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加息周期论”推导A股走势

勿以“加息周期论”推导A股走势
2017年02月10日 08:02 杨国英观察

文\杨国英 (微信公众号:杨国英观察)

继春节前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上调后,节后,央行又把各期限逆回购利率较节前上调了10个基点,同时自2月3日起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这种变相加息是2014年以来的首次,并被认为是新一轮加息周期的开始,A股在春节后的首个交易日(2月3日)出现开门黑,也被认为与此有关。

事实上,“加息周期论”在我看来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仅仅因为央行上调MLF和SLF利率就断言加息周期到来,而无视更为重要的经济基本面,实在过于草率。就A股而言,货币政策也只是影响A股走势的变量之一。因此,以错误的“加息周期论”推导A股走势,必然是不准确的。

  • “加息周期”开启是伪命题

央行相继上调MLF和SLF利率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正在改变之前的稳健偏宽松基调,而当下传递出的,则是中性趋紧的信号。不过,货币政策中性趋紧信号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的开启。

从政策的意图来看,央行通过MLF、SLF等灵活多样的手段上调资金利率,更多是为了落实中央对于防范风险的要求,引导信贷合理、适度增长和去杠杆,换句话说,是多少有些被动的。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防范风险,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7年的经济工作定调,更是明确将经济政策基调从稳增长切换为防风险和促改革。正是防范风险的要求决定了当下货币政策出现中性趋紧的迹象是符合预期的。

从经济基本面和中央“稳经济”的需要来看,不排除今年的货币政策出现前紧后松的情形。“加息周期”难以形成,主要是因为维持低息与2017年经济维稳的硬约束相匹配,与政府发力财政政策的要求相匹配。2017年房地产将成为防范资产泡沫的对象,取而代之发挥维稳经济作用的是基建——今年下半年,地方基建项目将纷纷上马,以江苏等省份为例,其部分地级市未来两年的基建规划均高达一两千亿的规模。事实上,促改革与稳增长不可偏废,基于配合经济维稳的需要,一个低息的货币政策环境将不仅是2017年的主旋律,更有可能贯穿于中期之内。

  • 利率不是股市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年中的牛市,是伴随着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开始的。不过,在明显受到政策左右的A股市场,影响股市牛熊的所有政策因素中,货币政策只是其中之一。因此,不管加息周期有没有形成,都不宜以利率这个单一标准判断A股走向,认为加息周期已经形成,并因此看空股市,更不可取。

低利率会抬高股票估值,是90年代以来流行的观点。格林斯潘就曾指出,只要债券收益率低于股市利润与价格比,股价就还很便宜。但从历史数据来看,利率水平和股票估值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关系。以美国股市为例,1980年代初以来,股市估值与同期利率走势相悖,前者走高而后者走低,但是70年代及以前,由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利率水平和股市估值是同步走高的。

事实上,由于低息水平在2017年不太可能改变,其他的政策因素对A股的影响更为值得关注。A股政策市的性质是比较突出的,就2017年的A股而言,中央“促改革、防风险”的基本经济思路将成为股市的稳定器,一方面,防风险的诉求与经济基本面继续寻底的现状,共同决定了A股在2017年的机会将是结构性的,而不太可能出现指数短期内的大起大落;

另一方面,改革与业绩两大主题将是结构性机会的重要来源,其中,关于业绩主题,除了2016年表现上佳、估值持续抬升的绩优蓝筹,即将回调到位、有业绩支撑、且估值弹性更大的创业板股票尤其值得看好;关于改革主题,不应忽视的是资本市场本身的改革,IPO持续放量若能伴随着超出预期的A股市场化改革,我们有理由对2017年股市更为乐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