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集团的傲慢和偏见,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合时宜

开云集团的傲慢和偏见,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合时宜
2016年08月08日 09:41 杨国英观察

文/杨国英 (微信公众号:杨国英观察)

开云集团的傲慢和偏见,表面上是针对阿里,其实骨子里是看不起中国制造,无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品牌塑造的逐渐崛起。

旗下拥有古驰、YSL等奢侈品牌的开云集团被美国法院打了脸——8月4日,美国曼哈顿地方法院法官凯文·卡斯特尔驳回了去年5月开云集团对阿里巴巴集团提出的“助推假冒品牌商品销售”的控诉。

开云集团堪称“死磕派”,2014年7月,在阿里即将上市的关头,开云集团旗下奢侈品就曾向美国法院控诉阿里巴巴,控诉的由头与此次如出一辙。2014年的诉讼,结果是开云集团和阿里巴巴迅速达成和解,此次则不然,马云明确表示绝不和解。

开云集团诉讼的被驳回,首先在于无视事实真相。

开云集团称,阿里巴巴在未经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其商标,参与制造、销售和交易假冒产品。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提出疑问,阿里巴巴作为电商平台,是如何参与制造假冒产品的?开云集团能发起这种违背事实、甚至构成诬告的控诉,不仅仅能说明该公司与阿里巴巴的隔膜,对阿里巴巴的极度不信任,更能说明开云集团在发起诉讼时带有对阿里巴巴的敌意甚至恶意。这种违背事实的诉讼无论由哪家法院审理,胜诉的可能性都不会很大。

实际上,开云集团的起诉很可能是另有所图。开云集团对阿里巴巴的两次诉讼,在发起时都选择了微妙的时点,2014年的那次是在阿里上市的前夕,开云集团7月发起诉讼,阿里巴巴9月在纽交所上市,最近的一次是在中国关税即将清零的前夕。这说明,开云集团关注的不仅仅是诉讼本身,而且是如何在关键时点利用诉讼达到造势、搅局、营销等多重目的。正如某分析人士指出,“奢侈品品牌如果真要打假,按照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知识产权投诉和保护途径,寻找精通电子商务的律师,远比发动诉讼更有效果。”而开云集团现在的这种做法,即便从商战的角度评价也毫无光彩可言。

其次,开云集团无视假货的复杂性。

开云集团的错误还在于,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开云集团选择了无视假货问题的复杂性。正如马云所说,维护知识产权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事情,而开云集团显然认为阿里巴巴应当对假货承担全部责任。就奢侈品的打假来说,严格的政府监管是最为重要的,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对线下假货源头的打击,这需要奢侈品商的积极参与,需要电商平台的协助、配合,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只有如此,最终才能构建起一道打假的“天网”。应该说,在假货问题上,片面强调任何一方的绝对责任都是有失公允的,这无益于各方的沟通、合作,因此也不会有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开云集团对阿里的诉讼,就包含着希望阿里承担一切责任的希望,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开云集团诉讼的被驳回,根源在于傲慢和偏见。

解决假货问题,短期必须严厉打假,长远必须加速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包括品牌塑造)。那么,阿里巴巴究竟是在主动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还是有意为制假造假留下后门?

众所周知,从2013年1月1日到2014年年底的两年时间里,阿里巴巴在消费者保障和打假方面的投入超10亿元,专职员工超过2000人;2015年初,阿里确定了以治假代替打假、线上线下同步的打假治假战略;2016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已与数十个品牌方开展线下打击假货合作,协助警方查处假货案值超10亿元。不仅如此,阿里也正在以自身的大数据等优势影响产业链上游,引导、扶持优秀的制造企业发展自有品牌,这种培植市场力量的行动更能从根本上消灭假货,同时带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当开云集团选择刻意无视这些的时候,误解和隔膜就难免就会产生。

对阿里不计成本的打假投入,特别是阿里巴巴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根源上消灭假货的行动,开云集团的选择性忽视,开云集团的傲慢和偏见,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处置假货问题,主次不分、好坏不分地启动诉讼,不仅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开云集团两次控诉阿里,难以掩饰的是这家奢侈品公司面对阿里等中国电商平台、乃至中国制造业的优越感和傲慢,而在这种自以为是的傲慢和偏见背后,则开云集团等部分奢侈品牌对中国“互联网+”正在引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阿里等电商平台助推传统制造业品牌塑造的闭目塞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