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叫理财产品 可是他俩真不一样 | 愉见财经

都叫理财产品 可是他俩真不一样 | 愉见财经
2017年08月11日 19:25 愉见财经

本周的“愉见财经”视频专栏和大家聊了银行理财,可是从后台收到的留言来看,愉记发现还是有很多朋友没闹明白,资金集合运作式的对接“资产池”类理财,和“结构化”的理财,虽然都叫“银行理财”,但他俩真不一样。

不止各位会搞混,就连不少我的同行,甚至是业内一些理财产品数据机构,都会把两者混为一谈来对比,得出“XX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或是“XX月高收益理财集中发售”这样的荒谬结论。

不怪大家,只怪这产品确实透明度不够,大家理财投了啥资产、到底有啥风险,自己都不清楚,只是每次都和银行签个协议就划钱给他,了事了。

不怕,你订阅了“愉见财经”,愉记来说。

EPISODE1

老规矩,先上故事。

有一次大家庭聚会席间,我小姨说买了个年化收益率4.6%的银行理财,这个稀松平常对吧?各位去银行转转也找得到,这种理财写得很清楚是不保本的;我妈突然就得瑟了,说自己买了个12%收益率的理财,还是保本的!

- 小姨:4.5%,不保本;

- 我妈:12%,保本。

我妈自以为她最机智完爆了我小姨;

小姨却认定我妈一定是被骗子骗了、类似于被“飞单”了。

于是她俩就跑来我这里评理。各位,那我问您,您觉得是“厉害了word妈”;还是“被骗啦,她老人家”?

EPISODE2

首先当然是看看我妈是不是买了个假理财。我看了产品说明书和协议,这款名为“XXX人民币结构性理财”的产品,的确是发售自某家正规银行的,也的确是保本的。所以并不存在骗子或“飞单”。

大家若是不信,我也去网上查了市场上理财产品信息汇总的资料,截个图给您看。的确有预期高收益且保本的产品,没错吧?

EPISODE3

聊到这里,就会有朋友觉得困惑了,难道这不符合“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基本道理了吗?而我在网上搜索了很久,似乎也没发现有一篇文章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OK,那我们今天就把这事儿给厘厘清。

常见盲点一:

“保本”和“保收益”,可是两码事。

我妈买的产品,的确是保本的。可是,她口口声声的12%收益率,往确切里说,应该是“预期最高收益率”,换言之就是这款产品的投资操作得最好、最赌对市场走向、最走运,最高能获得相当于年化12%的收益,但这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如果投得不那么对,就可能会跌到第二、第三档收益,比如3.8%、1.5%,甚至于没有收益,到期只能取回本金。

常见盲点二:

这也是我一直觉得很绕、很容易让人误解的点。你们准备好下面要被“愉见财经”搞脑子了——

我小姨买的产品,也就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那种银行理财,即便被监管严格要求写清“不保本不保息”(或者说成“非保本浮动收益”,总之是一码事,就是俩都不保),并标注风险等级(我看了一下现在在售的大多是稳健类的R2),但事实上因为投向是银行自己管理着的资产池,甚至以前一些R1的产品说白了就是变相信贷(就像存贷都放去了表外),擦边球一个,所以反而是保本保息至今。

因为这背后,或多或少,有隐性银行背书。

SO:

- 小姨:4.5%,约定“不保本”;实际刚兑未打破,保本保息。

- 我妈:12%,约定“保本”;实际保本,但大大大概率情况下收益做不到12%,多档次收益、无收益皆有可能。

所以,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当然还有一个流动性,也就是理财产品期限差不多),还是不变的王道啊。

EPISODE4

下面开始庖丁解牛,跟大家说,这俩产品为啥就那么绕,就不能让大伙都看得通透嘛?!

一言以蔽之,我妈和小姨的产品,其实是两大类产品。

-         我妈:那是真投资了;

-         小姨:其实是假投资真“出借”了,银行才是真投资的那位。

先来说小姨的吧,各位是否也都买过这种最大路货的理财?您知道您的钱都具体投了些什么标的吗?显然并不知道吧。

要诀一:

这是一种“资金池”对接了“资产池”式的理财,当然监管管了以后,俩池子变得一一对应了。

我们个人的钱,并没有一一对应地去投了某一个标的,比如你并没有就投这票据、我也没有就投这债券;而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和其他人的钱一起运作了。

相应的,银行那头还有一个资产池,就是银行搞来的一大堆债券、票据之类,或是同业资金拆放,或是权益类资产,形成一个组合。于是,大资金池里的钱,对应了大资产池里的标的组合。

要诀二:

这种理财产品还是期限错配、滚动发售的。(即便监管对此是要求管理的,但是没办法啊,资产的久期没法都弥合上资金的期限呀。)

资金池这里,有些钱到期走了、再补些钱进来,靠滚动发售来保证资金池的体量,资产池也一样,到期的资产会被摘出去,银行也会采购新资产。

所以,对于这种理财产品,我们拿到的收益是标准化的,并不会因为其中个把标的坏账,我们的收益就从4%变成了3%。

刚才也说了,这次再啰嗦一遍银行是不会告诉你的大实话:这类产品或多或少有银行的隐性信用在里头。

如果真遇到了资产利率随着市场利率有所下降,或者资产质量下滑了,那大不了就是银行发新一期理财产品时降低收益率。

不过为了咱们的“愉见财经”能够保证准确,我们也必须把很小很小概率的事件也考虑在内,那就是,这样的期限错配,万一发生了流动性风险,尤其是现在同业缩表、表外资产监管趋严、有个把银行在同业那里的理财都发生小面积违约的大背景下,如果有个小银行某天开始很难募资了,怎么办?(当然你们别恐慌,我说了,这概率真是太小了。)

但概率再小,也是我们需要想到的。换句话说,这些产品出不了小问题,但万一万一万万一出问题,那就是系统性问题。这才是产品被要求写明不保本不保息的原因。

其实大家应该也想得明白,如果它连这点风险都没,那对那些钱还在储蓄里头的储户,岂不是不公平了么?

EPISODE5

下面再说,我妈的产品,又投了什么呢?

不同于小姨的产品说不清具体的标的,我妈的产品,只要她肯戴上老花镜认认真真读完那厚厚一沓条款和投资结构说明,是看得清背后完全对应的投资的。

我们通常把这种产品称作“结构化理财产品”。“愉见财经”把这个结构给“解构”一下,它们一般采用“基石”+“期权”的结构。

“基石”部分要做到保本。假设是100元的一年期理财产品,假设我用94元去买一个未来到期时保障面值100元的零息债券,就意味着我将有6元,可以用来投“期权”,比如投外汇、股票、商品期货等,比如挂钩外汇掉期、比如挂钩某个石油指数基金,或是某个组合。

这个“期权”也可以翻花样,看涨的、看跌的、甚至是赌一个限值、一个波动区间的。还可以利用金融机构在背后给您设计的投资杠杆。

以我妈的产品为例,如果让6元钱有某种可能性翻出100%的收益,就意味着这里有12元,加上到期零息债券那头能拿100元,那就意味着产品到期有12%的收益率。

但既然是赌一个小概率事件,那就意味着投得不好的情况下,6块钱本身可能亏成2、3元钱、甚至亏到一分不剩;假设最倒霉的情况下,触发了某个终止条款真亏成一分不剩了,那投资者就拿走那零息债券的100元,就算保本了。

看,这种产品里的花头,和刚刚那种“资产池”模式全然不同。这种理财,是正儿八经在选标的做投资呢。

EPISODE6

以上就是今天“愉见财经”要给大家厘清的两种典型银行理财的模式。最后放松一下,说个稍微题外话一些的后记:我遇到过的一个业内“乌龙”排行榜。

一般来说,以前多数外资银行和小部分中资银行,会推我妈买的那种结构性理财;而绝大多数中资银行都迷恋着其实是“表外扩张”的那种资产池资金池模式的理财。

两三年前,有一个在知名外资银行做产品开发的朋友跟我倒苦水,那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因为业内当时某家很爱给理财产品做评价的机构,出了一个各家银行理财“是否达到预期收益率”的排行榜。

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因为这分明就是两种理财啊,那当然是“资金池-资产池”类的理财次次都达到预期收益率,而结构性理财当然很难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啦!把这两种模式放在一起搞排行榜,这排行榜当时还被好些媒体援引了,于是真搞得我那个外资行朋友哭笑不得。因为他们银行,从来不推“资金池-资产池”类理财,于是很悲催,他们的“预期收益率”达标情况垫底了。

本期内容由宁波银行特约,并授权宁波银行微信号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