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调报表“升级”记 | 愉见财经【深度】

银行调报表“升级”记 | 愉见财经【深度】
2017年04月20日 00:25 愉见财经

下文首发于2016年8月

在华北一家城商行(下称“A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门工作的甲某大概想不到,每年半年末都要挖空心思“统筹”吸存揽储任务的他们,今年却为“退存款”伤了脑筋。眼看着6月30日那天的存款时点数已经逼近“存款偏离度”考核3%的上限,甲某他们不得以憋了个大招:把一家企业当天入账的大额存款给临时落到了“往来款”的会计科目里头,以此不入该行半年报的存款项下。

面对半年考,另一家城商行(下称“B银行”)要解决的问题是该行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他们曾经的“消额度”腾挪术是借由一个自己安排的外部主体,由此主体受让信贷资产收益权,并利用外部通道不透明、监管难以追踪等特性,不再对转让出去的信贷资产全额计提资本金。然而眼下,监管一纸82号文堵住了这一腾挪空间。该行的乙某说,他们开始寻求资本充足情况尚佳的同业进行合作,相当于让同业拿出风险计提空间进行某种“寻租”;甚至,如果合作银行在不同的监管区域,他们还可以进行“区域套利”,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约束。

曾经借AMC(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通道“藏”过不良贷款的丙某,今年必须想一个新法子来“藏”不良,原因是监管在不久前发出56号文,盯上了AMC这个不良资产名义出表的通道。丙某是某股份制银行南方一家分行(下称“C银行”)人士。他们采用的新办法,是和另一家银行干起了“互持”,各自绕个外部通道,临时持有对方的不良资产。

每年的6月30日是银行出中期报表的日子,在业内口头禅里也把这天叫做“630”。“决战630”,尤以管理层为主的银行人已经习惯了加班加点,据说还有银行食堂当日免费供应自助晚餐的案例。而让银行人加班忙碌的,除了要制作核对出一份完整的财务报表以外,还包括一些银行需要“调剂”报表——下级行要让上级行看到一份符合业绩期许的报表;总行要让监管和市场看到一份符合指标要求的报表。

这其中,难免会有一些数据,真实性待考。

调报表其实也不是只有个别银行才会这么做,其它机构和企业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只不过银行业的监管指标更多、要求更高;而银行也不只有今年才这么做,只不过火眼金睛的监管部门不断识破银行的各种钻空子招数,并把空子一一堵上。近两年来,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先后下发236号文《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127号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56号文《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通知》、82号文《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等,均打在了银行的痛处。

然而,监管的政策“升级”了,银行的对策也“升级”了。

本期第一财经“愉见财经”专栏就此暗访多家银行相关业务部门人士,还原其在刚刚过去的“630”里的“升级版”操作。

起底一:存款偏离度存款挂去往来账

在2015年10月存贷比考核废除前,尤其是在2014年9月存款偏离度考核行使前,每到年末、季末,不少银行便会想尽办法吸存揽储“冲时点”:以贷转存、存贷挂钩、高息揽储、送礼诱储、通过掮客买储等,都是被用过的招数。

但为了抑制“冲时点”这种让指标失真、还会引起市场资金价格波动的行为,监管开始“升级”,制定了存款偏离度考核,即银监会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236文,明确规定,银行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银行也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

然而监管这么说,银行的业绩却是要拿给董事会、股东们和市场看的;对下级行来说,财务指标好看与否,还关于行领导的岗位升贬。因此,调整业绩数据的冲动始终存在,而利润、规模、存款、不良率等,都是被盯着的关键指标。

“到季末,我手里就摆好大客户几千万或上亿的支票,看到最后情况来调剂,或走或留我行。”某银行基层行行领导这样告诉“愉见财经”。

而在甲某所在的A银行,既想拉存款、又想过关偏离度考核的办法是:把“冲时点”改成“冲波段”,也就是把吸存揽储的时间提前,比如从6月中就开始,垫高日均数,也就缩小了偏离度数据。

不过今年,A银行还是失算了。到了月末,一些意想不到的企业存款涌入,这本身不是坏事,可麻烦在,为了冲高存款数据,他们早先还安排了一些没有回转余地的存款入账,这样一加总,半年末存款数据就过高了。

A银行的安排是,把一批理财产品设计成半年末那天到期。这其实也是银行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其中的“秘诀”是,那些不保本保息的理财,本身是表外的,但是一旦产品到期,对应的客户资金就会被自动计入客户的活期存款上,而开放给客户的取款日一般在到期次日。银行由此相当于获得一大笔存款的“一日游”。

但这次的“一日游”设计却把时点数垫得太高,分管此事的甲某眼看着存款偏离度就要破线,而破线就意味着要被当地银监责罚,于是他只能忙于清退企业存款。“让一些关系好企业把存款拿回去,第二天再存回来。”甲某说。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拦截存款,甲某向“愉见财经”透露,A银行的某个系统还被暗暗动过手脚:凡是单笔要入账2000万及以上金额的存款,系统都设了一个关卡时滞,要支行长审批才能放行,由此来控制总量。有意思的是,这个系统关卡,此前曾被反过来用过,即季末年末如果有大单存款被取走的,也需要报批基层行领导。

即便有这层层的设置,A银行最后汇总发现,存款时点数还是偏高。于是,甲某说,他们使出了一个“杀手锏”:存款不落账。操作办法是,他们取630当天本该存入的一笔大额存款,悄然使其不落到负债项下,而是放入“资金清算应付款-待清算款项”科目里,待7月1日再回到存款科目,以此规避存款偏离度考核。

“反正630当天存款企业那头本来也没有对账单好显示。”甲某说

这样科目调剂后,利息怎么算给企业呢?甲某称,企业关系好的,在意的是和银行的长期合作,其实也不在意一天一、两千块钱的利息;此外银行也可以从其它款项里,比如“费用”里头划点钱到企业账上。

在接受采访末了,甲某打了个趣:“如果你爱这家银行,630那天你就把钱存给它,因为它需要存款来让数据好看;如果你恨这家银行,630那天你就把很多钱都存给它,因为这会让它数据异动,让它受罚。”

起底二:资本充足率同业“寻租”与“区域套利”

和A银行粉饰存款数据不同,B银行的心腹之患是资本充足指标逼近监管红线。资本金不足也是银行业内不少机构存在的问题,一些银行增资扩股、谋求上市正是为了“补血”。但如果资本补充暂时无望,那在做报表的应急关口,“粉饰”的办法就是动分母:“消额度”腾挪术,亦即“假出表”掉一点风险资产。

乙某说,在监管收紧之前,资产“假出表”有两个相对简单的办法。

曾经管用的第一个办法,是典型的“影子银行”套路,即银行安排某外部主体暂时接盘,银行进行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通过一定形式的担保和兜底,基础资金和风险其实暗中仍由银行背负。“这实际是一种监管套利,我们可以节约资本金,还可以藏不良”。乙某说。

但监管在今年4月的一纸82号文堵上了这个空子。根据82号文第二部分第一条:“出让方银行应当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在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后按照原信贷资产全额计提资本。”根据第二部分第二条:“出让方银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可见,监管火眼金睛之下,借此招数节约资本金怕是行不通了。

招商证券大金融研究团队分析称,银行信贷收益权转让可以做,但必须在监管眼皮底下做,同时不允许监管套利。

曾经管用的第二个办法,是借用同业买入返售操作,同时再引入个“过桥银行”,把信贷资产倒腾转变成同业资产。此前有存贷比考核时,这种做法还一度可以绕过75%的监管限定。

这样的为了粉饰报表而设计的同业业务,如果追究起底层资产的基础性质的话,其实就是一笔信贷,但会计上却可以被银行计入同业投资,在监管收严前,同业业务占用了较少的风险资本,3个月内20%、3个月以上25%,而非表内信贷的100%。

但这个空子也被监管一系列动作给堵上了。前有一行三会和外管局联合发布的、被业内尊称为“同业新规”的127号文,明文规定“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这等于切断了交易结构中的重要环节,使当通道的“接盘侠”机构风险难以控制),以及“金融机构同业投资应严格风险审查和资金投向合规性审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根据所投资基础资产的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后有去年年中,银监会加急下发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情况调查评估的通知,再度要求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检查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资本计提的准确性。

政策升级后,银行的对策也在升级。

乙某所在的B银行今年630用了一个“初级办法”,即寻求一家同业合作,基础交易结构是:

第一步,B银行将实际需要发放给企业的贷款资金转而先存入合作的同业机构银行甲,银行甲开具同业存单给B银行,对于同业存款,即便在监管收严后,B的风险资本计提仍然仅为20%;

第二步,银行甲获得资金后,转手再投给受安排而入局的通道方乙(比如券商资管),并受让乙的资产收益权;

第三步,通道乙再将资金投给表面上的资产管理人丙,丙可以是某信托机构,而丙的实质也是一个由银行组局进入的通道,资产真正的管理人和风险兜底人是B银行;

第四步,信托丙获得资金后,发放贷款给本来该在B银行进行贷款的企业丁,B银行由此也没有对丁的表内贷款了,即资金兜兜转转,一笔B银行的贷款变成了绕过资管通道的信托贷款;

第五步,实际需要兜底风险的是B银行,但名义上承担了资管风险的是银行甲,由此B银行可给银行甲签订某种抽屉协议兜底函,银行甲实际不承担风险。

不过,乙某也承认,这种“初级办法”有两个后患:

其一是,这种设计仍未绕过127号文对隐性信用担保的限制,只能靠交易链条长、担保隐蔽来晃点监管,使其不易追踪;

其二是,合作方银行甲受让资产收益权即意味着名义上要承担风险,因此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银行甲可能要承担100%风险计提。

对于第二点,乙某说,行业里也出现过计提空间“寻租”的情况,即在合作方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缓慢、资本金较为充足的情况下,有风险计提空间替人出表风险资产,以此来获取作为通道的“中收”利润。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上述也只不过是一个“初级版”。B银行今年的实践方案已经做了一个“高级版”,乙某他们打了一个“补丁”,即有意找了一家外省的合作方银行甲。乙某自称这种做法是对监管的“地域套利”——因为不同省市的银监分局之间很少为了银行调报表这样的“级别不够”的“小事”互通协调监管。银行甲向其所在地监管出示了B银行开具的风险担保函,证明其在此单资管业务中实则不承担风险,因此免于风险计提;而银行甲所在地监管即便有可能发现B银行的出表猫腻,但对B银行并无属地监管权限,一般情况下,似乎也不会那么费力地协同B银行所在地监管来对此进行追踪。

有意思的是,在“愉见财经”对本期话题的多方采访中,另一家银行的总行相关业务人士在了解了B银行的“初级办法”后,提供了一个同时可绕127号文和82号文的“升级办法”——对调银行B和甲的位置,使甲成为出资方,B银行即在名义和实际上都成了风险兜底方,甲银行获得同业存单后进行质押并通过抽屉协议解除。

具体是:

第一步,银行甲给B银行同业存款,并获得同业存单。B银行可另行安排,在其它交易中把资金给到银行甲。

第二、三、四步同上,B银行组局券商的定向资管计划和信托入场并放款给企业。

第五步,也是最巧妙的一步,银行甲将B银行开具的同业存单在信托丙处质押,并反手签订抽屉协议解除存单质押。这样做的好处,是使B银行的投资有足额的存单质押,在名义上不承担风险,因此逃避了100%的风险计提;而银行甲做的存单质押当日即解除,因此不承担信用风险只承担利率风险,也只需为同业投资做20%的风险计提。(但如果银行甲会计要求严格,则也可能要对存单质押计提一定风险资本。)

这样的做法的“升级”之处,是银行甲提供的系物权法项下的质押担保,因而不是“信用担保”,规避了127号文中对“信用担保”的限制。

起底三:通道藏不良两家银行“互持”资产

在630调报表中,对不少银行而言,最为敏感的一个数据就是“不良率”。国泰君安银行团队上个月发布了一个关于银行业银行真实不良情况的摸底报告,其中有一句“真实不良率成为了一个只有上帝才知道的指标”。在C银行的丙某深以为然。

国泰君安研报中称,最后被披露的不良率会经过两轮“处理”:基层业务人员,会通过各种手段掩盖不良,总行所掌握的不良率会有所偏差;即使该行内控良好,基层绝少这类操作,总行也会进行又一轮掩盖,然后再披露。

丙某说,银行“调节”不良数据的办法,最为常见的是借新还旧、展期、重组,这些也都是有章可循的手段,但对于一些连只需要还利息就能借新还旧都做不到的企业,他还曾操作过在续贷里给以“利息本金化”这样的技术操作。

除了这些“常规手段”,丙某称,还有仅仅为了裱糊报表所使用的不良贷款出表办法,比如他就曾经合作AMC出表,业内也有一种借理财资金投向外部资管计划,其中非标资产即不良资产的做法。“愉见财经”专栏3月29日发布于本号的报道《AMC通道业务叫停背后:揭秘银行不良“隐身术”》(请点击左边文章进行复习)中,就曾起底包括借AMC、大型企业等通道的办法。

然而眼下,出表不良也遇到了监管“升级”:3月份下发的56号文要求AMC在开展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业务中,禁止为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质量监管提供通道,不得设置回购条款或与转让方私下签署兜底协议等方式使得不良资产只是名义出表;82号文则明确,出让方银行不得通过本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的信贷资产收益权。

堵上了AMC、堵上了理财资金、堵上了自己收自己的信贷资产,C银行今年630的采用的办法是合作一家同样有不良率困扰的同业,互相用同数额的“自有资金”帮对方出表。其中的通道设计与上述出表信贷资产中的设计并无太大区别,无非是通过资管计划绕道信托放款等,规避监管的办法也无非就是“互持”,即C银行通过层层通道收了D银行的不良,D银行则通过通道收了C银行的不良。

对分业监管的套利

本期“愉见财经”中,关于银行如何调剂不良率、存款、风险资产的故事已经讲完。但比起银行的具体招数,更值得深思的或许是,某银行分行主导了“调报表”任务的一名管理层人士,对于他们靠“创新”规避监管的两段总结。

第一,一旦监管下文切断了交易环节中的某一环,银行的“创新”,通常是绕更大的圈子、或通过不同的机构绕去另一个环,最终来接上他们要的交易,使之闭环。

第二,更安全的办法,是绕去不同监管体系下的机构,比如证监体系监管下的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或保监体系监管下的保险资管,进行对分业监管的套利。

在上述管理层人士评价中的“最高境界”是:拆开来走沙盘步步合规,但并起来却充满了监管套利,只是不同的监管部门难以互相之间穿透——交易链条越长越不透明。

事实上,这拉长出来的层层结构设计,如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同主体进行收益和风险更合理的分配,用资产证券化使资本使用更有效率、把流动性释放到更合理的地方,“创新”可以是一件好事;只是,操作中难免有很多“创新”,其初始目的就已经携带着“绕监管”。

曾有某银行总行高管在该行一次创新讨论会上开了一句玩笑,称:“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靠近监管的红线但没被发现。”

但银行即使如“孙悟空”会72变,监管也仍是基本掌握动向的“如来”。只是,监管有监管的边界和管理合法性,以及,或有的某些“弹性”——毕竟市场有市场该有的活力,不能“一放就乱”也不想“一管就死”。

“愉见财经”曾私下问过一名监管部门人士,是否知道银行财务数据中调节的成分,得到的回答是,这并不是行业首要风险,首要风险是流动性管理,而监管同时在乎的是,银行莫要调节存贷太过头以至于引起市场短期资金面波动。

而同时,对一地银监分局来说,万一管得重了致使当地整体不良率一下子高企,显著高于其它分局所辖地,从结果论而言似乎也不能体现他们监管高明。

从银行来说,他们也有分裂的心态。一方面,下级行也想着要拿好看的财务数据给上级行看,以求完成“业绩指标”,总行管理层要拿业绩给董事会、股东和市场看,因此难免有“调报表”冲动;但另一方面,如果仅从经营层面而言,一道一道去卡指标要求,也让他们内心叫苦。

“银行其实不想也不必去调这些数据”。上述管理层人士说。

在他看来,“新的理念下,未来银行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流动性’”。从负债端来看,存款立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资金是不缺的,只是来源分类和定价不同;从资产端来看,资产也是不缺的,关键是银行有没有把控风险的能力。”

“当资产和负债本身考察的不是‘是否能获取’而是‘是否能定价好、管理好’的时候,银行需要重视的是资本耗用。”

该人士补充称:“当银行发展内生驱动到资本规模跟不上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的时候,以前的解决方式是‘有水了放米、米多了加水’,但未来的思路应当是风险资产的盘活和调整,资产证券化正是一个核心渠道。”

在他看来,银行似乎没必要纠结于细节指标调整,更没必要付出大量通道费用和精力去遮掩什么,而是应该反过来,敞开经营情况给市场,由市场对其风险资产进行合理的评级和定价,并对接资产。

现状总有张力,市场化和风险控制之间还需要一双监督的眼睛。不管怎么说,调报表会使数据失真,影响投资人的决策准确性,也影响货币政策、行业政策制定,因此要管。

而监管是威严的,仍有其板子在手。“愉见财经”从一名接近监管的消息人士处获悉,以火眼金睛的上海银监局为例,其年初就对某大行一家支行进行处罚,因该支行在开展同业业务时,为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隐性担保,却未在资产负债表内或表外记载和反映;对某大行的分行进行处罚,因其开展同业业务时,承诺保本保息,承担实质性风险,却未在资产负债表内或表外记载和反映。以扬州银监分局为例,其对某大行分行进行罚款,引该分行同业业务或有负债未计入表外并计提拨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