可以看见整个大海。

是为了更深刻的认知世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