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屏的故事,该由谷歌来讲了

全面屏的故事,该由谷歌来讲了
2017年11月03日 12:15 李玉杨

 

在网上长期流传着“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这样口号,堪称企业界的心灵鸡汤。

事实上,全面屏正在从技术性词汇下放到宣传广告语,国产手机厂商之间争论变成了谁先发明的全面屏手机广告词。

关于全面屏手机的标准之争,在手机厂商之间还未尘埃落定之时,谷歌开放Android O beta版下载将视线重新拉回了问题核心,尽管Android O仍旧是例行更新,但却提醒众人,Android系统才是全面屏手机标准最关键的一环。而谷歌作为隐藏在Android背后的大BOSS,也理所当然成为全面屏手机的最大受益者。

在谷歌最近发布的Pixel2/XL中,显然已经认同了全面屏手机的发展趋势。但是除了硬件设计上迎合这种趋势,在系统交互上继承了HTC U11的侧边唤醒机制之外,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新交互方式几乎乏善可陈,或者说谷歌新瓶装旧酒的方式证明其在全面屏手机上仍旧反应迟钝。

无处安放的“三大金刚”

被戏称为“Android三大金刚”底部按键几乎成为了搭载Android系统手机的标配,返回、主页、多任务是Android系统交互逻辑的基石,所有第三方UI以及应用软件都需要遵守此设计规范,三大按键降低了Android阵营的碎片化,统一了基本体验。

而全面屏手机时代,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手机屏幕比例正在拉长,底部按键越来越接近单手触控的极限距离。

从Android最初强制性的规定为16:9,到现在小米mix的17:9、mix2的18:9、三星S8的18.5:9,手机不仅屏幕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长。其结果就是单手握持没问题,但是单手操作则成了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

首先作为基础交互,三大按键属于高频操作功能,单手操作情境下力有未逮,而手机变长造成重心相对上移,当用户为了照顾底部按键而握持下半部分则又必须用力握持防止掉落。返回、主页、多任务作为高频按键,在全面屏时代如此安置已然不合时宜。

而对于苹果而言,这仅仅是技术问题。苹果iPhone X通过底部上划返回主页、“向上轻扫并停顿一下”则是多任务等等,封闭的软硬生态决定了苹果可以裹挟应用开发者一同解决适配问题。

而这则恰恰是Android的弱点,OHA作为一个“邦联制”的开源生态中,各方之间相对独立造成了Android阵营的软硬件不协调。比如在2013年苹果iPhone 5s首次配备指纹识别技术之后,三星S5、华为Mate 7、HTC One max等旗舰都纷纷上马指纹识别,但是谷歌对此反应迟缓,一直等到2015年9月底才在Android6.0中提供原生的指纹识别API。

这就意味着,在推出Android6.0之前,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几乎不会考虑Android版的指纹识别功能。在考虑到Android新版系统较低的升级率,用户想要体验到除指纹解锁外的功能,仍旧需要漫长的等待。

同指纹识别不同的是,全面屏手机是一个系统性创新,如果取消Android三大按键,将功能设置为划动屏幕,谷歌既需要照顾用户习惯与硬件创新,甚至还需要考虑第三方应用的开发规范,防止不同功能操作之间的冲突。显然,硬件厂商追求的极致视觉体验向Android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谷歌后知后觉的尿性,必然不会冒然对Android系统进行手术刀式的大改,反而可能等待行业产生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再着手。

迟到的防误触

防误触对于绝大多数的用户而言是一个无法具体量化的感性功能,它的重要性是随着智能手机边框变窄而上升的。

而现在手机厂商已然全面进入全面屏手机时代,就连手机厂商发布千元机都借机调侃一下全面屏。实际上,手机边框变窄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防误触机制需要成为一个系统底层无差别的优化方案,如同Android O加入画中画功能一样。

包括三星、小米、努比亚这些厂商在手机边框处理上向来激进,三星S6 edge、S7 edge、小米mix、努比亚Z11等主打超窄甚至是无边框的手机产品在防误触处理上要么如同隔靴搔痒,要么用力过猛,基本都踩过防误触的坑。显然防误触优化机制往往需要经过多代调试才能达到理想状态。

全面屏是手机行业的一个大版本更新,无论是Android阵营的旗舰厂商亦或者是山寨小厂,其实都在磨刀霍霍急于向全面屏手机过渡,如果Android防误触不及时跟进,很容易会造成用户体验混乱,甚至会延缓用户的换机导向,更加排斥全面屏手机。

此外,除了防误触机制,基于无边框的交互操作仍旧值得期待。

Android系统向来都有拿来主义的传统,从不介意吸收各家之长。事实上,谷歌Pixel 2/Pixel XL也借鉴了HTC U11的Edge Sense功能,加入了边缘压力感应。

对于消费级电子产品,往往都是为了美观性而妥协实用性。如何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更合适的交互逻辑除了灵感突现之外,更多的是经验之谈。

AI为先,忽略硬件

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曾在《纽约客》举办的一次科技嘉年华上表示iPhone X的研发计划始于五年前,而Android甚至在去年仍旧抵制全面屏创新。而人机交互设计往往就是设计人员对于发展趋势的理解与体现。

从iPhone X来看,苹果连续四代iPhone未曾对外观设计大改,实际上是酝酿大招。而Android缝缝补补似乎就是为了等待苹果憋大招,谷歌在这一局所展现的迟钝恰好证明了在缺乏硬件基础的情况下,系统更新很容易进入死胡同。

Android O这次更新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AI为先,优化为主。

一、

Android O以及Pixel2/XL手机、Google Home等产品都体现了谷歌围绕AI概念打造硬件产品的思想,显然这也符合谷歌AI为先的战略。而Android在谷歌产品序列中多少有些被动,Google Assistant、Google photos、Google Lens这些商业化AI服务正在Android O升级中占据核心位置。

显然,Android正在成为谷歌测试AI性能的试验品,数十亿的Android设备不仅仅可以帮助谷歌AI构建一个完美的实验环境,并且海量数据也反哺AI,形成了一个正向反馈。

二、

为低端手机打造的简化版Android Go、Android O更严格的后台进程管理、更快的启动速度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谷歌对于智能手机行业需求的理解。简单而言,除了AI之外,其实大家并未从Android O的更新中看出对未来有什么前瞻性,更多的是小修小补。

对硬件创新缺乏预判直接导致了谷歌对Android更新的反应迟钝。前段时间,谷歌将HTC手机业务收入囊中,我个人认为其不乏iPhone X的刺激,使得谷歌意识到忽略硬件设计趋势的Android正在被Ios甩开。

全面屏手机形态未定,Android阵营厂商之间除了借鉴苹果之外仍旧处于摸索阶段,Android系统更新能否为硬件创新提供足够的支持,不免让人忐忑。

无论如何,软件作为硬件的价值延伸,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尽管Android阵营的全面屏手机在硬件设计上可圈可点,甚至于定制UI也各有特色;但无论是Android的三大按键、防误触以及第三方应用生态这些系统级的升级改造,仍旧需要谷歌亲自操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