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赞“浙江经验”,调和经济内部矛盾靠什么

人民日报点赞“浙江经验”,调和经济内部矛盾靠什么
2017年03月23日 09:00 杨国英观察

文\杨国英 (微信公众号:杨国英观察)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最有经验的可能是浙江,而“浙江经验”的内核,可能是阿里巴巴引导的新实体经济!

转型升级不可谓不难,而浙江靓丽的转型成绩,近期却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注。今年一季度,实体经济将实现开门红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但对实体经济转型之路的深度探索可能才刚刚开始。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3月19日,《人民日报》刊文介绍了实体经济从“低小散”向“高精尖”转型升级的浙江经验。

我国经济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我国有阿里、华为等一批在各自领域引领世界的企业,另一方面,不少传统企业转型困难,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甚至面临生存难题。但在浙江,这种“内部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新经济领域,浙江有阿里,制造业领域,浙江有吉利、海康、老板等行业龙头,这些“高精尖”的企业,曾经都是被归为“低小散”的。其中,阿里巴巴的崛起,更是得益于坚持服务和培育“低小散”(中小企业)的定位。

创新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之本,在这方面,浙江有一手好牌,而且打得有章有法。浙江经济长期以“低小散”著称,这种格局有局限性,但是往积极的一面讲,实际上反映了浙江营商环境的多元和包容,向“高精尖”的成功转型,也说明这种环境是孕育出创新型企业的基本土壤。经济本身有较强的创新活力,政府促成转型升级,可能只需要临门一脚,正如《人民日报》文章对浙江经验的总结——浙江“打出一套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业升级双引擎,引领实体经济振兴发展。”

在包容创新的前提下引导创新,靠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两只引擎提供创新动能,是浙江实体经济可以迅速告别“低小散”、发力“高精尖”的直接原因。这其中,应该特别提及的是互联网新经济,因为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最重要的创新工具或载体,绕开互联网的创新要么无从谈起,要么是有局限的。此外,互联网思维本身作为一种创新思维,其对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间接、潜在影响以及普适性的价值则更为广泛。

当下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仅是实践层面的问题,更是经济发展哲学层面的问题,比如,在新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传统企业家往往将两者对立起来,认为新经济是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皮毛,这种思维上的敌对意识,无疑会加剧目前新经济和传统实体经济之间两极分化的趋势。而浙江的经验则说明,实体经济和新经济本是可以融合发展的。

与虚拟经济这一概念相比,马云提出的“新实体经济”更能弥合互联网商业模式与传统实体经济的裂痕。以事实论,新实体经济对于传统实体经济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作用,《人民日报》的文章就肯定了“浙江不遗余力地支持新实体经济”,并且作为论证,指出了“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正在迅速崛起,集团去年合计纳税238亿元,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元,相当于4000家大型商场的销售体量,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就业机会。”

浙江经济从“低小散”到“高精尖”,其间的变化不仅是规模优势的累积,更需要裂变式、跃迁式的创新发展思维,这种发展思维,实际上恰恰要求对传统实体经济既得的规模优势保持警惕,同时对代表未来趋势的颠覆性的创新力量保持敬畏。须知,现代经济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大而不倒”的经济实体,这种实体越多,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包袱和创新的阻碍越大,避免这种状况出现的最好方式,就是包容和支持创新驱动、优胜劣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浙江经验”的内核,新实体经济既是传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也是创新驱动的最好诠释。一家企业、一地政府对待新实体经济的态度,实际上从根本上反映着他们对创新的态度,从而决定着传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